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收集1985年1月~1990年12月经肝癌普查,肝病随访和一定范围内健康检查及术后肝癌监测发现并经门诊和住院确诊的114例PHC为分析对象.其中23.7%PHC其AFP小于50μg/L,14.9%AFP在51~400μg/L,两者合计38.6%,均由US和/或AFP检测发现.本文表明,US检查基本上可以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AFP阴性肝癌的诊断问题,尤其在肝癌普查,肝病随访及健康检查中解决了AFP低水平和阴性PHC的早期诊断.但US发现的PHC其肿瘤中位直径较大,手术切除率较低.US联合AFP检测是目前肝癌普查较为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HS-AFP在肝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HS—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肝癌患者及151例良性肝病血清HS—AFP及AFP进行检测,并对10例HS—AFP阳性的良性肝病患者进行15个月随访观察。HS—AFP采用不连续缓冲系统PAGE结合Westernblot分离检测,AFP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105例肝癌患者HS—AFP和AFP〉200μg/L阳性率分别为60.0%和50.5%(P〉0.05),良性肝病患者HS—AFP阳性率显著低于AFP〉200μg/L的阳性率(P〈0.05)。AFP处于50~400μg/L范围的肝癌组HS—AFP阳性率为77.1%,良性肝病组阳性率为13.6%(P〈0.01),151例良性肝病中有10例HS-AFP出现阳性,其中3例于随访期间检出肝癌。11例小体积肝癌HS—AFP阳性率(45.5%)高于AFP〉200μg/L的阳性率(18.2%)。结论:HS—AF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浓度。对肝癌高危人群监测HS—AFP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血清AFP中低浓度升高的良恶性肝病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特殊年龄段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特殊年龄段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诊治途径和综合对策.方法我科1995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480例,选年龄≤40岁和年龄≥60岁两组(即青年组和老年组),对比分析两年龄段患者HBsAg阳性率、ALT异常(高于正常4倍)、AFP阳性(>400μg/ml)、肝癌类型、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率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2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结果(P<0.05)分别是HBsAg阳性率(90%,55%)、ALT异常(88.89%,50%)、AFP阳性(70%,37.50%)、弥漫性肝癌(23.33%,7.50%)、门静脉癌栓(20%,7.50%).而存活率青年组术后存活超过3年3例,老年组有6例超过3年.结论青年人肝癌恶性程度高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与肝炎活动、肿瘤侵润生长有关;对高危青年,应定期检查AFP和B超以获得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老年肝癌手术切除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与联合电化学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电化学治疗(ECT)与单纯采用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40例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在TACE间期配合ECT治疗,B组单纯接受TACE治疗.结果:A组有4例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CR PR为80%.有7例获得二期手术切除,1年存活率65%.甲胎蛋白(AFP)从治疗前的752.18±423.39μg/L降至206.28±189.24μg/L.B组有1例CR,9例PR,CR PR 50%.有3例获得切除,1年存活率 40%.AFP从治疗前的782.61±491.23μg/L降至411.26±325.17μg/L.两组有效率(PR CR)及切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ACE联合EC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资料表明:(1)提高普查技术的灵敏度,能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坚持定期普查可使Ⅰ期肝癌诊断率从4.7%提高到60%以上,漏检率下降到15%。(2)长期随访了血清 AFP 介于50~300毫微克/毫升的低浓度持续阳性患者,这类人群的临床肝癌发生率高达10.3~29.4%,可能成为研究肝癌癌前阻断的主要对象。(3)SGPT 阳性的 AFP 低浓度持续阳性患者,通过 SGPT—AFP时间动态曲线的分离现象有助于提早鉴别诊断。(4)Ⅰ期肝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和AFP 低浓度持续阳性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会提高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自广泛采用AFP及B超检测以来,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诊断正确性已有显著提高。因30%左右的肝痛病例AFP为阴性及AFP偶有假阳性,所以误诊为肝癌或肝癌被误诊,均时有发生。1972年1月~1988年2月,我们共收治肝癌779例,经手术(或穿刺)和病理证实误诊为肝癌的有50例,误诊率为6.4%。为了减少误诊,提高对肝癌的确诊率,本文对上述病例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6~71岁。AFP阳性(火箭电泳>50μg/L)16例,其中一过性阳性(持续不足一周)13例。持续4周以上3例。HBsAg检测34例,阳性12例。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和队列人群后续肝癌患者发病情况。  方法  筛查方案参照《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11年版)进行》,2012年开始对中山市小榄镇进行肝癌筛查,对ELISA法检测发现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采用甲胎蛋白(alpha-fetorprotein,AFP)联合超声检查的方法开展每年两次的诊断性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统计学分析肺癌的发病率及人群筛选依从性。  结果  初筛队列19 386人,检出HBsAg阳性者2 882人,阳性率14.9%。剔除初筛时发现的13例肝癌,实际随访高危人群2 869人。2014~2017年对肝癌高危人群连续4年进行随访,AFP检测依从性(58.9%)显著高于B超检查(57.2%)依从性(P < 0.01)。AFP检测和B超检查上半年依从性分别为62.8%和62.2%,下半年依从性分别为55.0%和52.1%,上半年依从性均显著高于下半年(P < 0.01)。整体女性筛查依从性高于男性;35~54岁男性随访依从性最低。筛查队列中HBsAg阳性人群肝癌发病率为363.5/105,显著高于HBsAg阴性人群肝癌发病率20.9/105(P < 0.05),而两组人群肝癌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 vs.47.4%,P>0.05)。B超高依从组和HBsAg阳性组中肝癌患者生存率分别高于低依从组和HBsAg阴性组(P < 0.05)。  结论  筛查队列依从性和高危人群肝癌早诊率低。队列中B超检查依从性高的肝癌生存率相对较好。提高HBsAg阳性人群筛查依从性,是提高肝癌早诊率及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诊断的最主要的特异性标志物,但能否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以及帮助预后管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我国肝癌高发区顺德地区血清中AFP浓度的升高与PLC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09-01-2014-10-01在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PLC患者60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血清AFP浓度升高的临床特征因素,并分析血清AFP浓度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在601例PLC患者中,64.6%的肝癌患者(n=388)AFP浓度升高(AFP>20 μg/L).经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后,乙肝感染史(OR=2.43,95%CI=1.62~3.66)、门静脉癌栓形成(OR=2.34,95%CI=1.54~3.56)、手术治疗史(OR=0.51,95%CI=0.33~0.78)和TACE治疗史(OR=1.72,95%CI=1.19~2.50)仍与AFP浓度升高(AFP>400 μg/L)有相关性.此外,术前血清中AFP升高(>400 μg/L)可显增加肝癌术后1年复发风险(OR=2.78,95%CI=1.29~6.01).结论 HBV感染和门静脉癌栓形成是AF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AFP>400 μg/L的肝癌有较差的肝脏背景和较大的肿瘤负荷,而术前AFP>400 μg/L可能预示术后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 及其与甲胎蛋白(AFP) 和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 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肝癌患者50例、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0例、除肝癌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GP73, 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和CA199。   结果  肝癌组血清GP73含量中位数(104.4μg/L) 明显高于肝炎组(22.7μg/L)、肝硬化组(53.8μg/L)、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组(41.4μg/L) 和对照组(19.3μg/L), P均 < 0.05。单项指标中GP73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最高, 分别为72.0%、95.0%和86.2%, GP73/AFP/CA199平行实验灵敏度最高(92.0%), GP73+AFP+CA199系列实验特异性最高(100%), GP73/AFP平行实验准确率最高(87.7%)。ROC曲线分析GP73曲线下面积最大, 为0.824。三个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GP73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其联合AFP和CA199检测可提高对PHC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近年收治的经各种形式的肝癌普查所发现的肝癌病例166例与同时临床诊断的病例相对照,认为八十年代肝癌普查的效果是满意的。但是今后还需加强在肝病随访中发现肝癌的工作,进一步提高超声检查的水平,在高危对象中考虑每年作两次普查,改进AFP的检测方法及应设立严格的对照研究以最终证实普查能降低肝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9年5月—2003年6月使用无水酒精治疗原发性肝癌11例,治疗后严密随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均经B超、CT、MRI、AFP定量及肝穿刺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年龄53~82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合并肝囊肿4例。病理学检查:肝透明型细胞癌1例,肝细胞型癌10例;AFP>400μg/L的6例。1.2治疗方法11例采用99.5%的无水酒精治疗。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指标、肝肾功能、心电图、AFP定量、B超或CT、MRI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嘱患者均匀呼吸,首先用2%的利多卡因局麻,在B超或CT引导下,用7号…  相似文献   

12.
人肝癌、癌旁组织中AFPmRNA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原发性肝癌(HCC)病人手术标本中AFPmRNA转录水平,结果发现,AFPmRNA在肝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6.9%;有慢性肝病(尤其是中重度肝硬化)的病人癌组织中AFP表达的阳性率可达88.8%,癌旁为69.4%;无慢性肝病(肝硬化)的病人中,其癌组织中AFPmRNA阳性率为50%,癌旁组织中无AFP表达.由此可见,AFP蛋白是由肝癌细胞特异表达的,或由正发生突变的肝细胞表达的.另外,本文还研究了AFRmRNA与肿瘤大小、包膜、肝内转移以及与血清AFP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AFP异质体测定在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广超  汪子伟 《中国肿瘤》2005,14(7):472-473
[目的]探讨AFP异质体测定在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亲和吸附法测定56例原发性肝癌(PHC)和67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小扁豆凝集素亲和型甲胎蛋白(AFP-LCA-V)的百分含量,同时测定AFP的含量.[结果]以AFP-LCA-V>25%为阳性判断标准,56例PHC患者中AFP-LCA-V阳性占85.75%,67例慢性肝病患者AFP-LCA-V阳性占49.3%.以20μg/L<AFP<400μg/L为低浓度阳性标准,则PHC组在其AFP低浓度阳性的病例中,AFP-LCA-V阳性检出率为83.3%,而慢性肝病组在其AFP低浓度阳性的病例中AFP-LCA-V阳性检出率为37.8%.[结论]亲和吸附法AFP异质体测定对良恶性肝病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对于低浓度阳性的AFP值,结合AFP-LCA-V测定,能有效地提高PH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从1974年起,我们曾对肝癌普查发现的低浓度AFP阳性对象(以下简称低甲胎对象)进行较系统的随访和预防性治疗。初步结果显示这些对象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病人群,而预防性治疗对降低肝癌发病率似有一定作用。本文介绍低甲胎对象经较长时间随访后的转归和随访转癌病例。  相似文献   

15.
业已证实,甲胎蛋白(AFP)低浓度持续阳性(低持阳)者是原发性肝癌(PHC)的高危人群。这部份对象的免疫机能状况,与PHC的关系,至今国内外未见系统报道。本文采用血清细胞、体液免疫和补体等检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及诊断标准:AFP低持阳指在普查和肝病随访中发现AFP血凝法1:10*~1:100+或火箭法50~200 ng/ml,对流法阴性,检测三次以上,时间持续二个月以上,排除妊娠,其他恶性肿瘤临床不能确诊为PHC者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中位年龄43岁,均系门诊随诊者。 PHC系根据全国通用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共116例。其中男86例,女30例,中位年龄47岁。早(Ⅰ)期14例,中(Ⅱ)期77例,晚(Ⅲ)期25例。均系住院病例。其中72例经组织学/细胞学证实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分析2014—2019年广西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肝癌高危评估、临床筛查和随访结果。[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9年5月,按照《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对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青秀区和兴宁区40~74岁城市居民开展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评估出的肝癌高危人群免费接受肝癌临床筛查,包括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主动随访和被动随访结合,与所在地肿瘤登记数据库和全人口死因监测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得自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项目所有参与人群累积肝癌发病信息。分析评估对象年龄和性别构成、筛查参与率、肝癌高危率、各年度筛查阳性病变检出率;以性别、年龄、参加肝癌筛查与否分层,比较肝癌高危和非高危组肝癌发生比率。[结果] 完成防癌风险问卷评估180 407人,40~50岁年龄段人群居多,占比39.02%(70394/180407);女性占比55.46%(100061/180407);肝癌高危率26.95%(48623/180407)。肝癌高危人群筛查12834人次,筛查参与率7.11%(12834/180407)。HBsAg阳性1250人次(9.74%,1250/12834),AFP阳性135人次(1.05%,135/12834),肝硬化68例(0.53%,68/12834),肝占位229例(1.78%,229/12834),疑似肝癌5例(0.04%,5/12834)。随访发现参与问卷评估人群发生肝癌113例,其中肝癌高危组17例(0.03%,17/48623),非肝癌高危组96例(0.07%,96/131784)。非肝癌高危组的肝癌发生比率高于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3,P=0.004)。肝癌高危评估预测模型敏感性15.04%,特异性73.04%。[结论]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癌症高危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对发现肝癌高风险人群有一定作用,结合血清HBsAg检测综合判定可精确定位肝癌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7.
甲胎蛋白(AFP)检测以诊断肝细胞癌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对慢性 HBV 感染者定期作AFP 随访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的前瞻性研究报道甚少。作者等对290例慢性 HBV 感染者,包括男203例,女87例,年龄为7~74岁,每3~6个月作肝功能、AFP(正常<20ng/ml)和乙肝血清学检测,共随访12~50个月(平均27个月)以了解非恶性肝病者 AFP 升高的频度、型式和 AFP 检测对早期发现肝细胞癌的价值。如 AFP 仍升高即作 B 超检查,并每隔2~4周复查,如 AFP 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而ALT(正常<40u/1)无明显增高,或 AFP 进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不能手术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以TACE PVE治疗,25例以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AFP的变化、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的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FP的变化:研究组(730±190)、(515±395)μg/L,对照组(752±183)、(710±213)μg/L,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率13/20(65%)、8/25(32%)(P<0.05);1年生存率15/20(75%)、12/25(48%)(P<0.05);两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50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应用B超、CT、MRCP和AFP等检查以及术中探查等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为肝癌切除术并胆管癌栓切除、胆管切开取癌栓及胆管支架置入引流术.结果 50例中行根治手术治疗46例,其中肝癌切除术并胆管癌栓切除26例,肝癌切除术并胆管切开取癌栓20例,胆管支架置入引流术4例.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0%(13/50),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0%(6/50),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1%(26/44)、29.5%(13/44)、20,5%(9/44),最长生存121月,平均19.6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是AFP定量、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癌栓部位等.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是手术方式.结论 手术治疗方式是影响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术后预后最重要的因素,积极行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梁岭  雷林  蔡伟聪 《中国肿瘤》2021,30(5):334-339
摘 要:[目的]分析2017—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肝癌高危评估与筛查情况。[方法] 按照深圳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中肝癌筛查流程,选定社区年龄40~74岁的当地居民,问卷调查之后采用国家统一评估模型评估出高危人群,进一步通过肝脏B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发现早期肝脏病变。[结果] 2017—2019年度,深圳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计36 457人完成危险因素问卷调查,评估出肝癌高危人群7038人,高风险率为19.30%(7038/36457)。男性肝癌高风险率(21.62%,3269/15117)显著高于女性(17.66%,3769/21340)(χ2=89.209,P<0.001)。3762人完成临床筛查,筛查率为53.45%(3762/7038)。经肝脏B超+AFP检测,共检出AFP阳性9例(检出率为0.24%,9/3762),肝硬化31例(检出率为0.82%,31/3762),肝占位33例(检出率为0.88%,33/3762),可疑肝癌2例(检出率为0.05%,2/3762)。[结论]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出高危人群后,采用肝脏B超结合AFP检测的筛查手段能够有效检出肝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