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谈类比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类比法的概念与意义类比法 ,即取象比类法 ,是指将两个特殊的事物进行比较 ,根据其共同点 ,推论和论证其在其它方面的特性与规律也是相同的一种思维方法。《素问·示从容论》称之为“援物比类”。如此 ,通过已知事物的特点或性质来理解未知事物的特点和性质 ,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目的。通过较为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奥的医学道理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以此知彼 ,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是中医学理论中较为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也正是中医学十分强调“象”,如“藏象”、“脉象”、“舌象”、“阴阳应象”等的原…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象”思维(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三(续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思考中医》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增强了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中虽不乏妙论,但大量的比附无疑降低了该书的科学性。对取象比类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应区分类比推导与类比说理之不同,并采用辩证的、历史的态度来正确看待,且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味滥用。  相似文献   

6.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医学的鲜明特征,又能为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在中医药形成和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研究药物的性能就广泛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时珍在分析药物的归经、作用机理、推演药物的作用特点等方面无不重视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是李时珍发展药物理论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术体系以藏象经络学说作为核心理论,具有象类方式的特征。“象”是指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在中医学理论中主要责之于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类”是用于解析象之间区别和联系的一种方式,主要采取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方法。象类方式是中医学术体系非常独特约理论特色。象类式中医学术体系的构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气”物质运动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  相似文献   

9.
情志相胜是<内经>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是:"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 《医学与社会》2008,21(12):58-6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中医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坐标。坚持传统文化特色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中医学与其母体文化出现断裂,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教育必须立足中医特色,培植中医传统文化土壤,注重中医特色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培养真正具备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在创新中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不但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创新只能以实践为判断标准,而不应设置禁区。理论创新是关键,需要解决过度依赖哲学和功能与结构不完全一致的两大难题。中医学必须借鉴所有学科知识为其发展之用。中医学是在发展中与现代学科体系逐步沟通,最终走向融合。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需要有更高层次理论的指导、人才的聚集和中医自身的有效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也在顺应着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处,但亦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医发展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从中医经典与基础理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临床与科研等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级,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过去十年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医药学术研究亦取得重要进展。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张伯礼院士立足近十年中医药的发展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并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理论,从内服和外用两方面统计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情况。其中,内服方面,从健脾除湿、养血润燥、清热凉血、补中益气等方面进行统计划分。外用通过中药外洗、中药外洗、中药湿敷、外用中药膏剂、涂搽成药搽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综述近5年来的文献,为进一步推广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借助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收集2001年6月—2013年6月间的期刊文献50余篇入录"慢性间质性肾炎现代期刊文献数据库",其中涉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文献约占60%。在此基础上,对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初步的脉络梳理和分析,认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治疗主要是控制炎症反应,补肾活血,防止纤维化的发生。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两虚、肝肾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等证。临床报道中治疗本病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可归纳为3类:1健脾益气类。如黄芪、山药等;2滋阴、补肝肾类。如熟地黄、黄精、淫羊藿、山茱萸、冬虫夏草制剂、蝉花等;3活血化瘀、通络类。如丹参、当归、益母草、桃仁、红花、莪术、地龙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特色馆藏与核心馆藏进行定义和诠释,指出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存在的误区,并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阐述特色馆藏建设的四个核心方面,提出并分析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8.
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中医特色与优势,中是医现代研究的难点,从西方医学模式及其思路,方法,指标来天空中医理论,不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在遵循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现代研究体系,开展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和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的概述,进而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展望。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1/201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10),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从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特点及优势出发,总结近年来中药外治法应用于骨折的各种治疗措施,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发展趋势。结果: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药物不经门、肝系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毛孔、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廉便效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但药物剂型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0.
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对于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采用具体数学问题的不同层次解题方法,尝试性使用数学思维对不同层次的中医理论内涵进行分析,以加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联系,为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中医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