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骆十姐  吕艳  吴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06-170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及配合。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总结此术式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措施。结果:急诊PCI术疗效肯定,术中病情及护理要求变化复杂,快捷的护理流程和医护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快捷的护理流程及专业的护理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及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6-09-2009-03 62例急性AMI患者36 h内行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急诊PCI成功。手术成功率96.7%,临床成功率96.7%。发病6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发病6 h后行急诊PCI的患者(χ2=11.970,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PCI术手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高,死亡率、并发症少;有效缩短手术前时间中远期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涡流状态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检查者25例(正常对照组)和AMI患者30例(AMI组),分别对健康检查者和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三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分析左心室收缩期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位置及最大向量速度,比较涡流在正常对照组、AMI组术前、术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早期涡流纵径增大[分别为(27.08±4.37)和(21.64±5.41)min,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小[分别为(25.23±8.42)和(32.83±12.23)cm/s,P<0.05]。术后1个月AMI组涡流流量、强度、最大向量速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健康成人左心室收缩期涡流遵循一定的规律,AMI患者左室收缩期涡流不规则,导致能量的损耗,PCI术后患者的涡流状态有所改善。VFM技术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PCI术前、术后心腔内血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涡流状态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检查者25例(正常对照组)和AMI患者30例(AMI组),分别对健康检查者和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三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分析左心室收缩期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位置及最大向量速度,比较涡流在正常对照组、AMI组术前、术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早期涡流纵径增大[分别为(27.08±4.37)和(21.64±5.41)min,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小[分别为(25.23±8.42)和(32.83±12.23)cm/s,P〈0.05]。术后1个月AMI组涡流流量、强度、最大向量速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健康成人左心室收缩期涡流遵循一定的规律,AMI患者左室收缩期涡流不规则,导致能量的损耗,PCI术后患者的涡流状态有所改善。VFM技术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PCI术前、术后心腔内血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探讨80岁以上的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平均年龄(84.0±3.7)岁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22例取得即刻成功(成功率91.7%),共对32支靶病变血管行PCI,共植入支架41(平均1.7±0.8)枚。15支IRA为完全闭塞病变,即刻开通14支,院内死亡4例。平均随访(18.5±14.8)月,14例未再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8月死:亍二肺癌。结论:急诊PCI对8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来说,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lntervention,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右侧桡动脉组(46例)和右侧股动脉组(56例),两组比较急诊PCI各操作时间、包括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各种并发症。结果:右侧桡动脉组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右侧股动脉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右侧股动脉组相比较少。结论:与右侧股动脉途径相比,经右侧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不增加操作时间。且并发症少、创伤小,可避免股动脉途径的一些致命并发症,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黄岸容  保莲  杭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13-1213,1218
冠心病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迅速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使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获得更早、更充分和更持久的再通,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血液循环重建的重要手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施行急诊PCI术,可迅速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梗死的并发症,降低其死亡率。现将我院6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的术中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助荣  盖晓波  林毅 《人民军医》2006,49(8):461-46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 65例分为直接PCI组35例,静脉溶栓成功组30例,比较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及随访期间,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有益。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护理风险预警模型,评估应用临床护理工作的效果。 方法 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文献回顾,结合急诊PCI术的临床观察重点,初步构建护理风险事件为猝死发生、出血危险、深静脉血栓形成、非计划性拔管四种类型,制订护理评估量表并实施相应的预防策略,匹配专科的护理内涵。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诊断为AMI行急诊PCI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病情观察,备好急救设备与药品及健康教育等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通过评估量表进行相应的危险分层并落实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猝死发生、出血危险、深静脉血栓形成、非计划性拔管例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急诊PCI术后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可靠性高,不仅规范急诊PCI术后护理量化评估指标,同时减少心脏重症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术中恶心呕吐及时有效的护理在AMI患者治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 2011年2月共109例AMI行PCI术中恶心呕吐患者,其中21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83例患者出现1 ~ 3次呕吐,5例严重患者出现4 ~ 5次并伴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20例,手术成功率为71.4%。结论:微导管联合双侧冠脉造影技术提高CTO病变介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劲松  李刚  速晓华  朱峻  唐兵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185-1187
目的探讨急诊PCI联合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从2008—2010年因AMI急诊人住我科的高危人群,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8例,根据是否使用IABP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血管病变情况、术后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等。结果IABP组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在高危AMI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RUSADE评分系统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0月行PCI术的患者共476例,利用CRUSADE评分系统评估每个行PCI术的患者入院时的危险评分,并将其分为极低危组(105例)、低危组(190例)、中危组(92例)、高危组(70例)和极高危组(19例),分析CRUSADE评分与PCI术后1年内上消化道显著出血的关系。结果 PCI术后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显著出血7例,出血发生率为1.47%。其中极低危组无出血病例,低危组出血2例(1.05%),中危组出血1例(1.09%),高危组出血1例(1.43%),极高危组出血3例(15.8%),随着CRUSADE评分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增加,极高危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CRUSADE评分系统对于PCI术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基线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同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术后CRP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症入院的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n=45)与晚期治疗组(n=39),早期治疗组于急症入院即刻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晚期治疗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后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测定PCI术前、术后3dCRP水平;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早期治疗组术前TIMI前向血流达到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而术后无差异;早期治疗组术后3d的CRP水平明显低于晚期组;两组术后住院期间MACE事件有明显差异,而随访3个月期间则无差异。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尽早应用替罗非班对急症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够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l分级,降低CRP水平,减少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7.
陈威  贺红艳  计达  沈洪 《武警医学》2012,23(9):787-790
 目的 观察优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01至2011-12共113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急诊血管再通治疗情况及时间截点。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下,患者急诊静脉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逐年变化情况,及急诊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易化PCI治疗)和直接PCI对临床的影响,分析患者发病-来诊时间、来诊-静脉溶栓时间(门-针时间)和来诊-急诊PCI时间(门-球时间)变化情况。自2004年进一步优化管理路径,取消心内科会诊,加强了时间截点管理等措施,分析优化前后变化情况。结果 急诊PCI患者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急诊PCI患者人数开始多于静脉溶栓人数;患者发病-来诊时间17年间变化不大,患者来诊-静脉溶栓时间和来诊-急诊PCI时间2004年后有明显缩短。 易化PCI不能降低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的实施,逐年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诊至救治时间,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对急诊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易化PCI较直接PCI相比不能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27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其中单纯CAG术174例,急诊PCI术42例,择期PCI术62例。结果出血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6.47%。血管径路出血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32%,其中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血肿9例,8例痊愈,1例死亡;假性动脉瘤3例,均痊愈。血管径路外出血6例,发生率为2.16%,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的出血并发症,处理适当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联合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STEMI入选标准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和乌拉地尔,n=100例)和对照组(仅用替罗非班,n=100例)。术前均常规给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试验组、对照组均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在3 min内推注,然后0.15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36~48 h],试验组在靶血管(IRA)PTCA导丝通过后,于冠脉内推注12.5~37.5 mg乌拉地尔,此后接受PCI治疗。结果两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无差异,但试验组TMP 3级明显增高(P<0.05),1周及1个月内两组射血分数相似,对照组有2例术后3 d及23 d发生再梗死,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较试验组高。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联合乌拉地尔在STEMI急诊PCI术前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心肌的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80 mg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预实行PCI术的100例AMI患者为AMI组,根据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术后每天20 mg,n=34)、B组(术后每天40 mg,n=33)、C组(术前80 mg+术后每天40 mg,n=33),另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术前、术后1、3 d与对照组入院时血清PCT、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入院时PCT、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1、3 d C组患者PCT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AMI各组患者术后1 d 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C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AMI患者血清PCT峰值与hs-CRP峰值呈正相关(r=0.368,P=0.026)。结论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AMI患者血清PCT和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