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烨 《城市住宅》2021,28(6):142-143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然而,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密度不断增加,城市景观空间不断被压缩,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减少.对此,通过分析现代城市中存在的边角空间,提出对城市边角空间的景观化利用,从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开放空间,提高城市景观品质.  相似文献   

2.
关注城市生活的“边角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蜀阳  刘丹 《规划师》2007,23(1):90-91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往往可在街头巷尾、墙角、"丁"字路口、公园广场边角等地方发现许多中老年人、小孩在下棋、聊天、打扑克、看报纸……这些空间不是经过刻意设计而形成的,往往是因为每天都有人自发在此活动而自然形成的.这种空间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数量众多,我们称之为"边角空间",即城市中未经设计、容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边角地带.  相似文献   

3.
冯叶  魏春雨 《中外建筑》2010,(6):132-133
本文主要探讨街头边角空间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总结街头边角空间的特征及其规律,通过对街头边角空间类型划分,针对位于不同类型的街头所产生边角空间的功能和特点,对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空间使用的主体,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设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边角作为空间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对于空间的形成往往意义重大。作为崇州罨画池造园中精心布置的内容,其边角空间与主体空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罨画池造园中边角空间的类型和特征,探析边角空间在位置处理和空间营造上的理景手法,以期更好的理解罨画池造园过程中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边角作为空间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对于空间的形成往往意义重大。作为崇州罨画池造园中精心布置的内容,其边角空间与主体空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罨画池造园中边角空间的类型和特征,探析边角空间在位置处理和空间营造上的理景手法,以期更好的理解罨画池造园过程中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6.
墙面交角的三角形处理一般设计方法是利用平面所形成的三角形,规划出能容纳更多物品的收纳空间。可采用以下思路:量测定做的组合家具能很好地解决墙角和小块面积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家具设计师一般会将墙拐角的角柜设计成360°旋转角柜,或是将前拉门或推拉抽屉设计成最符合使用习惯的独特家具。这样既显示了它的合理性,又增加了家居的美感。竖向空间的分层水平面积运用有限,竖向尺度却有较大的空间,最常采用的分层处理方式是,房间分层设置,中间以坡度较大的楼梯或转梯相连,无形中成倍扩大了有效的使用面积,并且富于变化。在居室…  相似文献   

7.
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是住宅并存的两种空间形式,随着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公共空间设计逐步成为提高住宅品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城镇住宅套型内部公共空间的常见形式及布置特点:套型外部引入楼层绿化景观、底层共享空间、多种适宜的室外活动场地、传承和发扬庭院空间文化,延伸城镇住宅空间的公共性等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入手,在界定边缘区的基础上,阐释了边缘效应对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的影响,并提出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边缘效应,最后以"两湖平原"地区、中国沿海沿边地区和世界沿海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组合过程为案例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城市“边角空间“的调研,从行为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人们的行为活动,提出我们应当关爱平常百姓的生活,挖掘城市里这样微小的点空间的利用,并且在其中融入城市的文化特色,塑造人性化、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镇空间特色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审美需求,还能增强城镇空间的创新效果,对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建设的路径,总结了相关经验,提出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应形成正确的空间特色化建设决策,挖掘城镇空间特色化资源,从而完善城镇空间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传统城市 (镇 )广场及其历史演变 ,分析了这些广场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功能作用 ,并将其与西方传统城市广场进行了对比 ,总结了我国传统城市 (镇 )广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当前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姜省 《南方建筑》2011,(2):18-22
基于当地商贸经济的持续繁荣,近代广东四邑地区的城镇建设比较先进。以各县城和江门城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改造普遍采用骑楼街市的形态,形成了均质的城市肌理,发展了繁荣的商业街市;地方中小城镇则普遍采用圩场加骑楼街的形态,以适应农村定期墟市和常日商品供应的要求。中心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完备,公共交通发展较快,建设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公园等,构筑了新型的市民公共空间和生活空间,完成了对传统城市空间的分解和重构,反映了四邑近代城市形态深受西方现代城市文明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城镇化浪潮中,我国中小城镇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与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在统筹中小城镇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带动、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期为中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空间在山地城镇中普遍存在.经对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建设高密性、要素聚集性、功能混合性和格局生态性等特征,在山地城镇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分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基本格局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过程,得出在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下,山地城镇空间往往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结构,并逐渐演变成了集核型、线型和面状高密度山地城镇空间格局;在自然、社会、技术、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高密度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探讨了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存在的功能布局单一化、过度高密度开发、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以及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等现状问题,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强化高密度开发的合理性、构建畅通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一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营造山水化的景观系统等空间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地级以上城市188个,除少数大城市外,大部分为中等城市。研究和探索中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该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镇江市为例,就我国中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展望,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纯 《中外建筑》2013,(10):81-83
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民间或传统文化的重要集结地,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现状特征的挖掘与梳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以绥宁寨市历史古镇为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再现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西部小城镇的供水现状,包括用水量、给水处理工艺、源水水质等。分析了供水设施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中首先阐述了福建省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地质问题,通过对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总结了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利用现状不明、制度建设不健全、地质环境条件综合研究欠缺、地下工程设施综合利用系统不完善、缺少从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地下空间立法方面提供借鉴,为福建省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李佳敏  杨震 《风景园林》2023,30(8):44-50
[目的]剩余空间是城市存量更新中具有特殊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多、分布泛、规模小、现状杂、效益低等特征,针对其复杂特征,多采用微更新模式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普遍面临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问题,从社会设计视角分析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反思设计目的、主体、产物和过程的社会性,可提升微更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效果。[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时展开思考:在认识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思考“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和“由谁来设计”,理解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实践模式和自身角色;在方法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兼顾具体做法和整体策略,最终探索得出剩余空间微更新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的路径。[结果/结论]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是社会网络不协作,需要依赖社会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网络修复。从认识论来说,设计者要围绕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推动完善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并把握自身作为辅助设计执行者的媒介角色。从方法论来说,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方面积极行动:1)关注真实与具体的日常生活;2)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的标尺;3)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4)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