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黑中致突变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高分辨质谱检出了墨水碳黑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的六种硝基取代多环芳烃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确证了提取物中的二硝基芘和3-硝基芴酮,根据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二硝基芘是提取物中直接致突变活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中典型有机卤代物体外致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Ames试验,对氯消毒饮用水中产生的典型的8种有机卤代物进行了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除CH2ClCOOH和CCl3COOH外,其余6种有机卤代物均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有机污染检测技术为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本文分析了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希望因此指导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执行,以更好地保护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4.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包括SCGE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该技术可用多种污染物的检测且灵敏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即SCGE对大气污染物、重金属、醛类及辐射污染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环境污染也成了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的有机污染检测技术是作为检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分析材料。本文对环境有机污染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其策略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环境有机污染的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普遍所关注的话题,环境有机污染检测是地质环境勘测与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该技术能准确的对地质的有机污染情况进行判别,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固相微萃取法进行了简介,并对固相微萃取在环境污染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固相微萃取法作为一种新型前处理手段已经在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检测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正  王家玲 《环境科学》1994,15(6):70-71
应用细菌发光试验及Ames试验对比研究了武汉市易家墩,黄孝河污灌区工业废水的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册时应用色质谱(GC/MS)分离鉴定技术测定了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罗家渠废水的急性毒性,致突变活性在所研究废水中最为严重,废水中急性毒性物质主要包括苯酚,苯甲酸苯甲酯等,致突变致癌物包括联苯,萘等。  相似文献   

9.
长江生物多样性在人为影响下面临严重威胁,物种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完善长江水生态监测体系,实现高效无损伤的物种监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3个江段(新滩、安庆和芜湖)采集水样,建立长江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物种检测体系并评估其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环境DNA宏条形码检测到32个物种,包括20种鱼类、1种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和11种陆生动物,其中鱼类物种包括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和鲱形目,其种数占鱼类总种数的比例分别为60%、25%、10%和5%.②长江中下游渔获物中资源量居首位的鲤形目在环境DNA调查中序列数最多,占鱼类总序列的96.2%,其次为鲱形目(占比为3.5%),鲇形目和鲈形目占比较低,分别为0.2%和0.1%,4个类目序列相对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差异较大.③环境DNA调查次数约占传统渔获物调查次数的几十至几百分之一,采样时间不足努力量最少的渔获物调查的1%,检测到的鱼类种数为传统调查总数的31%~49%.④安庆采样点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密度最高的江段,其环境DNA检出率和序列相对丰度在3个采样点中均最高.研究显示:长江水样环境DNA包含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利用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可检测不同类群的水生和陆生物种;对于鱼类物种检测,环境DNA宏条形码比传统调查方法效率更高,可对传统调查结果进行补充;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检测主要受分子标记体系和核酸序列数据库限制,获取全面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信息需要对检测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困境越来越受到国民的重视,环境保障工作正在面对着极大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对于环境检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对环境检测的概念开展了阐述,进而对现阶段我国环境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有目的的根据这部分难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日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经济的发展却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如果想要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就有必要深入应用环境检测技术,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类别,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环境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现代工业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工业行业在进行生产作业时,都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给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USEPA ECOTOX水生生物毒理学数据,文章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法(SSD)和自然对数-累积概率型分布拟合法对缺水重污染河流———渭河陕西段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五氯苯酚(PCP)的水质基准(WQC)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渭河陕西段中的PCP基准最大浓度(CMC)为21.35μg/L,基准连续浓度(CCC)为4.27μg/L。文章还给出了渭河陕西段中PCP水质基准的累积正态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文章对渭河陕西段中PCP的WQC进行了确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在相关假设前提下PCP的WQC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确定性概率介于73.68%100%之间。  相似文献   

1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因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析检测高效快速的优点,近几年开始逐渐被应用于环境检测各个领域中。文章首先综述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检测原理,对目前常用的分析色谱柱、流动相、固定相、检测器、离子源的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优势。然后综述了目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水、土壤沉积物、固体废物等环境样品中农药类、药物类、工业类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并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环境检测领域中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环境检测技术成为评估和监测环境中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环境检测技术在保护环境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环境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探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将分析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推动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保消费者、检测人员和生产厂家对有害物质的成分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检测内容和检测标准来确定适用的检测方法,从而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挥发性有机物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环境检测时需要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污染物种类以及含量等信息,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环境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工作的对策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在低剂量作用于生物时,不仅具有类似生物激素的活性,还可能对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复合干扰损害作用,严重的可能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使用率严重威胁环境,阻碍了环境改善工作的实施。环保部门十分重视重金属检测。主要分析了重金属检测技术在环境水质分析的应用情况,为环境水质分析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孟李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3-14,19
对自动固相微萃取(SPME)-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苯系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环境水中苯系物在不同SPME条件的优化、筛选实验,建立了苯系物的自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快捷、可靠,分离度高,准确性好。在0.001mg/L~1.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浓度为0.1lμg/L~0.41μg/L。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3.5%,回收率为88%~108%,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全面分析了环境检测的主要特性,包括实时监测、高精度和可靠性、多参数检测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了环境检测在污染源识别、环境质量评估、风险评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突出其在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科学性方面的作用。特别强调了环境检测在提升公众参与度、推动环保意识提升和监督政策执行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环境检测的系统分析,最终总结出环境检测是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对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