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以物观物”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同时这一审美方式是在道家老庄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其次,以农业社会为背景的宇宙观,以及个人与时代的共同作用也和其产生有密切关系。另外,这也是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态度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创作历来以“自然”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的渊源一般认为是道家哲学。从真正把“自然”建立为一个哲学范畴,并在美学、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来说,情况确实如此。但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乃是中国人“一气运化”、万物一体的宇宙生成意识。这种宇宙生成意识使艺术的产生从“师法造化”而最终走向上“得造化之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追求直接呈现生活的本然状态,揭示人与世界的原初交融,以“忘我”的、“不自知其然而然”的自然境界为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易安体”既是李清照艺术精神与美学风貌的独特反映,更是其独创性的最佳体现。“易安体”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时代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艺术实践与理论倡说的完美结合;“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铸语”特点。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影视艺术借助光电的力量,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全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之一,即“不确定性”,更是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兴”,其内涵十分丰富,涵概了中国诗歌的的创作与欣赏两个层面,具有强大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为艺术表现功能、艺术创造功能、艺术价值评价功能和艺术教育功能四方面,具有海纳百川、以一总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中"生活世界"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研究者的论述中,"生活世界"的解释处于游移中,但总体上是一个不被触动的,不被质疑的想象性存在.实事上生活世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产物,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尤其是社会机制和意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形塑,真实的教育研究不应对此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2.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13.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为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教材陈旧、教法单一、学法死板的弊端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回归生活世界、实践取向的基本趋势不相符合,呼吁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应重新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学教学应该是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去,这才是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思想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虽然是在中、西不同的文化体内生成,但二者在思想的最深处却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二者对世界的理解上。它们共同认为,源始的世界并不是世内存在者的总和,更不是某种超验实体所决定的外在现象,而是不断辩证生成的动态过程。在理解世界上的契合也使得二者对现实生活的觉解达成了某种“共识”。不管是藏传佛教的“遍计执”抑或海德格尔的此在“沉沦”,都对现实生活持否定态度,但对现实的消极理解并不是彻底的悲观和无奈,相反,它是积极的症侯和预兆。基于对本真时间的领会,它们重新开启了被现实遮蔽了的人的本真存在和本真生活。对于如此这般的澄明之境,藏传佛教称之为大圆满,海德格尔称之为天、地、神、人四重世界。  相似文献   

15.
对比相互作用力(或能量)及其在物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信息作为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不仅应有独立的基本理论,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将起到类似的核心作用;信息理论及其与生命科学相结合而成的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在21世纪都将有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着知识与生活相背离的"脱离生活世界"的现象.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自然的、直观的和奠基性的,教学所要面向的是现实的生活,即学生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寓言式长篇小说《特别的猫》,主题含蓄隽永,新颖深刻。透过作品文本解析归纳其多元性主题的几个方面:它描绘了现代人类生活的主要生存状态;揭示了"爱"既是一种本能,也是生命中最高价值的东西;提出了世界万物平等自然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广告集艺术与技术、文化于一身.是当下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试图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对广告展开审美观照.走向广告本身。从而让广告在存在论境域上所关切的生存与意义世界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9.
李白游仙诗的内容是寻找、追求、漫游神仙世界,也有对现实的积极关注,叙写友情,标榜自我高洁情怀,还表现了对社会黑暗、自己仕途不顺、抱负难伸的失望、躲避以及反抗。笔者看来其游仙诗是打着出世的旗号,行在儒家入世的路途,深镌儒家精神的烙印,儒家精神才是李白终生服膺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