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2.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脾为治疗原则,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为制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  相似文献   

4.
人体之气,可分三部分,在上焦的谓大气,也称宗气。肺主之,司呼吸。在下焦的谓元气,也称先天之气。肾主之,司镇摄。在中焦的谓中气,也称后天之气。脾胃主之,司运化,升降。在这里主要谈中气,对于中气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浅薄认识。 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所以谈中气离不开脾胃,“脾胃者,食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位於腹中,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能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反,互相配合。大气借之而下交,元气因之而上济,上下相交,阴阳互济,血脉循径,营卫调和,人身安和,疾病不  相似文献   

5.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中气升降理论。心火上炎宜清降,肺金上逆宜肃降,赖乎胃土之右转;肾水下寒宜温暖,肝木下陷宜升达,藉于脾土之左旋。治疗上强调执中培土,升脾陷而降胃逆。脾胃之升降,即调达阴阳之升降,亦即推运四维肝心肺肾,气血精神之轮转。因此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用药擅培土泻湿、暖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喜温热而远苦寒,多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药。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病、肝胆病一般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并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仅就其脘腹胀满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治谈谈个人的体会。1 病因病机笔者认为 ,腹胀病位在胃 ,其发病与脾、肝、胆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者同居中焦。脾主运化 ,输布水谷精微 ,升清降浊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谓之“气机升降之枢 ,气血生化之源”。肝胆主人身之疏泄 ,为气机之总司。肝气条达 ,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肝木与脾土相依相连 ,共同发挥着疏理气机升降 ,协调气血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因为如此 ,脾胃与肝胆健则同健 ,损则俱损。脾胃升降失常 …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御更重视脾土。病理上,李东垣认为内伤病多因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引起,黄元御则常从阳虚土湿,中气不运立论。治疗上,李东垣与黄元御分别使用的是脏腑生克五行和阴阳中土五行的思维模型。遣方用药方面,二者都以顾护脾胃为先,李东垣用药广而药量轻,君臣佐使配伍井然,黄元御用药精简,作用专一。  相似文献   

9.
在师从学习过程中,受陈家礼老师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对"脾统四脏"学说的理论渊源、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脾统四脏"理论含义有三: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组,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因此在临证中强调脾胃作用,治病崇脾,处处顾护脾胃中气,燮理中焦。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尤重中气,中气的正常升降流转是保证人身“一气周流”的根本,而中气本原在脾胃,己土之左旋,戊土之右转,此为气机之有序,逆则百病丛生,处方用药也多应从脾胃入手,调畅中气,却病延年。  相似文献   

11.
血崩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中气下陷是其中病因之一,这种血崩病情急重、变化快,治疗上宜“急则治其标”以塞流,先升阳举陷,使下陷之阳气改变为升举之势,再调气血。1脾胃与中气下陷没有必然和正比的关系中气下陷是脾气虚弱的结果,但它不是脾气虚弱的必然结果,也与脾...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同居中州,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一身,胃受纳腐熟水谷五味,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不但主持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是整个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脾胃之为病,则升降失常,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始生。  相似文献   

13.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14.
刘玉洁教授治疗泄泻,善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泄泻时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提倡调畅气血、恢复升降之机、调畅中焦脾升胃降之机及一身之气机。在治疗泄泻时以脾胃为轴心,治脾而不忘调肝、肾,多采用疏肝和脾法,疏解肝气、和解脾胃;脾属土,火生土,补肾阳以温脾阳。重视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脾胃和湿邪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刘玉洁教授强调泄泻之治责之于脾与湿邪,治脾责之于运,治湿贵在燥。巧妙的将气机、气血、脾胃、肝肾联系在一起。对临床治疗泄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以发热、头痛、干咳、乏力等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呕恶纳呆、腹痛腹泻、便秘不畅等消化道表现[1]。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及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王玉光教授均强调了调治脾胃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的重要性[2-3]。脾胃乃中气之源,中气为脾胃升降之权,黄元御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中气理论,《四圣心源》言:"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4]认为一身之气全在中气升降之间,在疾病辨治中首重中土脾胃。本文以黄元御"中气"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其与新冠肺炎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提供基于中气理论辨治新冠肺炎的临证思路,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6.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明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永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治脾土一法为历代医家长期研究的课题,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本人临床所得,杂病治葬验案简介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肌少症病位虽在筋脉、肌肉,然其病本实则在脾。消渴日久致脾虚失运,中气逆乱,毒邪内生,气血乏源,故筋肉失养。脾虚失运、中气逆乱是糖尿病肌少症之始发环节,毒邪内生、气血乏源是老年糖尿病肌少症之关键所在。芳香类中药能对脾进行调节,使脾运化有常,升清有度,精微疏布得当,四肢肌肉得以濡养充盈。治疗老年糖尿病肌少症可从“香入脾”入手,燮理中气,助脾得运,祛除毒邪,使中气升降有序,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得当,促进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则四肢筋肉得以濡养。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具体变化,选用不同功效之芳香类中药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进一步深入挖掘芳香类中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