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青海省1954年-2008年底麻风病流行程度及防治动态趋势,为今后制订麻风病防治工作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青海省1954年-2008年累计发现登记麻风患者1 635例发现情况和防治基础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患病率、发病率、发现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动态状况,(50~60)年代为高峰期,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流行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至2008年底发现率为0.28/10万,发病率为0.030/10万,近5年平均患病率为0.003 4/10万.结论:经过54年的综合性积极防治,全省麻风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麻风防治网络,有效控制麻风病,提高早期发现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肇庆市麻风病基本消灭达标前后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56~2010年期间肇庆市麻风病综合防治报表等资料,以麻风病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等指标对巩固基本消灭麻风病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成效。结果肇庆市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后年均发现率为0.16/10万、年均发病率0.14/10万、年均患病率0.35/10万,二级畸残率5.66%,儿童病例、病死率均大幅下降,平均病期缩短。结论肇庆市巩固基本消灭麻风病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12月共新发现患者230例,发现率为0.50/10万,其中儿童占4.35%,多菌型占64.35%,2级畸残占19.57%.2012年1~12共发现复发患者17例,其中6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2年底,云南尚有现症病例1 084例,患病率为0.24/万,其中485例尚需接受联合化疗.结论云南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仍为文山、红河等.麻风病在云南省仍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麻风病负担和消除麻风病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经费投入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谭雪玲  黄丽卿  程文海  郑会林 《广东医学》2004,25(12):1452-1453
目的 研究广东省江门市麻风病流行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江门市 195 6~ 2 0 0 0年麻风病资料 ,对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历年发现麻风病患者共 6 16 9例 ,其中多菌型 1975例 ,少菌型 4 194例 ,发现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逐年下降 ;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 ,儿童的发病得到控制 ,发病向高龄组转移 ,型比逐年升高 ,1991年后的型比跟之前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9 81,P <0 0 0 5 ) ;历年早期发现率为 5 4 2 9% ,1991年之后和其之前的早期发现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1 6 4 ,P <0 0 0 5 )。患者的发现方式主要通过门诊确诊 ,占 74 94 %。结论 江门市麻风病的流行处于低流行状态 ,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但要彻底消灭麻风病仍需很长时间 ,今后应加强培训有关医务人员和继续抓好麻风病知识的宣传 ,以早期发现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风病误诊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分析一对同时患不同类型麻风病母女的临床资料.结果:综合医院皮肤科对本2 例麻风病误诊时间达2 年之久.结论:在当前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应提高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能力;对确诊麻风病患者,应特别对其密切接触的直系亲属进行全面检查,以期及早发现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和流行.方法:对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后所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以及对今后的防治对策进行强化和提高认识.结果:促进麻风病防治事业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努力.结论:青海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经过继续努力,完全消灭麻风病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6年~2015年福建龙岩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风病控制和消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报告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龙岩共发现确诊报告麻风病病例15例,年平均发现率为5.8/10万,各年发病率整体呈平稳波动;Ⅱ级以上畸残率为0%~6.67%;男女发病数比例为2.75∶1;病例身份主要为农民;86.67%的病例是成年人,10~18岁病例占13.33%,其中两例患者为母女关系,两名女性患者均为云南保山地区嫁入龙岩地区;各地区之间的发现报告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发现报告的麻风病病例集中在个别县(市),平均发病率较低,但有输入病例可能,仍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麻风防控力度,使麻风病患者得到尽早的诊断及治疗,防治畸残的发生,降低传染机率,达到有效控制麻风病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麻风病发病规律,分析怒江州2001-2010年麻风病流行现状,从而找出应对措施。方法利用全州麻风病疫情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怒江州麻风病年发现率、患病率呈平稳下降趋势,新发现病例的延迟期均在3年内。结论提高新发麻风病例发现率,降低麻风病Ⅱ级畸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摸清我市麻风病流行情况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整理分析我市1949-1989年的麻风病防治资料和年报等资料。结果发现1949~1989年间,全市共发现麻风病人506名,治愈346名,死亡71名,现有各型麻风病人89名。其中:瘤型71人,界线类3人,结核样型14人,未定类1人。病人主要集中在洛南、镇安两县,占全市57%。疫源地分布呈高度散在,病人呈点状簇集分布。商洛病人全为当地居住病人。结论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早期发现率较低,为了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现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及时培训基层防治人员,努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控制疫情蔓延回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十堰地区麻风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找出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市麻风病防治,实现完全控制目标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策略。方法:对十堰地区建国以来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所有资料讲行统计分析。结果:十堰地区目前的麻风病疫情控制在部颁标准以下,处于低流行状态,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其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持续下降、流行区域逐渐缩小,儿童发病率持续下降,密切接触者发病人数逐渐减少等规律。结论:提出以“早期发现病人”为中心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任务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资料在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以后,新出现个别麻风病患者不足为奇,但是去年12月份门诊新发现1例11岁的少菌型少年儿童患者,这是继我市1978年消失了的少年儿童患者后20多年来再次出现,这就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笔者两次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禄劝县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情况。方法:筛选禄劝县麻风病发病登记表、病例资料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调查分析此病患者家属的发病情况。结果:截止2013年12月,禄劝县在录的麻风病患者共计722例,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率为22.71%(164/722)。在麻风病患者(感染源)与其发病家属之间的血缘关系中,父子关系(46.3%)占主导地位,兄弟关系(19.5%)次之,而兄妹关系(2.4%)所占的比例最低。麻风病患者(传染源)的发病与其家属发病的间隔时间较长,在164例麻风病患者的发病家属中,有41.5%的患者与其传染源的发病间隔年限在10-20年之间,还有29.3%的患者与其传染源的发病间隔年限在20年以上。结论:禄劝县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率较高。麻风病患者(感染源)与其家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家属罹患麻风病的几率。在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应针对患者家属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尤其应针对多菌型患者家属进行严密的传染防控。加强对麻风病患者家属的相关监测和防控工作可显著降低麻风病的发病率及传播率。  相似文献   

13.
麻风病早期症状多种多样,很易误诊为其它疾病,而有些其它疾病也较易误诊为麻风病。麻风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临床医师发现早期病例,因此了解一下麻风病早期误诊情况及分析其误诊原因,对临床发现早期病例是有帮助的。我们初步调查了江苏省三个县的住院麻风病人及翻阅了三个医院的以往资料,发现74例误诊病人,现将有关资料小结如下: 病例选择 1.麻风病误诊为其它疾病,必须是公社级医院以上误诊同时有明确的疾病诊断才作为误诊病例。公社级医院以下或诊断含糊不清者(如诊断“皮肤病”,均不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清麻风病在我县的流行情况,了解和掌握全县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治疗麻风病患者,我县对1954年-2007年底这53年间发生的麻风病例进行了分析,现将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全县自1954年-2007年底的各种统计表、疫情登记薄、卡片、原始病历进行了资料汇总整理.  相似文献   

15.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社会公众认为麻风病可怕,服务麻风病人的护士也被视为“低人一等”,正确认识麻风病的防治,充分发挥护士在社会麻风病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郴州市历年来麻风病流行状况,摸清其流行趋势的规律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郴州市1954~2009年麻风病患者的原始资料及年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全市累积发生麻风病1153例,其中治愈983例,愈前死亡103例,其他减少8例,有现症麻风病人62例;5年平均发现率、发病率以1955~1959年1.94/10万、2.38/10万最高,患病率1960~1964年段1.14/万最高。型比58.37%,II级畸残率44.06%,平均延迟期为4.42年。地理分布以汝城、资兴、桂东三县市最多占全市70.34%,人群年龄分布15~59岁占87.95%。男女性别比为4.46:1。结论郴州市麻风病疫情明显下降,流行趋势减弱,呈低流行水平。发病年龄多为青中年,地区分布不均匀,早期发现率较低,加强麻风防治机构建设,加大麻风病防治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开展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仍然是今后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病因、症状、隔离以及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史料笔记中所记载的麻风病状况。认为麻风病的起因有两方面,一是感染湿热之毒,二是传染所致。其症状亦分两类,湿类麻风病带有麻风病的典型症状,干类麻风病初起无症状,妇女反倒会更加光彩动人。在明清时期,南方已建立了官立麻风院,用于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此外,病人家属亦主动将其远放于海上,不与人接触。治疗上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药物治疗,如乌梢蛇用以疗麻风;二是妇女麻风病的特殊疗法"过癞";三是其他一些特殊疗法,如佩圭愈麻风,墓地树根煎水疗麻风等等。文章认为史料笔记的记载,有其独特的价值,对当代中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有裨益之处。  相似文献   

18.
毕节市属贵州省麻风病的高流行地区,麻风病防治工作历经50余年,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全省的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为找出今后麻风病防治重点和目标,更好地完成卫生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加强贵州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合作协议》,为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决策依据,对2003~2012年的麻风病防治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麻风病在一个民族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特点。方法 利用广西和贵州两省三县 195 2~ 2 0 0 1年白裤瑶族麻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白裤瑶族总人口 2 .9万人中 ,累计发现麻风病 36 4例 ,积累患病率 13 .2 5‰ ,最高年段 ( 195 2~ 195 6年 )麻风发病率为 12 9.15 /10万 ;②患者分布于 130个屯 ,屯患率为 48.5 1% ;③有麻风病的家庭 2 73户 ,户患率为 5 .77% ,有 2例以上的多发麻风家庭 6 1户 ,占 2 2 .34% ;④发现病人病期平均 6 .2 4年 ,病人男女比值为 1.10。结论 白裤瑶族有较高的麻风发病率和患病率 ,分布广 ,家庭内发病较高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也比其他民族女性高 ,发现病人病期较长 ,具有明显的民族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无锡市近30年来麻风流行特征,探讨目前麻风防治工作存在的挑战,以及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方法 对无锡市1989—2018年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9—2018年无锡市报告麻风病病例63例,其中新发病例48例,复发15例。30年来麻风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43.81±14.52)岁。80.95%的患者职业为农民,近年来发病人群以外地来锡务工人员为主,其中来自高流行省份的病例占71.43%。患者延迟期中位数为8个月,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中位数为 13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B型别比(多菌型少菌型)为5.31。新发病例Ⅱ级畸残率25%,22.92%新发患者为家庭内传播。73.02%的患者由皮肤科就诊发现。结论 根据无锡市近30年来的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发现率、MB型比、Ⅱ级畸残率等主要指标的分析结果,无锡市仍处于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但仍面临人口流动造成的输入性病例、因病例少造成防治意识松懈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必须保持麻风病防治体系的健全和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以麻风病症状监测为主要手段,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麻风病人因神经损害或畸残造成的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