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政新闻是党与政府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是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喉舌,对于服务政务、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有着唯一性作用。随着新闻业务受众中心论这一观念的确立,电视媒体开始将时政新闻的落脚点从宣传向受众需求转变,不少媒体尝试从经济视角进行时政新闻的挖掘与报道。本文将对时政新闻经济视角的定义进行概述,并总结客观事实,阐明进行电视时政新闻经济视角报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的创新时政新闻的创新要着眼于主流。时政新闻具有题材重大、参与层次高、新闻性和权威性显著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受众"大事的知情者"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决策。时政新闻又是主流媒体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理当报道主流信息,拥有主流受众,占据主流市场,形成主流品牌。其中报道主流信息是其他要素形成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体现主流视角、民生情怀、时代印记和开放心态。要坚定不移、大张旗鼓地积极宣传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成就、重大主题、重大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的创新 时政新闻的创新要着眼于主流。时政新闻具有题材重大、参与层次高、新闻性和权威性显著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受众“大事的知情者”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决策。时政新闻又是主流媒体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理当报道主流信息,拥有主流受众,占据主流市场。形成主流品牌。其中报道主流信息是其他要素形成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体现主流视角、民生情怀、时代印记和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呈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海量的信息也会让受众在选择时更加注重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常规武器",其中也蕴含了大量受众所关心的热点信息。在新的形势下,更大发挥时政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建立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媒体改变观念,创新思路,运用一体化思维,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整体上把握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就是要媒体衔接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准确把握新闻信息源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受众的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到既传递"声音",又抓住"需求",力争实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涵盖党与政府的重大方针路线和政策、重要会议、重要法律规章制度、主要领导人之政务活动等内容,同时也包含对世界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新闻。一般而言,受众选择观看一档电视新闻的参照标准可概括为好看,有用,重要:时政新闻的价值引发读者兴趣以及满足受众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于重要、有用。首先,时政新闻能满足观众对于"大事知情者"这一心理需求,具备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时政新闻是指从改革开放以前沿袭下来的、具有明显宣传色彩的时政新闻采、编、播(报)形式。我认为,目前时政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强调新闻宣传功能的同时,压抑了新闻的自身规律,题材选择教条化,采编播形式缺乏个性,忽视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选择的精细程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中的"富矿",时政新闻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承载大量的政策信息,具有题材重大、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敏感性及服务性强的特点。但多年来,受宣传的思维惯性制约,我们写时政新闻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常常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了固定化的宣传套路,使报道形式千篇一律,枯燥、呆板,一味地说套话、官话、虚话,忽略了受众的关注点,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并不相关,受众不感兴趣,敬而远之,难以产生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种单向传播的"灌输",是  相似文献   

8.
游景升 《新闻窗》2012,(5):84-86
电视时政新闻一直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内容部分,它一直是国家党政方针、领导人的政务活动、宣传和解读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主要是大量的新闻消息,是国家展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就的一个载体,是党贴近群众、沟通群众、发动群众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时政新闻的程式化、概念化的特征,大大减弱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受众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电视时政新闻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更新传播理念,丰富和创新时政新闻的内容,改革时政新闻的形式,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宣传党政方针和主流声音。  相似文献   

10.
时政新闻报道因其内容的重要性和与受众的关联性.在党报各类新闻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然而,时下不少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略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用信息,常常被淹没在公文化、模式化的领导讲话和会议程序里。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报道因其内容的重要性和与受众的关联性,在党报各类新闻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然而,时下不少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略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用信息,常常被淹没在公文化、模式化的领导讲话和会议程序里.  相似文献   

12.
甘 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将“硬新闻”定义为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 ,毫无疑问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 ,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 ,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 ,或者说重大新闻版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 ,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于注重宣传 ,忽视了新闻规律 ,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因而时政报道往往表现为 :僵化、松…  相似文献   

13.
董斌 《新闻窗》2012,(3):36-36
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的这个渠道来向人们传递党的一些方针和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来让人民知道党的一些理念和一些政务活动,在这类新闻中,存在着大量的新闻信息,而且电视时政新闻也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电视时政新闻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如果能让电视时政新闻趋向民生化,一定会更加贴近生活,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的软与硬。本文认为,硬新闻是指宣传意图比较明显,采用直白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政治化了的报道,受众处于冷接受状态。硬新闻主要包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软新闻是指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泛政治化的报道,受众处于热接受状态。软新闻主要有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政法新闻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新常态下,信息爆炸性带来的快速传播性,传播的方便快捷和方式的多样性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主渠道传播的垄断。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里,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注重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注重迎合受众的需求,更加全面更加贴切地为受众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受众,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闻播音语言是广播电视新闻中重要的有声语言传播媒介,随着受众需求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语体不再是传统形式的中规中矩,尤其像在社会民生新闻中的轻松谈话式播音语言,受到了受众的欢迎。而电台、电视台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其时政类新闻的地位也从未动摇过,它的播报方式的演变与创新也是新闻播音语言的基本要求。本文试图分析时政类新闻播音语言的变化过程,探讨当下时政播音语言的特点,进而为新闻播音的发展路径做出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邱建浩 《东南传播》2022,(11):17-19
电视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威化形象深入人心,但电视时政新闻在融时代的受众减少,其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在当前形势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不断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融产品,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话语权。本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融时代下电视时政新闻受到的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融时代观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特征,提出: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与“融”相结合,通过内容、平台、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整合,不断占据舆论主阵地,引导受众思维,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于时政新闻报道,很多电视工作者都有一种复杂情绪。一则因为时政新闻承担着党和政府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功能,领导关注、群众关切,因而地位突出、意义重要;二则把握不好时政新闻报道的规律和手段,会使时政报道流于表面、流于形式,领导不满意、受众不买账,收视率低迷更是很多时政新闻面临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张龙 《声屏世界》2005,(6):25-25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大都是四平八稳、冗长乏味,公文式的语句充斥荧屏,受众并不欢迎。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过于注重宣传,忽视了新闻规律,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尽管这些年来时政新闻报道手法改革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近期笔者在几次报道省主要领导调研、走访的时政新闻时,在节目形态、文字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