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伟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54-1357
探讨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吉林省3所大学94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0.445,P值均<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r=0.592,P<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3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州大学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是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越高,必须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与日常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牛华伟  唐继亮  龙文祥 《卫生软科学》2011,25(6):416-418,421
[目的]考察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探讨身体自我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方法]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查432名大学生。[结果]50%的人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比较严重占23.7%;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陛别差异显著,专业、年级和户籍差异不显著;身体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整体身体、自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总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身体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陈雪峰  王桢  高晶  胡卫鹏  时勘 《卫生研究》2007,36(2):197-199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对压力源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方法选用经修订后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交焦虑量表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2)女大学生更容易受丧失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影响。(3)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感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差。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测查和干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面对的生活事件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提供更多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及核心反思评价量表对重庆文理学院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及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2,-0.559,0.043,0.886;P=0.216,0.577,0.966,0.377)。有无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和核心反思评价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7,5.889,4.859;P=0.000,0.000,0.000),而在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6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不相关。结论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核心反思评价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水平越低。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焦虑咨询时应充分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并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重庆市27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经济状况与时间效能感、自我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焦虑呈负相关,其中时间效能感对自我焦虑有良好的预测性;高、低水平时间管理者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一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焦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一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重庆市27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经济状况与时间效能感、自我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焦虑呈负相关.其中时间效能感对自我焦虑有良好的预测性;高、低水平时间管理者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一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焦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焦虑素质、自我效能感、认知倾向以及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探讨其可能的心理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对天津市某高校9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恐怖症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社交焦虑量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认知倾向问卷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和健康大学生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 908名大学生中,社交恐怖症患者39例,发生率为4.3%,其中男性为2.5%,女性为1.8%;病例组社交焦虑得分、状态焦虑得分、特质焦虑得分(13.2±5.4),(51.4±8.3),(9.3±3.7)明显高于对照组(7.6±4.1),(33.2±5.4),(4.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自我效能感得分(22.3±6.7)明显低于对照组(27.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血浆皮质醇水平(387.4±54.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64.3±48.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社交焦虑程度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悲观因子、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量、乐观因子呈负相关.结论 焦虑素质、认知倾向、自我效能感以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可能与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以贵阳、昆明两地336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得分为2.06±0.67, 社交焦虑得分为6.90±3.84, 害怕否定评价分量表得分为4.55±2.70, 社会回避苦恼分量表为2.37±1.87, 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2±0.69。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与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与父亲和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人格特征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提高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心理特质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德克萨斯行为问卷、自我监控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对吉林省长春市1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尊(49.50±7.46)、自我监控(17.17±9.83)和私我意识(23.46±5.68)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的(52.96 ±7.26)、(21.06±11.54)、(24.49±6.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焦虑分值与自尊、私我意识、自我监控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大(b’=-0.27,P<0.01).结论 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的心理特质与社交焦虑情绪有关,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水平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产生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和更多的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间的关系,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自我分化问卷、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及成人心理弹性问卷,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460名毕业生开展调查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1).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0.190,P值均<0.01).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5.02%,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自我分化间接作用于就业焦虑.结论 心理弹性通过自我分化对就业焦虑起显著影响作用,要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了解汶川灾后小学生的亲和动机、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改善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亲和力动机量表(AFM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随机抽取的绵阳市及周边的5所小学校的五、六年级4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地区、是否独生子女的灾区小学生亲和动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交焦虑方面,女生的害怕否定评价和总分高于男生,城乡之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灾区小学生较易产生的三大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焦虑(58%)、身体症状(25%)、自责倾向(18%);女生的学习焦虑得分高于男生,但自责倾向低于男生(t=-3.18).社交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亲和动机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结论 社交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灾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亲和动机则通过与社交焦虑的负相关关系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评价恐惧包括正向评价恐惧和负向评价恐惧.Weeks等[1]研究表明,正向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更害怕他人的负向评价,社交焦虑与负向评价恐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2]. 人格是促使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3].人格特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但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4].根据心理应激理论,不同的人格特征会使人对同一应激原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认知评价,并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5].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6].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及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量表得分呈正态分布,UCLA得分平均为(42.70±8.54)分。大学生孤独感得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P0.01);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P0.01);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0.0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身心健康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孤独感并加强自我调适,学校应加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指导,家庭应注重家庭亲密度,增加沟通。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凯  顾永健 《中国校医》2011,25(4):247-249
目的了解独立民办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精神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南通大学独立民办学院2005级1 660名新生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同期入学的本科生比较以及进行新生中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同地区新生间的比较。结果民办学院新生在自卑、社交退缩、依赖因子分上显著高于普通本科新生(P<0.05);各群体中的比较中男女间差异主要在焦虑、自卑、性心理、社交攻击和强迫上(P<0.05~0.01);独生子女社交攻击因子分和性心理因子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结论民办学院新生主要在自卑、社交退缩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社会有必要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公正的评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父母依恋水平与社交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7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120例,年龄范围均为9~16岁。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的父母依恋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1)社交焦虑水平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负相关(r=-0.21~-0.35,P<0.05),与母子依恋信任、母子沟通无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水平与父母疏远呈显著正相关(r=0.22~0.46,P<0.05),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44~-0.56,P<0.001)。2)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母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无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父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0.64,P<0.001),自尊在父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结论 父子依恋水平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自尊在父子依恋水平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团体咨询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讨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方法 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使用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中必须包括SES、PEI、SAD、IAS问卷的前测、后测数据.结果 团体咨询后大学生自尊和自我评价分数显著提高,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以及交往焦虑分数显著降低.结论 团体咨询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之间的关系,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衡水学院130名贫困生和150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测试。结果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信和外貌自信6个因子及2个量表总分上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3因素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进入心理健康总分与自卑感各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贫困生中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为阳性的检出率和自卑感阳性率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结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自卑感较强;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