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但目前其防治现状却不甚乐观,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管理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是各国学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发生,上海市开展了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管理规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现状,国内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防治网络的建立,社区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进行论述,并提出对骨质疏松管理模式的展望与困惑。  相似文献   

2.
《社区卫生保健》2011,(3):228-228
以下问题可以帮助进行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自我检测,任何一项回答为“是”者,则为高危人群,应该到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中的突出问题。据预测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12亿,每年医疗费用按保守估计需要150亿人民币[1]。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依赖药物,但是西药的副作用、安全性及长期的经济负担使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在今年卫生部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质疏松·2011)"活动中,有关专家表示:有75%患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没有得到治疗,超过半数的人仅仅选择用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质疏松症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宫坚提醒广大居民:"骨质  相似文献   

5.
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过去的30年间,骨质疏松患者增加了3倍。据统计,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6.1%,同时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主任朱汉民教授透露,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目前约有9000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其中60—69岁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50%~70%。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6.
相关链接 杭州市中医院脱发专科门诊由省级名中医邬成霖主任医师和皮肤科主任周先成副主任医师等主诊,运用中西医结合及皮肤整形手术治疗各类脱发。诊疗地点:医院门诊大楼三楼,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  相似文献   

7.
二级医院是我国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总结了二级医院放射专科门诊分级诊疗机制,从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初步效果对二级医院放射专科门诊实践进行探索,指出二级医院放射专科门诊是新医改“1+1+1”模式的有益补充,为二级医院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造成中老年人骨折最重要的原因。自去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原304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举办了骨质疏松防治系列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广泛普及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现将专家讲座内容进行整理.陆续呈献给大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正中老年人应该都知道有一种疾病叫骨质疏松症,据有关数据报道,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影响,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骨质疏松症已经是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目前医学界已经将防治骨质疏松预防骨折放在与治疗高血压预防脑中风、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肌梗塞同等重要的位置。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是一种疼痛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骨矿  相似文献   

10.
张展嘉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969-2970
医学专家认为:骨质疏松症在于预防。现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尤其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一旦发生骨质疏松,任何药物都不可能恢复已经丢失的骨量和剩余骨质的强度、韧度。因此,预防是目前做好疏松症防治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骨质疏松症基础理论及国内外对骨质疏松保健按摩预防研究结果的阐述,结合夏季保健按摩的特点,总结出针对有骨质疏松病倾向性患者的夏季保健按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诊疗及做好康复指导工作。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减弱、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痛、骨折、骨病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临床特点与治疗以及康复指导的分析探讨,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塞膦酸钠在防治退休护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其治疗主要通过抑制骨吸收及促进骨形成。护士这个职业在我国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在退休后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既往常用雌激素替代治疗(HRT)来防治骨质疏松症,但2002-07美国停止对健康绝经期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试验,因HRT可使乳腺癌、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病率增加。为此有必要观察其他副作用少的防治骨质疏松药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医院将成为实体医院健康诊疗的有效助力手段。互联网医院将三级实体医院专科门诊前移至基层,实现患者不离开社区和基层,就能实现线上诊疗,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大幅提升基层医联体诊疗水平。本文结合医院实际,从互联网诊疗需求及功能设置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医院在居民健康诊疗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多维度的互联网+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骨质疏松症日渐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经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6.6%,总患病人数达6000万~8000万,居世界之首,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2~3。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其中以椎体压缩性骨折为最常见,骨折后愈合过程减缓、外科治疗的难度加大,临床疗效降低,而且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骨质疏松导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在老年人中最常见。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目前认为,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当具备上述现象,患者又伴发有因骨质疏松引起、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腰背疼痛时称为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疼痛是骨质疏松患者最主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虽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多、费用高,依从性差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常见的骨代谢性、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量不足、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这种特征会降低骨骼强度,增加骨质脆性,使骨折的发生率大幅上升。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但在绝经后女性与老年男性中更为多见,已经演变成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病症。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提高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使患病群体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数人仍未对骨质疏松症有更深刻的认识,经常是症状严重后才去医院诊治,延误病情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了解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加强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该研究走访了长春市骨质疏松患病人群,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患病群体的生活习惯,评估各项生活行为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情况,探讨出相关管理措施,以期为长春市当前的骨质疏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多发病。随着世界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病越来越多。资料显示,至1999年美国有2500万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2000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7%[z]。骨质疏松一旦发病将不可治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应以预防为主。由于骨质疏松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虽然世界各国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予以防洽,但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9.
王友 《健康向导》2016,(5):18-19
正骨质疏松症是小病治疗无须小题大做骨质疏松症患者平时不只是腰酸腿痛而已,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尤其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可导致长期卧床,病死率甚高。治疗骨质疏松症不是仅凭自己吃药就可以了,要看专科医生,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当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越来越是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了,但不少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人不用理会。实际上要想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医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参考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KT)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自行设计问卷,对杭州市城区社区医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142名社区医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总分中位数为29分(总满分34分),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总分得分良好者占83.80%,合格者占15.49%;对饮食中含乳制品较少、卵巢切除、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酗酒和吸烟这5种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均在90.00%以上。预防知识满分者最多,占52.82%;诊疗知识不合格者最多,占12.68%。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技术职称的社区医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生骨质疏松症诊疗知识还不全面,建议加强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