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4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经验。方法迅速判断新生儿窒息的程度,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加压呼吸,同寸,配合纳络酮+地塞米松,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经及时正确的复苏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对重度新生儿窒息的正确复苏,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挤压胸廓结合喉镜直视声门下吸引清理气道法与传统吸引法用于剖宫产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1min Apgar评分2~4分的中重度窒息儿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挤压胸廓结合喉镜直视下吸引清理气道。B组采用常规方法清理气道,不挤压胸廓。有胎粪吸入者两组均行气管插管抽吸。清理气道后行面罩加压人工呼吸(已气管插管抽吸者直接行气管插人工呼吸),30秒后无改善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观测并记录复苏时间、气管插管人工呼吸例数、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10min三个时段的Apgar评分。结果复苏时间A组(3.93±0.87min)较B组(4.53±1.31min)短(p<0.05)。Apgar评分,5min时A组(9.47±0.90)明显高于B组(8.77±1.34)(p<0.05)。复苏时发现气管内有胎粪吸入A组7例,B组8例;需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的例数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A组在喉镜直视下可见有粘液(部分有胎粪污染)或白色泡沫样液体伴随胸廓挤压从声门中挤出,部分新生儿挤压胸廓吸引完毕已诱发出呼吸。结论挤压胸廓结合喉镜直视下吸引既能及时有效地清理气道,又起到张肺作用及时恢复氧气供给,有助于提高窒息复苏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疗效.方法5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分两组,对照组26例,予常规方法复苏;治疗组30例,在常规复苏方法上加用纳络酮.结果对照组成功复苏16例(61.54%);治疗组成功复苏28例(93.33%),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纳络酮组可以显提高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抢救新生儿窒息快速有效的方法。方法:取新生儿窒息135例,根据窒息程度将135例分为轻度窒息组(A组,4≤1min Apgar评分≤7,n≤99)和重度窒息组(B组,0<1min Apgar评分≤3,n≤36),每组处理上有采用口腔吸引后面罩辅助控制通气(方法1),也有采用气管插管吸引后辅助控制通气(方法2)。结果:方法2与方法1相比,5min Apgar评分显著增高[A2vsA1=(9.3±0.6)vs(7.8±0.3),P<0.05;B2vsB1=(8.5±0.4)vs(6.7±0.6),P<0.01)],复苏处理时间显著缩短[A2vsA1=(5.7±1.2)vs(8.6±1.4),P<0.05;B2vsB1=(8.1±1.8)vs(11.3±2.2),P<0.01]。结论:采用气管插管辅助人工通气对新生儿窒息,特别对重度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或数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功能不全出现的一系列缺氧症状。一般可分为轻、中、重三种窒息。我们认为: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时主要是动作迅速、轻巧、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配合皮下注射纳络酮、吸氧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成功的关键。 我院自1996~1998年,共抢救新生儿窒息108例,成功106例。其中男婴58例,女婴48例。臀足位26例,第二产程停滞行胎头吸引22例。剖宫产10例,早产10例,其他因羊水污染(Ⅱ~Ⅲ°)38例。特别是在中度、重度窒息配合应用纳络酮同时采  相似文献   

6.
狄冬梅 《中国保健》2007,15(10):107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后新生儿窒息的抢救配合及复苏后护理.方法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指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4~7 分)22例,重度窒息(指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0~3 分)4例,按复苏方案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急救复苏及护理.结果重度窒息4例,在手术室行复苏术后转儿科治疗,5~7 分22例,复苏后直接送产科病房.26例全部治愈.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取决于及时正确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这样才能确保新生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中重度窒息采用喉镜直视下吸痰抢救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5月-2019年10月在东莞市望牛墩医院分娩的55例中重度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抢救方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吸痰方法抢救;观察组28例,给予喉镜直视下吸痰抢救。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以及窒息缓解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吸痰后阿氏评分(Apgar)达10分用时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窒息缓解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及吸痰后Apgar达10分用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重度窒息新生儿,采用喉镜直视下吸痰抢救的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快速缓解新生儿窒息症状和减少脑后遗症发生风险,进而缩短痰鸣音消失时间,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络酮对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采用纳络酮的不同剂量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Ⅰ组(0.02mg/kg),治疗Ⅱ组(0.05mg/kg),治疗Ⅲ组(0.1mg/kg)和治疗Ⅳ组(0.2mg/kg),应用新生儿中心监护系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HIE发生率,同时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和肌张力恢复情况。结果:Ⅲ组、Ⅳ组惊厥或频繁惊厥、机械通气以及发生HIE的例数均低于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均较Ⅰ组、Ⅱ组短,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早期足量纳络酮干预疗效确定,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剂量以0.1mg/kg为佳。  相似文献   

9.
张秀芳 《工企医刊》2000,13(6):28-29
笔者于1997年10月~1999年11月用纳络酮治疗重度新生儿窒息44例,取的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重度新生儿窒息8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用综合疗法未用纳络酮。两组在分娩、胎盘、脐带及胎儿等情况(包括窒息程度、胎龄、出生体重)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立即清除呼吸道粘液和羊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纠正酸中毒,供给葡萄糖与保暖等。(2)治疗组:采用对照组综合治疗同时,均用纳络酮治疗。纳络酮能缩短新生儿原发窒息时间,主要针对生后无自主呼吸,有明显呼吸抑制症状或呼吸不规则,母亲用过麻醉剂者。用法:用纳络酮10ug~20ug/kg/n 次加入10%葡萄糖20ml 静注。每日1次疗程2天~3天。2 结果2.1 疗效对照组存活24例(60%),死亡16例(40%);治  相似文献   

10.
万领娇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614-615
凡新生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上称为新生儿窒息。而重度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积极抢救正确处理。本文就气管插管在抢救重度新生儿窒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窒息目前系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窒息的程度以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为准:8~10分为无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生后1分钟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至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窒息复苏是围产期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术,经过培训正确掌握复苏方法才能做到分秒必争,遇到高危孕妇临产有胎儿窘迫,估计娩出时有窒息可能或巳发生窒息者,应通知儿科医师到场共同抢救。复苏的主要目的是:①尽量吸净呼吸道粘液,保持气道通畅;②建立呼吸,增加通气;③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 ,就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谈几点体会 ,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  全组共 30例 ,均为剖宫产重度窒息的新生儿 ,出生后 1分钟 Apgar评分 <3分者 2 9例 ,1例出生时评分为 6~ 7分 ,3分钟后又 <3分。  急救方法 :术前备好低压吸引器、粗细吸痰管各一根 ,新生儿气管导管一套 ,小儿喉镜等用物。胎头取出后 ,手术者立即用粗吸痰管充分吸净咽喉部的粘液 ,断脐后用喉镜暴露声门吸引 ,同时助产人员用手挤压新生儿胸部 ,可见气管内的羊水流到喉头。如羊水粪染 ,将细吸痰管或小儿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内低压迅速吸引 ,这样能充分吸净…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6 8例新生儿重度窒息行气管插管复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 8例患儿均行紧急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 ,皮肤颜色很快转红 ,出现自主呼吸 ,拔管后 Apgar评分 8~ 10分。对产前有新生儿窒息因素者 ,应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尽早插管吸尽胎粪粘液和有效通气 ,同时注意选择导管、插管位置和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妇产科2 0 1 3年3月-2 0 1 4年5月收治的4 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实施复苏前、复苏中以及复苏后护理,并对患儿的Apgar评分、抢救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3 8例治愈,1例患儿由于重度窒息死亡,1例患儿家属要求自动出院,治愈率为95.0%;5 m in快速复苏1 9例,占4 7.5%;1 8例经过6~1 0 m in复苏,占4 5.0%;3例经过1 1~3 0 m in复苏,占7.5%;复苏护理后所有窒息患儿的Apgar评分为8~1 0分。结论对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实施复苏前、复苏中以及复苏后护理,对产程进行严密观察,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可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王克天  祁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7):3906-3907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在出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不能建立规律的呼吸,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很大,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我们对348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资料选自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产科出生活产新生儿共4352人,其中男2280人,女2072人。诊断标准:新生儿窒息按照1min Apgar评分标准,即出生1min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发生新生儿窒息348例,窒息发生率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旧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7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采用新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66例作为观察组,以抢救成功率、复苏时间、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心率、肤色、原始反射、肌张力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新生儿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窒息可在10min内致死。因此,迅速有效地抢救新生儿窒息,特别是重度窒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少病残儿,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近4年来,我科应用新生儿喉镜气管内插管抢救重度窒息儿226例,效果显著,报道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间接喉镜在困难气管插管中辅助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的优势。方法将40例术前评估气管插管困难的全麻病人分成两组,Ⅰ组用普通直接喉镜插管;Ⅱ组用间接喉镜辅助直接喉镜插管;如果两组病人经过在三次插管失败后或10分钟内未能完成插管者,均由纤支镜完成。结果Ⅰ组采用直接喉镜暴露声门时声门显露均为3级;而Ⅱ组用直接喉镜暴露声门时,声门显露均为3级或4级;辅助间接喉镜时都能通过间接喉镜镜面看到声门;其中Ⅰ组与Ⅱ组中一次性完成插管的例数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在困难气管插管中,辅助间接喉镜插管比单纯用直接喉镜插管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18例重度窒息儿进行气管插管抢救。结果 :经气管插管加面罩正压给氧及心脏按压后显效 2 8例 ,有效 88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 98.31% ;抢救成功 10 2例 ,抢救成功率为86 .4 4 %。结论 :气管插管术能在直视下快速而准确地通畅呼吸道 ,及时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 ,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窒息新生儿2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窒息复苏后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124例作为观察组,窒息复苏后未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1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出生时基本情况、窒息复苏后监测指标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判断性别、日龄、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复苏抢救方式、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是否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出生时基本情况比较,日龄、Apgar评分及复苏抢救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窒息复苏后监测指标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日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均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受到多因素影响,临床工作者应密切监测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 H值及血乳酸水平等,并积极采取措施使其维持稳定水平,有效减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