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水平井挖掘曲流河点坝砂体顶部剩余油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曲流河点坝砂体中、上部侧积夹层发育,使点坝形成半连通体,油层顶部剩余油较富集.此类剩余油即使应用较密的三次采油井网挖潜难度也较大.大庆杏北油田通过曲流河点坝砂体识别、三维地质建模和层内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水平井目的层砂体发育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水平井数值模拟结果,通过优化布井方案、井轨迹设计以及钻井跟踪调整,成功地钻了5口点坝砂体顶部水平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9 t,综合含水49.1%,其产能是周围直井的6~7倍.其中杏6-1-平35井进行了点坝砂体顶部、中部、底部取心,取心总长339.42 m,顶部连续取心176.39 m,为杏树岗油田及储层性质相类似的其他油田挖掘点坝砂体剩余油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
特高含水期构型控制隐蔽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沉积构型对特高含水期隐蔽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强,为实现构型及剩余油的量化表征,首先以典型曲流河点坝沉积模式为基础,在基于层面建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一套以曲流河点坝侧积泥岩顶底沉积界面的构建为核心的数学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实现了曲流河点坝概念模型建模。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实际构造分布和砂体分布背景下,侧积泥岩顶底界面形态的几何校正算法,实现了实际点坝的建模。以大港油田北部明化镇组曲流河点坝砂体为例,构建了概念和实体模型,通过基于概念模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特高含水期点坝单砂体内部剩余油沿侧积泥岩与点坝顶面交线弧形条带状分布的特点。量化统计表明,点坝概念模型的数值上部1/3采出程度仅为7.8%,中部1/3采出程度为30.1%,底部1/3采出程度则高达65%,并以侧积体为单元量化分析了剩余油的富集规律。针对油田单一点坝内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开发模式,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比较了2种典型一注一采井配置关系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当注水直井在点坝上远离废弃河道处部署,水平井在靠近废弃河道一侧部署时,注水方向与侧积体加积方向一致,此时侧积泥岩的定向遮挡作用会增加注水流线的复杂程度,从而起到扩大波及系数、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4.
应用沉积、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曲流河废弃河道及点坝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探索性地开展了曲流河单砂体刻画;应用密闭取芯资料进行岩电交互分析,建立起侧积泥岩识别模式,并依据对子井公式计算出侧积泥岩产状。研究表明,侧积泥岩的倾角θ约为3.47°,倾向指向废弃河道的外法线方向,泥岩夹层纵向下延伸到砂体底部的2/3处。通过对点坝砂体进行含油饱和度测试,发现侧积泥岩上部为剩余油富集区。根据以上成果制订合理的挖潜技术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曲流河点坝构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点坝中剩余油的空间分布,是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港东油田A区块的明化镇组为例,在九级构型研究基础上,对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进行了解剖,描述了侧积层的几何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定量识别了侧积层的个数、倾角等构型要素;并且,利用曲流河侧积层的测井曲线判别结果,运用基于面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实现多个侧积层面的空间表征,建立了精细的点坝沉积单元构造模型、点坝及侧积层模型,为后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单元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对其曲流河沉积主体点坝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活动河道满岸宽度约为300m,单一曲流带宽度约为2400m,点坝长度约为1430m,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斜列式分布,单一侧积体宽度约为200m,侧积层倾角为3°-5°,侧积层间距为50~130m;点坝砂体内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侧积层的位置与注采井射孔井段组合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曲流河点坝砂体侧积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建立侧积层构型模型有助于深化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为此,分析了等效加密正交网格模型与侧积层约束下的倾斜网格模型的优缺点后,确定了点坝砂体侧积层建模的技术关键,针对性地提出了构造界面约束下的点坝砂体侧积层构型网格模型构建方法,在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系构型解剖成果和井网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均质构型属性模型构建方法,建立了Ng5~(2+3)层系点坝砂体构型模型。取心井含油饱和度测试资料验证,基于该方法建立的构型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侧积层遮挡下的局部富集剩余油,使得剩余油描述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曲流河油藏地震正演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曲流河地质模型,再进行油藏数值模拟获得油藏各开采阶段的岩石物理模型,然后进行岩石物理计算得到地震参数,最后利用地震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从合成地震记录中可以分析由曲流河点坝砂体中的侧积泥岩引起的地震响应异常,还可以分析由侧积泥岩形成的剩余油产生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9.
点坝是曲流河单砂体沉积单元中最重要的储集砂体,其内部侧积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港东油田二区五先导试验块为例,综合运用测井、岩心、密井网、水平井等资料,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解剖,定量认识试验区侧积层厚度为0.2~0.3 m、倾角3.5°,侧积体规模、期次、大小不一。分级次嵌套式二次加密建立构型级别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同时结合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顶部和侧积层附近。应用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成果,指导方案部署与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为点坝内部构型精细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曲流河点坝侧积层建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曲流河储层系统的层次性,以层次建模为指导,首先建立了曲流河的分布模型,随后提取每一条曲流河中线,计算不同位置处曲流河曲率,根据曲流河中线曲率大小,确定点坝位置。在点坝约束下,随机抽样确定侧积层的个数、侧积层水平间距、单个侧积层的倾角以及延伸距离,侧积层的倾向则严格指向废弃河道。另外,建立了中国东部某油田三维点坝侧积层模型,丰富了建模理论,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一种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雷  刘国涛  龙涛  马驰 《岩性油气藏》2008,20(4):132-134
探讨了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以层次分析法、结构要素分析法等为指导,提出了侧积体结构要素表征的概念、描述方法、曲流河点坝体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所提出的方法为精细解剖曲流河沉积砂体、挖掘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提供了手段。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南一区甲块水平井轨迹设计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并见到了实效。  相似文献   

12.
侧积夹层是河流相曲流河点坝内部重要的渗流屏障,精细刻画隔夹层的分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开发调整工作。以渤海海域典型河流相曹妃甸11-1油田为例,以沉积模式和曲流河沉积理论为指导,在井震结合基础上根据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主力边水油藏Lm943砂体侧积夹层的分布模式、分布范围及对剩余油的控制情况,并阐述了地下流体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剩余油挖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7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前人关于河流相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原型模型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点坝识别及精细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方法,确定了地下点坝的识别标志。根据嫩江月亮泡曲流河段的卫星照片资料,推算了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关系式,并将其用于识别研究区点坝。总结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的三类分布模式,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及小井距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及产状,进而根据侧积层模式、规模及产状进行了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解剖,用检查井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解剖结果,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点坝中上部。该方法在研究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用于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15.
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对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河道砂侧积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河流相厚油层多侧积体沉积的地质特点,设计了由三个侧积体组成,其间分布两个斜交泥质夹层(侧积层)的三种 夹层位置类型、四种射孔方式、两种注水方式的24个注采模拟方案,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侧积体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与注采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造成剩余油存在较 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个夹层的上部,且逆着夹层注水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夹层注水的波及 系数和采收率。应用侧积体理论指导特高含水期曲流河厚油层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陶组第4砂组优化设计水平井7口,初期平均单井产油能力达到了28.5t/d,为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5倍,综合 含水率仅为56.6%,为油田注聚合物后在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定量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2b小层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散,难以挖潜.文中依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总结出该区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坝面分布为水平斜列式,分布形态呈"缓一陡"模式.基于研究区的密井网资料,在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模式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经验公式、岩心及密井网剖面的方法,对点坝内部侧积层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析了各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向定量化发展,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来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夹层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将目前已有的侧积夹层建模方法归纳为基于面的建模方法、网格随机建模方法及等效表征方法3大类,对各类建模方法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曲流河储层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