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鲸豚类作为哺乳动物长期演化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它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完成,所以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水中生活的完善的适应策略。大部分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里,但不管是生活在高渗环境中的海洋鲸类还是生活在低渗环境中的淡水鲸类,维持水盐平衡以及渗透压的内稳态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鲸豚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不同渗透环境的适应呢?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上发展了哪些独特的适应策略?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鲸豚类渗透调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尝试从水盐来源、代谢途径、肾脏和皮肤的生理结构、水盐代谢的内分泌调节以及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鲸类动物的渗透调节机制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体外补充替代模型“细胞系”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科学研究中伦理、法律、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等的限制,从细胞和分子视角更深层次地揭示复杂生命体的生物效应和 调控机制。尤其对于濒危动物,细胞系的建立与超低温冷冻技术相结合,既可以保存濒危动物具有生物表达活性的遗传种质,又可以提供体外保育研究的新平台(如动物毒理学实验),对动物保护意义 重大。目前细胞培养体系已作为多功能平台被应用于鲸豚类细胞遗传学、病毒学和毒理学的相关研究中,但从物种和组织来源以及细胞类型来看,能长期稳定传代的鲸豚类细胞系仍较单一。优化细胞培 养条件,运用鲸豚类体外细胞揭示更多的生命机制问题,仍是当前鲸豚类体外细胞模型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对动物体外模型及其在鲸豚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鲸豚保育研究中 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淡水龟类区系特点及保护优先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海南岛是我国淡水龟类分布较为集中、物种丰富度高、动物区系独特的地区,已知的淡水龟有2科8属11种,占全国淡水龟种数(24种)的46%。海南岛淡水龟物种密度为3.2种/10^4km^2,均为东洋界成分,其中华南区种4种,占36.4%;华中-华南区共有的种7种,占63.6%;海南特有种2种,占岛内淡水龟种数的18.2%。海南岛淡水龟占华南地区淡水龟种数(19种)的57.9%。海南与广东、广西和香港的淡水龟类区系关系也十分密切,与它们的生物相似值分别为0.76、0.64和0.47。目前,中国75%的淡水龟类濒危,海南岛81.8%的淡水龟类濒危。分析表明,海南岛应是我国淡水龟类资源优先保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的水生生物区系特征,筛选出了33种水生生物的37个急性毒性数据和1个慢性毒性数据,涵盖了浮游植物类、鱼类、昆虫类、软体类和甲壳类。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推导了适合中国淡水水体的苯的淡水水质基准,并对各类别生物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淡水中苯的基准最大浓度为3.09mg.L-1,基准连续浓度为0.618mg.L-1,水中五大类生物对苯的敏感性顺序为:鱼类>甲壳类>昆虫类>软体类>浮游植物类。将中国各大水体中的苯浓度与推导出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苯浓度尚未对中国水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5.
苔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小类群,为典型的固着型动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有约4000种,我国报道了199种。苔藓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污损生物的组成部分,我国渤海海域分布有15种。淡水苔虫的种类很少,只有几十种,我国已记录11种,分布在北京、杭州、沈阳、南京等?..  相似文献   

6.
现知约有250余种鱼类具有发电能力,称为电鱼,海洋和淡水均有分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活于海洋热带和温带的有:电鳐类Torpedo和瞻星鱼类Astroscopus。生活于淡水的有:南美洲热带和亚马逊河的电鳗类Electrophorus;非洲热带和尼罗河的电鲶类Malapterurus和长吻鱼类Mormyrus。我国产于南海的有双鳍电鳐Narcine,单鳍电鳐Narke和坚皮电鳐Crassinarke。电鱼的发电器是由肌肉或腺体组织衍化而成,发电器的位置和构造随种类不同而异。电鳐在体盘的两侧各有一个扁平的发电器;瞻星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受过度捕捞、误捕、污染、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鲸豚资源破坏严重,很多种类已经极度濒危,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21世纪,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加剧,许多危及鲸豚生存的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得到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讨论了长臂虾总科在中国分布的3个科,即拟贝隐虾科、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的属、种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及区系特点。拟贝隐虾科和叶颚虾科种类较少,分布于热带海域,我国分别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发现1属1种和3属3种,均为广布的常见种。长臂虾科是本总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十分常见的科,包括2亚科102属,世界性分布,海洋、淡水均有,我国大量分布。其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一部分浅海沿岸种经河口进入淡水水域, 大量发展,很少种可分布至温带区边缘;另一部分在热带珊瑚礁环境大量发展,并与许多动物类群共栖或共生。长臂虾亚科基本上是浅海-淡水自由生活类群,我国已记录9属61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多数为东洋界热带和亚热带种,分别属东洋界(淡水)和印度-西太平洋区(海水、半咸水);而极少数种分布至北方,温带性的淡水种有2种白虾,1种小长臂虾和仅见于东北部的条纹长臂虾,属于古北界区系(淡水),海水种有黄、东海的敖氏长臂虾及细指长臂虾,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海水、半咸水)。隐虾亚科全部为海洋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以珊瑚礁为主要栖息地,大部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80%以上的种类或多或少与其他海洋生物共栖,自由生活的种很少。根据推论,隐虾类的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环境, 并在这一水域得到了充分的分化与发展,分别适应与腔肠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和海鞘类被囊动物共栖生活;而热带美洲的类群则是在隐虾类演化到可与石珊瑚类共栖时由印度-西太平洋水域扩散过去的, 共栖宿主仅涉及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我国南海水域已发现31属96种,极少数种也分布到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珊瑚礁区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鲇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褚新洛 《动物学研究》1989,10(3):251-261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Nelson,1984),鲇形目鱼类包括31个科,二千余种。它们的分布几乎是全球性的,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海鲇科和鳗科主要生活在海洋里,  相似文献   

10.
北京海洋馆坐落于北京动物园长河北岸,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水族馆。其整体设计别具一格,空中俯瞰,好似一个巨大的蓝色海螺静静地躺在绿树环抱中的沙滩上。而馆内则是神秘而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这里生活的海洋和淡水鱼类、哺乳动物及其它水生物达千余种、数万尾。北京海洋馆是集观赏、娱乐,科普于一体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它以认识海洋的展示理念,按游览路线顺序为人们巧妙展示了“雨林奇观”、“触摸池”、“海底环游”、“鲨鱼馆”、“鲸豚湾”、“海洋剧院”等六个主题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和6月在鄱阳湖沿岸带的62个样点采集了淡水螺类样本并调查了生境类型,分析了淡水螺类的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淡水螺类19种,分属田螺科(8种)、觿螺科(8种)、椎实螺科(2种)和黑螺科(1种)。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螺类物种数有较大的下降,但田螺科和觿螺科的物种仍是整个螺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组成与其他生境的差异较大,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沙土、砂石和水草3种生境(P0.05),表明螺类对生境具有一定的栖息偏好性。最后详细讨论了淡水螺类种数变化、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低温环境分布最广,生物圈约80%以上的部分为常年低于5℃的低温地区,而在水环境(包括深海、极地海洋、海冰和高纬度湖泊等)中病毒的分布和含量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些低温环境中,噬菌体在生态系统调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深海代谢和生物基因多样性保存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主要对海洋和淡水湖泊中低温噬菌体的多样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然而,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涵盖全国范围的淡水蟹分类和分布名录。本文收集了涉及中国淡水蟹分类和分布的文献, 采用国际上更新的短尾下目淡水蟹类高级阶元分类系统, 通过系统梳理, 汇编成中国淡水蟹分类与分布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截至2018年1月记述的所有中国淡水蟹类, 共计2科45属311种。其中, 拟地蟹科(Gecarcinucidae Rathbun, 1904) 1属28种; 溪蟹科(Potamidae Ortmann, 1896) 44属283种及亚种; 中国特有属共计38属, 占总数的84%; 特有种共计302种, 占97%。对各省淡水蟹的分布分析发现, 云南是中国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已记述16属50种; 其次为台湾(4属41种)。本名录首次全面概括了中国淡水蟹类的分类和分布, 可为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淡水蟹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螺类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动物的泛称.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约八万种.遍及世界海洋、淡水和陆地. 螺类身体柔软,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或2对触角;足部亦发达,位于身体腹面.活动时,头和足都伸出壳口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体现亚硝酸盐还原酶在环境中氮生物循环的重要性,研究了它们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现有亚硝酸盐还原酶序列在已经测序的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查找,研究该酶的分布情况,通过多序列比对比较了它们的序列相似性,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其进化关系,并利用宏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了它们在海洋宏基因组中的分布。【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两类亚硝酸盐还原酶在已测序的细菌和古生菌基因组中分别有397和812个,分别占总量的8%和15.7%,几乎所有的古生菌都含有Ⅱ类酶;它们自身的序列相似性很高,在Ⅰ类酶和Ⅱ类酶中底物结合位点以及Ⅱ类酶的铜离子结合位点保守性都很高,显示该酶序列保守性与其环境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化分析显示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进化来源;在海洋宏基因组中,平均每100000读数中分别有6个Ⅰ类和35个Ⅱ类,且2类酶都在热带南太平洋区域有最大分布。【结论】NIR在氮的生物循环及环境修复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预测物种的适生区对于物种资源的评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冷水性无脊椎动物的衰减速度比在陆地和海洋生活的无脊椎动物都要高。目前关于中国淡水钩虾分布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基于103个地表淡水钩虾的不同分布位点和广布种湖泊钩虾Gammarus lacustris 23个不同分布位点以及32个环境因子数据,使用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了淡水钩虾和湖泊钩虾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域。结果显示淡水钩虾非常适合分布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如长白山、太行山、横断山、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而青藏高原的东部、西部边缘地区和南部分布地区、尼泊尔、不丹和朝鲜半岛也是淡水钩虾的潜在适生区域,但淡水钩虾在我国华南、华中和华北的平原地区分布却很少,其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与-10℃和5℃1月平均气温线间的区域相似。淡水钩虾是典型的狭温性物种,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很难存活,这可能也是限制其扩散和存活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物种的一般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海已记录20 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界、44个门,其中,有12个门是海洋特有的。中国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洋的物种有暖水种、温水种和广分布种。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界和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的南缘就在中国海域。  相似文献   

18.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有关超微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直到近年来淡水超微藻才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淡水生境中发现的超微藻主要包括真核超微藻和原核聚球藻,而在海洋生境中分布广泛的原绿球藻在淡水环境中则很少被发现。超微真核藻多样性极其复杂,几乎在所有的门类都有发现;而目前在中国湖泊中发现的聚球藻主要以富含藻蓝素的聚球藻为主。影响超微藻生长的因子主要包括营养盐、温度、光照及生物因子(如捕食)等,自然水体的超微藻可能同时受多个以上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由于超微藻细胞微小,形态特征不明显,而且大部分物种不能被分离纯培养,因此传统研究方法受到限制,直至近些年来,荧光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有机会对超微藻多样性和生态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淡水超微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淡水超微藻的主要类群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重点阐述了当前超微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核形石的分类及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形石(oncolite)是包壳粒(coated grain)的一种类型。它是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海洋沉积和淡水湖泊沉积中常见的一类生物沉积构造(Perty,1983)。自本世纪早期到现在,不少地质学家已注意研究核形石,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大家采用的描述及分类命名方法。核形石不但具有一定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意义,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古环境。它分布面广,延续时间长。我国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海相地层以及侏罗-白垩纪淡水灰岩,  相似文献   

20.
海南淡水龟类贸易现状与管理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2–2004年,对海南野生淡水龟类贸易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海南所有市县都存在野生龟类贸易,有野生龟类贸易的农贸市场22个,占调查农贸市场总数的19.6%;有野生龟类贸易的乡镇64个,占调查乡镇总数的65.3%;野生龟类收购点103个,野生淡水龟共489只。野生龟贸易所涉及的淡水龟类共10种,占海南淡水龟分布总种数的90%以上,其中3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的物种。按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1种为极危物种,8种为濒危物种,1种为易危物种。在个体数量方面,以锯缘摄龟(Pyxideamouhotii)、黄额盒龟(Cuoragalbinifrons)、四眼斑水龟(Sacaliaquadriocellata)和中华花龟(Ocadiasinensis)较多,平胸龟(Platysternonmegacephalum)、地龟(Geoemydaspengleri)、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较少,三线闭壳龟(Cuoratrifasciata)、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和山瑞鳖(Paleasteindachneri)极其稀少。龟类市场价格差异很大,从2002年到2004年,各种龟的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分析表明:淡水龟类非法捕猎与贸易在海南普遍存在,过度捕猎对海南淡水龟类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野生龟贸易则是导致过度捕猎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分析和探讨海南野生淡水龟类贸易的现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