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价,以期全面把握长三角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创立一个由9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指数加权汇总和产业变异系数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及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对长三角与京津冀等相关区域定量评价与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农业具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经营者素质、生产效率等方面质量不高,在市场开放、产业融合等方面一体化程度较低。[结论] 3省1市应按照问题导向,着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开放等方面加强协作,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农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黄河三角州地区热量指标分析,了解黄三角地区30年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黄三角地区及周边共25个国家级气象站3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Mann Kendall突变分析、T滑动法、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黄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0℃、≥10℃初终日及持续日数等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1)年平均气温、≥0℃、≥10℃积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快,年平均气温、≥0℃积温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 季平均气温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年平均气温、≥0℃、≥10℃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3)≥0℃、≥10℃的初终间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相似,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4)≥0℃、≥10℃的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初日均与纬度成正相关,与经度相关程度不大; ≥0℃终日与纬度成负相关,与经度成正相关,≥10℃终日与纬度相关程度不大,与经度成正相关。[结论]黄三角地区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三角洲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治理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导向,注重高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外向型经济,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拟为提高该区域耕地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及促进耕地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88—2019年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讨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1)1988—2019年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总集约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劳动集约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资本集约度的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资本集约度中,属于省工性投入的农业机械集约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属于增产性投入的农药、化肥、农膜集约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上“西、南部高,东北部低”。(3)复种指数、人口非农化比重和耕地资源禀赋对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独立影响程度最大,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远大于单一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结论 应注重农药、化肥、农膜的生态效应,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要抓住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经济和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全面提高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大,油气资源丰富,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基础设施良好,区位投资与开发环境优越,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由于淡水短缺、铁路港口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本区资源开发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应注意合理利用黄河水,加强港口设施和化工基地建设,发展“农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滩涂产业化;力争到下世纪初的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农牧渔业三大基地,使之成为我国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因此,通过测度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可以为四川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基于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对四川省各市(州)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水平较高,其权重值为0. 493 4,产品品牌的绿色化水平权重值较低,为0. 195 8。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药化肥使用量偏高,森林覆盖率较低。通过对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 610 4,巴中市指数最低为0. 197 2,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指数为0. 454 2,与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相差两个级别。此外,区域发展的集聚效应较明显,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结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客观地分析西藏农牧业发展现状、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新时期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目标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区域类型和资源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分类发展思路,将西藏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划分为“市场优势型、发展潜力型、区内市场主导型、资源保护型”等4个类型,明确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全面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生态退化的影响,为滨海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黄河三角洲沿海5区县(无棣县、沾化区、河口区、垦利区、东营区)为研究区域,以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1987—201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从1987年的0.717下降到2017年的0.531,5个区县的评价等级在1987年为3个安全和2个预警,到2017年则变为1个预警、3个不安全和1个非常不安全。(2)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变化存在阶段性差异。生态安全状况在不同的阶段恶化程度有所差异,1997—2007年程度最强,阶段性差异与人类活动在不同时段的干扰强弱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生态安全指数下降最明显的是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东营区,其次为与之紧临的垦利区;黄河来水量减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海水养殖等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处于不安全级别,湿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压力较大,今后的重点应是控制海水养殖面积的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大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国家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该文紧紧围绕循环农业所倡导的"4R"原则,提出了以农田循环为基础,链接农户循环,铸造农村循环,构建农田—农户—农村"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空间尺度;循环农业的组织形式应以政府为主体,拉动农户,联动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黄淮海区域未来5~10年循环农业的发展应以秸秆原位全量还田循环利用、秸秆菌业循环利用生产和秸秆养畜循环利用生产等为主导模式,并研发创新相应的接口技术,以期建立黄淮海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