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场地对工作室来说,"径山·山径"项目的意义在于2.5维研究的延续。2.5维是一种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介于图纸与模型之间,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微弱界面,希望从微妙的体验和视差中,感知一种自觉的经验。"径山"与已建成的"安之若宿·山"有着某种自觉的相关性,不同的是,安之若宿处在狭窄的纵向场地,强烈的拓扑(场域)作用力自然而起;而径山的几栋建筑横跨于缓缓的茶山间,顺着丛丛茶树平行展开。没有了绝对的场地条件限制,反而增加了设计难度。  相似文献   

2.
上物溪北度假农舍坐落在浙北山谷的茶山竹海中.位于小溪北岸的狭长用地,东西方向长约百米,南北方向宽不足30m。基地上原有一座乡村小学,校舍靠北侧一字排开,空出南侧场地。我们沿用原有的场地关系,并将建筑化整为零后结合现有场地高差分散布置,在保证酒店每个客房都拥有南向景观与日照条件的同时,兼顾酒店客房的私密性、服务动线的隐蔽性和便捷性,以及外部场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在中国北部沙尘暴和黄土相伴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原有干涸的河道打造一片城市绿洲。本项目从阅读场地、感受自然过程、体会场地的精神出发,通过景观和建筑的规划形成阐述了人对自然、人力与自然力关系的理解。围绕湿地所形成的植物群落、湖两岸的景观节点梳理(下湖)的绿地肌理,构成了本方案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案从基地原有环境条件入手,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基地原有的丘陵、河流、池塘等自然元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丘陵、建筑与水体的相互关系来取得良好的总体景观与空间效果,营造出一个融山、水和建筑为一体的地域化校园.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个实地调研点,分别为舞阳街道长春村、阜溪街道郭肇村、阜溪街道龙山村、德清县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项目。通过深度调研与座谈,汇总并梳理德清县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优秀做法,从创新做法、政策制度、治理模式、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以期为各地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保利百合花园景观自然、清新的风格一洗近年来园林界浮夸豪华的风气.设计初期,棕榈园林的设计师们对场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保留原有的乔木基础上进行设计,以自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体,活泼的溪涧为脉络,创造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同时,结合了建筑淡雅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自然材料与之配合.务求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7.
杨云峰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导致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城市新区建设的现状切入,分析忽视原有场地的优势资源,一味的拆除、改建是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误区.其后提出应对误区,需要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风景园林师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自然作为园林设计的主体.最后,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介绍如何在城市新区营造富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8.
燕晗高地     
正机遇:在自然与静谧中营造栖于燕晗山间的这块场地,离城市不远,靠自然更近。房子紧挨燕晗山,面朝华侨城大大小小的建筑群落和公共空间。面对年久失修遗落在山间的这栋建筑,在并不充分的任务条件下,建筑师意识到将要开始的工作会在无数的未知中梳理与修正。介入:建筑望向自然繁华的都市建筑群中,自然是珍贵的。自然的肆意生长和建筑的破败形成对比但又彼此融入,建筑师希望通过谨慎的设计介入,让建筑与自然适度剥离,重新找到对话的契合点,让人们重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及感受。  相似文献   

9.
李利  白颖 《风景园林》2016,(10):38-48
针对当前过度设计的现实,重点围绕场地认知与场地设计,研究讨论了风景园林场地基本的认知和节制设计思维。试图抛弃单从景观形式或设计风格进行说教的方式,而以一种价值认知的视角,通过梳理当前风景园林场地认知的现状,试图阐释风景园林场地中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并通过设计实践,对场地的自然文化价值演变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10.
王光景  邱文航  熊艳 《建筑技艺》2021,27(1):104-109
对覆土建筑起源、意义进行简要介绍,以湖北(黄石)园林博览会主展馆设计实践为例,从总体布局与空间设计着手,对覆土建筑与自然场地的交融共生、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从技术策略角度,尝试梳理覆土建筑的技术重难点与解决措施,从而提供一种易于建筑师把握与操控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1.
1背景与场地特征 秦皇岛鸟类博物馆项目位于滨海旅游胜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场地曾经被开发作为珍稀动物园游乐项目,未果,半途而废,原有的部分滩涂地已被填埋,残留下一些工程痕迹.自然演替已悄然进行,野草丛生,其中不乏许多美丽的乡土物种,自成群落.场地的以下几大特征为项目的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了灵感,概括为浅滩、湿地、低潮、海风、涌浪、观鸟、诗情.  相似文献   

12.
德清县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全县地形呈西高东低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低山丘陵起伏,东部与中部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平原。全县主要干流有东苕溪、大运河、龙溪等,境内江、河、溪、涧大多自然形成。据明嘉靖《德清县志》记载:“德清居泽国间,水利其舟,固其恒事,乃若舍舟遵陆,非桥渡通。”特殊的江南水乡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的古桥系列和古桥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1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工厂桐庐英飞特LED驱动器生产基地坐落于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富春山水之间,用地贴临320国道线性展开,距离桐庐主城区约4km。场地原为城郊的村落和农田,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场地内外呈现出迥异的面貌——红线外,兴建中整齐划一的工业园区和场地内未经开发的鱼塘、茶山等农耕文明面貌形成鲜明的反差。面对这块被外部工业文明所包围的处女地,业主展露出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山地公园设计提出新的要求,现有山地公园的开发与设计大多忽视场地原有的自然条件,造成生态系统与景观资源被破坏。该文从共生理论出发,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徐家坪景区为应用案例,对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进行了阐述,将共生理论与山地公园设计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功能空间要素与地形空间要素共生、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设计要素共生、人类行为要素与野生动物的活动要素共生3个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陈雪丹  吴碧中 《山西建筑》2009,35(15):71-73
以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场地模拟自然场地,采用薄层元素法分析了层状场地静力学问题,通过对原有动力问题求解方法的改进,得出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场地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天府研究院设计为例,通过详述设计中的思路历程,阐述了如何将生态环境与创新园区相完美结合,营造出生态与创新和谐统一的研究院空间。方案先从基地环境入手,梳理用地条件,分析场所特征。接着研究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林盘院落的概念,对建筑与环境的地景化处理,反映出场地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然后一步步展开用地规划、空间组织、外观风貌、景观配套的设计,力求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设计思路指导下创造出生态的院落空间与宜人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7.
低环境影响设计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性,是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方法响应。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借鉴国外成熟实践经验,解析了低环境影响设计的内核——理解与保护自然过程,将人工建设融入自然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扰动并让自然做功,以此规避对环境的不必要负荷并获得自然的生态服务回报。详细阐释了低环境设计的相关理念与技术方法,总结提出关键设计环节需要全程介入自然过程,借助流域生态过程梳理、地形地貌保护利用、低影响建设维护措施构建,在土地利用布局、场地设计、建筑空间布局三大重点环节展开低影响设计回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厦门园博会风景园林师园8号展园的方案构思及其设计内容,阐明风景园林设计应充分认识、挖掘场地信息,提炼自然和文化要素,用园林的设计语言和手法营造园林空间.使这片土地既保留场地原有的特征及其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又符合现代人的游览体验方式,并融入整体的景观之中.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万泉河流域水网密布,其丰沛的水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滋养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集群,成为海淀"三山五园"地区园林营造的关键性要素.万泉河流域的园林营建,体现出园林水景营造与水资源利用的紧密结合.梳理清代万泉河流域历史,结合该流域自然条件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文献研究、图解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水源调蓄与园林营建的耦合、水利工程与园...  相似文献   

20.
因世界佛教至高圣物——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于牛首山长期供奉,牛首山开启了旅游建设的新高潮,一系列依托自然山水环境,体现佛禅文化内涵的项目应运而生。本文以叠翠台节点为例,挖掘场地独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理论,探索在旅游区内融合自然、文化、功能的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从连山水、融禅意、兴体验、成画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营建既融合于自然场地又具有佛禅意味的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