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属脾胃湿热证者53例(其中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者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10名)和脾虚证组,但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QP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P<0.05或P<0.01);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3、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证大鼠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基因表达。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造模20d,对照组正常喂饲;脾虚组隔日喂饲,非喂饲日灌喂番泻叶水煎液;模型组20%蜂蜜水自由饮用,隔日灌服油脂,每日2%水杨酸钠灌胃。造模开始后第16~20日每日20:00至次日8:00将大鼠置入人工气候箱中;治疗组前20d处理同模型组,第21~25日灌服清热化湿方。观察结束后,FQ—PCR方法测定大鼠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结果 模型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出现脾胃湿热证的特征性表现;模型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脾虚组、治疗组。结论通过对大鼠施加内、外湿因素的造模方法可复制出临床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特征;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51例(包括湿重于热22例,热重于湿9例,湿热并重20例),另设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安速Hp血清快速检测法判定Hp感染率,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41.18%,21/5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各亚型组Hp感染率分别为45.45%(10/22)、22.22%(2/9)和45.00%(9/20),其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亚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外周血IFN-γ、IL-12、IL-4及IL-10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IFN-γ和IL-12表达呈增高的趋势,而IL-4表达则呈下降的趋势。脾胃湿热证各亚型组比较,均呈现湿热并重组IFN-γ、IL-12、IL-4表达以及IFN-γ/IL-4、IL-12/IL-4比值较湿重于热组、热重于湿组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可能与Th1/Th2平衡改变相关,"湿"和"热"邪可能是介导Th1型细胞因子免疫反应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不同程度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3、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4例CSG患者,按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另选择8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保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黏膜AQP3和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中、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和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P0.01)。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高于中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亦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相关,其表达会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水液代谢来研究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关系.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0例,脾气虚证12 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观察粘膜炎症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AQP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的炎症明显要重于脾虚证和正常人组(P<0.05,P<0.01);脾胃湿热证AQP4蛋白表达量强于脾虚证组(P<0.01)和正常人组(P<0.05);脾虚证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人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尿液中AQP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模型尿液中AQP2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32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正常温度、湿度下予以普通饲料喂养;湿热组:在湿热环境下予以肥甘饮食饲料喂养;湿偏重组:在湿热组饲养的基础上灌服北京产二锅头;三仁汤组:在湿偏重组饲养的基础上予以三仁汤;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各组动物尿液中AQP2的含量。结果:AQP2含量湿热组、湿偏重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三仁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湿偏重组与湿热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仁汤对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尿液中AQP2的降低有调节作用,能较好地恢复AQP2在机体内的含量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罐保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AQP3、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中度组、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0.05,P〈0.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3高于脾胃湿热中度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 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 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 (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证候形成机制。方法:对158例慢性胃炎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AQP4的表达。结果:AQP4表达总光密度(即阳性表达总量)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平均光密度(即表达部位的阳性强度)最低的是胃络瘀阻型,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结论:慢性胃炎从实证→因虚致瘀、虚实夹杂→虚证,AQP4表达逐渐增强,提示AQP4可能与中医虚实证候的形成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因素复合的造模方法,先建立湿热模型,采用改良Coderre1法痛风造模,以复制痛风湿热蕴结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2,探明水通道蛋白-2(AQP2)、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痛风湿热蕴结证中表达的意义,为模型建立指标评估及临床药物疗效判定指标做进一步实验验证。方法 实验对象为SPF级雄性SD大鼠,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痛风模型组、湿热模型组、痛风湿热模型组,每组10只。对各组分别造模(方法详见正文造模部分),造模期间观察大鼠外观、精神状态、食饮量、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测定受试踝关节炎症指数、造模72 h各组大鼠的步态情况、血尿酸、尿液AQP2、血浆HSP70等指标。结果 4组模型尿液AQP2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湿热模型组、痛风湿热模型组尿液AQP2明显升高(P < 0.05;P < 0.05);与痛风模型组对比,湿热模型组、痛风湿热模型组尿液AQP2明显升高(P < 0.05;P < 0.05)。四组模型尿液HSP70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湿热模型组、痛风湿热模型组血浆HSP70明显升高(P < 0.05;P < 0.05);与痛风模型组对比,湿热模型组、痛风湿热模型组血浆HSP70明显升高(P < 0.05;P < 0.05)。结论 通过多因素(饮食+气候环境+致病因子+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复合造模方法可以复制出痛风湿热蕴结证病证结合模型,而且AQP2、HSP70两个指标在判断痛风湿热蕴结证型时有着重要作用,AQP2和HSP70含量变化可作为痛风湿热蕴结证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评价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实证钡条胃排空功能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脾胃虚实证胃排空功能状态。方法 :通过口服钡条的方法 ,观察患者服标准钡餐后不同时间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结果 :脾胃湿热组患者的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比脾虚组和正常组显著降低 ,而脾虚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拟胃复汤对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络瘀阻证22例,脾胃湿热证28例和脾胃虚寒证28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泌素水平及血沉、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胃泌素组间比较,治疗前3个证型组有一定差别,其中胃络瘀阻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3组治疗后趋于一致。组内比较:治疗6周后3个证型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胃络瘀阻证患者下降幅度最大;血细胞比容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大致相近,仅胃络瘀阻证较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治疗后3组差别较大,其中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水平组间比较,治疗前3证型组相近(p>0.05),治疗后(6周)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仅胃络瘀阻证组下降幅度较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胃复汤联合奥美拉唑可有效减少胃泌素的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湿热证以及脾胃虚寒证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范明  钟毅  李兴明  戈焰 《新中医》2011,(7):14-16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胃祛湿方,每天1剂;对照组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及促动力等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在胃黏膜糜烂愈合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乙肝肝硬化(湿热内蕴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湿热内蕴证)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拉米夫定+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主症、次症和总症状评分,血清ALT、AST和r-GGT水平,血清HA、PC-III、IV-C、LN水平水平均下降(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和血清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 85%(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均未出现肾损害。结论:对乙肝肝硬化(湿热内蕴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可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控制肝纤维化,且疗效理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119例证候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坤  刘红  张伟 《河北中医》2007,29(6):495-497
目的观察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临床疗效。方法将236例PLG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9例予小归芍颗粒,每次1袋,饭前30 min服用,每日3次;对照组117例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饭前30 min服用,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6%,对照组为71.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胃及两胁胀满、胃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大便干燥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嗳气疗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舌红、舌黯红有瘀斑、舌苔白腻和舌苔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舌淡胖有齿痕疗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