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文济 《人民军医》1998,41(8):457-45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弥漫性脑肿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现率逐渐增加,病死率高。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一些文章将两者混为一谈。为说明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发现。直到CT与MRI应用后,DAI方可能在临床作出诊断。1982年Adams等提出DAI这一术语〔1~3〕。他认为,脑内各种组织的质量不同,因此其运动的加速度及惯性也不同;又由于脑组织的不易屈性,突然的加、减速运动可使各种组织间产生相对位移,形成一种剪切力,造成脑损伤。他指出DAI在外伤时即刻发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52例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相关情况.认为治疗关键在于争取时间,早期控制高颅压;采用综合治疗,同时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CT检查,其中35例CT复查,3例临床诊断证实的弥漫性服肿胀的CT征象和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外侧裂消失38例,四叠体池消失6例,鞍上池消失20例,环池消失4例,第三脑室消失23例,两侧侧脑室或伴有第四服室消失或大部分闭塞9例,脑实质密度增高10例,减低4例,合并颅内小血肿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头皮血肿19例,迟发性脑内血肿3例,伴胸腹部创伤7例。结论:两侧外侧裂和第三脑室消失是诊断弥漫性服肿胀的可靠征象。脑沟、脑裂及脑室 均消失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姜曙  鞠延  贺民  毛伯镛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9-59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6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0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  相似文献   

5.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腑肿胀合并小同程度二次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手术,留取32份脑组织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良好和中残的患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细胞内水肿较轻,毛细血管扩张允血。其余患者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核膜迂曲,核仁偏移,染色质凝集,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的超微结构明显损伤,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均较重,毛细血管狭窄缺血。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越重,预后就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致死率。方法回顾总结6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损伤原因、诊断方法、救治措施及预后情况。结果6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多为车祸伤及坠落伤,治愈16例,中残23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13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以生命支持、防治脑水肿、防止或减少继发性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必要时手术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为主,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何鹏  陆俊地  杨锦平  蔡泽伟  林铮 《人民军医》2004,47(10):573-57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最严重的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是引起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1997年1月~2003年9月,我院共收治DAI87例,现就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外伤性脑肿胀的临床特征、临床分类和病理生理基础。将34例此类患者分为致死组和非致死组,并进行CT、颅内压、动脉血压、脑灌注压、脑血流、脑氧代谢率和脑动静脉氧差检查和测定。结果显示致死组患者有明显脑受压,中线移位,CT值低,ICP升高,CPP、CBF、CMRO2、AVDO2降低,与非致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血容量和脑水含量增加引起的严重脑缺血可能是致死性脑肿胀的主要病理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多有严重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在临床上,肿清除后脑组织开始疝出手术窗口,造成手术极大的困难.本文就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脑肿胀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创伤后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脑肿胀(Brainswelingortumefaction)最初用于病理学,它是指脑体积增大的形态改变。但病理学中用“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1]。...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相关预后因素。GCS评分,瞳孔改变,CT及血压改变是判断其预后因素的重要指标,对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PADBS患者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致脑疝的围术期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致脑疝患者围术期的相关治疗和预后。结果根据GOS评分,92例患者中57例预后较好,其中良好48例,中度致残9例;35例预后较差,重度致残10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7例。结论对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致脑疝患者采用围术期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陈世勇,郭天德,赖清泉,蔡若蔚,杨波,骆良钦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为重型脑外伤的一种类型,病情重,死亡率高。1956年Strich[1]最早提出。现就本院诊为DAI24例的早期CT...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并和临床症状相结合,评价CT在DA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病例的CT资料,并与临床症状相对照。结果:51例脑质中见到一个或数个点状出血灶,其中大脑半球35例,胼胝体8例,脑干5例,小脑2例,脑室1例,52例出现弥漫性脑肿胀。结论:脑CT扫描是临床诊断DAI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益 《放射学实践》1998,13(2):58-6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急性期CT表现,为临床诊断DAI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分析60例临床拟诊为DAI的早期CT表现。结果:CT可见(1)弥漫性脑肿胀;(2)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外出血。结论:对有上述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诊断为DAI。  相似文献   

1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病情重,死亡率及伤残率高,预后差。既往依赖病理学诊断,近年来由于CT、MRI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成为可能。本文报告27例DAI患者的CT诊治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8~68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坠落伤、打击伤。1.2 CT表现大脑半球皮层髓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5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8例,胼胝体出血2例,弥漫性脑肿胀4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室出血7例,单一病灶损伤8例,多处病…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急性脑肿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死亡率很高,文献报道高达87.2%[1],大部分合并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或硬脑膜外血肿或脑挫伤,部分则以大脑半球肿胀单独存在,临床过程发展迅速,手术治疗很少能改善预后。随着CT的广泛应用,在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中,脑肿胀的发现率逐渐增加,对C...  相似文献   

20.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探讨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方法电解毁损家兔下丘脑背内侧核、中脑网状结构和延髓网状结构,观察脑血流量和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单独毁损引起短暂可逆性脑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增高,联合毁损引起持续不可逆性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超早期增加和早期减少,以及早期形成脑水肿。结论大脑血管紧张性调节中枢广泛存在于下丘脑、中脑和延髓,其结构或功能的破坏是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形成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