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力学试验证明在桩冠修复中均匀的环状颈圈对增强牙体抗折裂性能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是对于颈圈高度不一致者尚无报道。本实验分别研究具有均匀和不均匀形状颈圈的无髓中切牙抗折裂性能,探讨高度不均匀颈圈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50颗完好的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5组:①未经根管治疗仅冠修复组(teeth resto-red with crowns,CRN);②根管治疗冠修复组(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with crowns,RCT/CRN);③2mm均匀颈圈桩冠修复组(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with cast dowel and cores andcrowns incorporating a2mm ferrule,2FRL);④非…  相似文献   

2.
后牙复合树脂充填的抗折裂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选择上颌第一双尖牙,按要求制备成MOD洞型,单独充填光敏复合树脂、分别衬垫玻璃离子粘固剂(GIC)与光敏固化氢氧钙后,充填光敏复合树脂,充填GK高铜银汞合金和不充填窝洞,测试各组的牙体抗折裂性能并比较。结果发现,衬垫GIC组的牙体抗折力最高,其次为单独充填光敏复合树脂组,未充填组牙体抗折力最低,差别均极显著(P〈0.01)。提示我们,临床应用复合树脂充填能增强牙体的抗折裂性能,采用GIC衬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洞形离体双尖牙的抗折裂性能.方法 120颗完整的离体双尖牙,随机分成A、B、C、D共4组.A组为对照组,不制备洞形;B组制备(牙合)面洞;C组制备邻颊(舌)面洞加(牙合)面洞(以下简称双洞形);D组制备邻(牙合)洞;B、C、D组模拟根管治疗后行银汞充填,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对离体牙实验模型进行抗折裂负荷测试,绘制各组牙折裂过程的压力变形曲线,分析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C组的抗折裂性能高于D组,D组牙齿开裂后立即破碎,而C组牙齿在开裂后并不立即破碎,仍然具有承压能力,一般要2~3次开裂后才完全破碎;B组牙齿开裂后也立即破碎,但抗折裂性能略高于C组;A组的抗折裂性能明显大于B、C、D组.结论 制备双洞形的离体双尖牙抗折裂性能优于制备邻(牙合)洞的离体双尖牙.  相似文献   

4.
沈正权 《口腔医学》2011,31(11):698-699
目的 评价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和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修复上颌前牙的抗折性能。方法 收集临床上颌前牙牙体缺损患者25 例,326颗患牙,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修复,B组采用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修复,并按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进行分层。观察1~2年内出现上颌前牙牙体折裂和桩折的情况。结果 在不同牙位的三组间,这两种修复方式的牙体折裂和桩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牙体缺损程度不同的两组间,这两种修复方式的牙体折裂和桩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修复上颌前牙的抗折性能明显优于钴铬合金铸造桩核。  相似文献   

5.
朱丽 《口腔医学》2012,32(8):486-487
目的 评价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和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修复对上颌前牙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上颌前牙牙体缺损患者 251 例,326 颗患牙,随机分为 A、B 两组,A 组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修复,B 组采用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修复。随访观察2~3年内出现上颌前牙牙体折裂的情况。结果 两种修复方式的牙体折裂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修复上颌前牙的抗折性能明显优于钴铬合金铸造桩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预备形的复合树脂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前磨牙抗折性.方法:收集上颌第一前磨牙120颗.设置两种固位深度(2mm和3mm),两种牙尖覆盖形式(仅功能尖覆盖和全部牙尖覆盖),三种牙体缺损类型(牙)面、远中面-猞面和近中面-面-远中面).随机分为12组,牙体预备后采用纳米复合树脂高嵌体进行修复,最后测试断裂强度,记录断裂力值以及失败模式.结果:A2组具有最高的平均断裂力值(1973.4±269.4N),牙体预备类型对牙齿抗折裂性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牙尖覆盖类型和牙体缺损类型对牙抗折裂性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固位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mm组比2mm组更倾向于不可修复性失败.结论:在本实验中,牙尖覆盖类型对修复后牙齿抗折性能有显著影响,全部牙尖覆盖比仅功能尖覆盖有更强的抗折性能;牙体缺损越多,牙齿抗折性能越差.  相似文献   

7.
离体前磨牙邻面颈部龋一种新洞型抗折裂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邻面颈部龋一种新洞型及传统洞型进行抗折裂负荷测试,并对新洞型与传统洞型的抗折裂性能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颗完整的离体前磨牙,随机分成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组制备成牙合面洞,C组制备成邻颊(舌)面洞+牙合面洞(即新洞型,简称“双洞型”),D组制备成邻牙合面洞,模拟根管治疗后行银汞充填,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测试机对离体牙进行抗折裂负荷测试,测试各组实验牙折裂时的压力强度值。结果牙体折裂时的压力强度均值分别是:A组4 523.17 N,B组2 357.41 N,C组2 343.25 N,D组1 784.22 N。经统计学分析:C组抗折力明显高于D组,C组与B组抗折力接近,B、C、D抗折力明显低于A组。结论新设计的“双洞型”抗折力优于传统的邻牙合面洞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纤维桩直径和肩领高度对桩核修复体抗折能力的交互影响。方法:60颗上颌中切牙切除牙冠部分,按邻面釉-牙骨质界上残余牙体高度分为0 mm、1 mm、2 mm、3 mm四组(n=15)。按照常规桩核修复技术,使用Macro Lock纤维桩(2#,3#和4#)制作试样。采用静态折裂实验获取各试样的最大折裂力;通过断口图像分析试样折裂情况。双因素方差分析肩领高度和纤维桩直径对试样抗折能力的影响。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肩领高度和纤维桩直径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06)。在0 mm和1 mm组,增加纤维桩直径能显著提高试样抗折能力;在2 mm组,使用2#和3#纤维桩时,试样抗折力无显著差异;在3 mm组,不同直径纤维桩对试样抗折力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纤维桩直径对于桩核修复体抗折能力的影响随着肩领高度增加而减弱。增加肩领高度能有效提高桩核修复体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9.
增强牙体抗折强度的树脂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脂充填材料是否具有增强薄弱牙体组织抗折强度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0颗无龋上颌第一前磨牙,制备成特定大小的近中-[牙合]面-远中洞形(洞形颊舌径:2.8—3.2mm,腭尖宽度:2.0mm,腭尖高度:5.0mm),将所有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10颗牙。第1组为对照组,进行牙体制备但不充填;第2组采用银汞合金充填;第3组采用通用杂合型树脂Z250充填,但不粘结;第4组采用复合体材料F2000充填;第5组采用Z250充填;第6组采用纳米型树脂Z350充填。通过垂直加压铁杆以1mm/min的速度对各组样本加压,检测导致牙体折裂所需的最小压力。所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准为0.05。结果各组牙体折裂的平均压力分别为:第1组(245.29±39.49)N,第2组(255.09±42.14)N,第3组(267.34±31.56)N,第4组(293.90±33.42)N,第5组(337.81±32.63)N,第6组(349.08±32.93)N。第1、2、3组间牙体折裂的平均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与第1、2组相比,牙体折裂平均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与第3组相比,牙体折裂的平均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组与第5、6组相比,牙体折裂的平均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5组与第6组牙体折裂的平均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树脂充填材料具有增强薄弱牙体组织抗折强度的作用,其作用与充填材料和牙体间的粘结力、收缩应力及弹性模量有关。临床上可选用与牙本质弹性模量相近的充填材料,增强充填材料与牙体间的粘结力将有利于增强牙体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10.
37例后牙折裂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牙折裂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牙体疾病。过去认为拆裂牙波及髓底时常引起牙髓牙周联合损害,治疗困难,不主张保留。后发现牙纵裂只要早期固定,可通过折线处的牙骨质沉积而愈合。如何保存折裂牙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新趋势,作者治疗和修复后牙折裂患者37例,随访0.5年~5年,结果35例获得成功。效果满意。1患者37例,其中牙纵裂者27例,斜折裂者10例,均为冠根联合折裂,折裂线达龈下3mm以内,折裂时间不超过一周,纵折折片动度不超过2mm,折裂时牙髓状态;活髓25例,已作髓病治疗12例。患者年龄为32-65岁,折裂以第一磨牙多见,有三例患者…  相似文献   

11.
后牙冠根近远中向折裂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牙折裂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牙体病。大多数后牙冠根折裂继发干龋,隐裂,牙体或根管充填后。牙折裂的严重程度和折裂牙治疗的复杂性,往往导致折裂牙被拔除。为了探索后牙发生折裂的原因,近几年来,我们对需要拔除的折裂牙齿,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包括折裂类型.牙位分布,折裂牙与对暗牙牙体状态和牙松动程度及是否有咬及硬物史等方面作详尽记录。经过对170领后牙冠根近远中折裂牙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折裂牙本身的结构缺陷(如牙髓失活)是发生牙折的内在因素;过陡的对股牙尖,过紧的尖南关系是发生牙折的外部条件;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隐裂牙的裂纹尺寸对于其折裂模式及临床风险的影响。 方法将纳入的50颗上颌前磨牙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前4组通过对试样进行测量调磨制备成隐裂牙模型,调模为颊尖斜度为59°、腭尖斜度为50°。隐裂牙模型根据不同的预裂纹尺寸进行分组,将牙冠近远中边缘嵴最外缘中点间的距离设为裂纹长度(a),该两点所在平面至近中釉牙骨质界最凸点的距离为裂纹深度(h),第1组至第4组的裂纹长度及宽度分别为(a/3-h/2)、(2a/3-h/2)、(a/3-h)、(2a/3-h)。第5组不做处理即对照组。所有试样采用压应力实验,记录抗折力、折裂模式及临床风险分级。采用单因素t检验比较各组间最大抗折力,利用统计图表对折裂模式分析,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折裂试样临床风险等级。检验水准α=0.05。 结果每组抗折力分别为(1126 ± 126)、(974 ± 159)、(1114 ± 240)、(608 ± 105)和(1205 ± 216)N。第2组与第4组最大抗折力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折裂模式:所有试验组多发生偏向腭侧的斜折,每组冠折与冠根折各占的比例分别50%~50%、40%~60%、20%~80%、0~100%、100%~0。对于临床风险评估:所有隐裂牙组(第1~4组)同对照组(第5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隐裂牙组,第1组同第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和第5组试样折裂后均可保留,第2组和第3组均有20%的试样发生了不可保留性冠根折。第4组临床评估风险最大,40%的试样为不可保留性的冠根折,并且折裂部位多位于根尖区。 结论隐裂牙的抗折力显著低于正常牙,易发生折裂。并且隐裂牙的折裂情况同其裂纹尺寸有着密切关系,裂纹尺寸越深越宽,越易发生冠至根尖区方向的折裂,临床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三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纤维根管桩核系统和金属铸造桩核修复后牙体组织的抗折裂强度和折裂模式。方法:对30个离体上颌中切牙进行常规根管治疗后截除牙冠,分别用AESTHETI—PLUS纤维桩核系统、C—POST纤维桩核系统、Cr-Co铸造金属桩核进行桩核及烤瓷冠恢复外形,包埋于底座后在INSTRON测试仪上进行抗折裂强度的测试,记录试件折裂时测试机上的读数以及试件折裂的模式,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的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均能达到临床要求,AESTHETI—PLUS纤维桩核修复后牙体抗折裂强度高于C—POST纤维桩核系统和Cr-Co铸造金属桩核系统,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AESTHETI—PLUS纤维桩核和C—POST。纤维桩核系统修复后牙体的折裂模式与Cr-Co铸造金属桩核有明显的差异。结论:AESTHETI—PLUS纤维桩核系统和C—POST纤维桩核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机械性能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5,(10):810-812
目的探讨局部增粗的铸造桩对斜折单根牙固位力和抗折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105颗,从牙冠颊侧釉牙骨质界冠方2 mm、舌侧釉牙骨质界根方2 mm截去牙冠,根管治疗后备用。取60颗牙随机分为4组,3组实验组分别在制作铸造桩时在桩的尖端增粗0.1 mm、0.2 mm和0.3 mm,对照组常规制作铸造桩。将桩加粘结剂敲击就位于对应的离体牙中,体视显微镜观察离体牙有无折裂,然后对无折裂离体牙进行拉力实验。取45颗牙分为3组,分别制作桩尖端增粗0.1 mm铸造桩、常规铸造桩和纤维桩,进行抗折实验。结果桩尖不增粗和增粗0.1 mm组无牙折裂,增粗0.2 mm和0.3 mm组均有牙折裂;桩尖不增粗组与增粗0.1 mm组的固位力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抗折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134);两铸造桩组与纤维桩组抗折强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铸造桩尖部增粗0.1 mm能增强斜折单根牙固位力,不增加牙折几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后磨牙牙髓治疗后三种洞型进行折裂负荷测试。其抗折力分别为:邻牙合洞型1725N(176.02kgf),牙合颈洞型2282N(232.93kgf),带固体 的邻牙合洞+牙合面洞型1765(180.11kgf)。证实了牙合颈洞型抗折力最好,带固位沟的邻牙合洞+牙合面洞型次之。经统计学处理,邻牙合洞型和牙凳颈洞型抗折力有显著性差异,而邻牙合洞和带固体钩的邻牙合洞+牙合面洞型的抗折力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的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纤维桩修复后牙根抗折裂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4根纤维桩平均分为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分别将其黏固于24颗经过桩道预备的离体牙内,树脂成核,然后行金属全冠修复。模拟口腔环境将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和循环加载,然后置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记录样本折裂时的力值以及折裂模式。结果纤维桩表面处理组的牙根抗折裂强度均大于未处理组(P<0.05),而喷砂和过氧化氢处理组之间的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折裂模式均以根颈1/3处折裂为主。结论喷砂和过氧化氢酸蚀处理均能提高纤维桩加树脂核修复后的牙根的抗折裂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桩核系统修复对不同程度磨牙缺损的抗折性能影响,为临床选择桩核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2-1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因牙周病拔除的完整人上颌第一恒磨牙30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10颗.分别制备成轻、中、重度牙体缺损模型.各组再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FPC)+金属全冠修复和铸造镍铬桩核(CPC)+金属全冠修复,各5例.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静态压力加栽,直至牙体断裂,记录折裂时的栽荷值及折裂模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样本折裂时的载荷值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3组应用CPC修复系统折裂时的栽荷值均大于应用FPC修复系统者.3种缺损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C或CPC修复轻度牙体缺损的折裂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中、重度牙体缺损,应用FPC与应用CPC修复的折裂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FPC修复系统的样本折裂后86.67%(13/15)可再修复.而应用CPC修复系统的样本折裂后仅有20%(3/15)可再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体缺损的加重可导致抗折性能下降;磨牙轻度牙体缺损时,推荐选择玻璃纤维桩核冠修复;中、重度牙体缺损时,推荐选择铸造金属桩核冠修复;玻璃纤维桩核冠更利于折裂后再修复.  相似文献   

18.
用SUPER-BOND C&B对31例后牙纵裂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裂牙是临床常见的牙体疾病之一,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粘结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许多学者应用粘结进行折裂牙的复位和再接术,以口腔内科方法结合修复方法冶疗为多[1,2],对折线终止点在根分叉的治疗报道疗效不理想。本研究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用SUPER-BOND C&B对31例后牙纵裂采用离体粘结复位再植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量化研究3种典型洞型的离体牙根管治疗术后抗折力的关系,并对折裂模式进行评价。方法 离体下颌前磨牙40个,随机等分为4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B、C、D组制备不同洞型(牙合面洞、邻-牙合面洞、邻-牙合-邻面洞)并进行根管治疗术。万能测试仪加载头与牙长轴成45°角,以1 mm/min速度加载至牙齿折裂作为该牙的最大抗折力。将折裂模式分为"可修"和"不可修"2级,盲法评价,Stata 10.0软件数据统计。结果 各组的最大抗折力分别为870.3±313.4,600.2±224.0,493.5±102.5和(262.6±100.0)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0,P=0.000 0)。以A组完整牙的抗折力为100%,B、C、D组抗折力分别降低到69.0%、56.7%、30.2%。各组均有折裂发生,"不可修"的折裂发生在A组和B组(分别为2和3)。结论 根管治疗术后的牙齿抗折力会降低。牙齿折裂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力的大小,而不是牙齿的状态。牙冠没有明显破坏时,一旦发生折裂可能累及牙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颌Ⅱ类洞牙体折裂的好发部位,探讨防止折裂的措施。方法对243例Ⅱ类洞充填牙体进行观察。结果上颌Ⅱ类洞折裂较多的一侧为工作尖侧,尤其是抗折强度小的薄弱侧位于工作尖时更易折裂,工作尖侧较非工作尖侧折裂差异有显著性(P<0.005),薄弱侧位于工作尖侧与薄弱侧位于非工作尖侧折裂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上颌工作尖侧比非工作尖侧更易折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