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引流管夹闭及夹闭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THA患者按是否夹闭引流管及夹闭时间不同分为3组:不夹闭引流管组(A组)、夹闭引流管2 h组(B组)和夹闭引流管4 h组(C组)。每组各35例。记录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B、C组均少于A组,C组少于B组;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B、C组均高于A组,C组高于B组;隐性失血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髋部皮下瘀斑与关节肿胀发生率高于A、B组(P0.05)。结论 THA后引流管夹闭及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闭引流管2 h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临床的影响.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5月,行THA 61例,其中男22例,女39例;年龄61~79岁,平均68岁.同期行TKA73例,其中男23例,女50例;年龄65~77岁,平均7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即得隐性失血.结果THA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520ml,隐性失血量为482 ml(32%);TKA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508 ml,隐性失血量为776 ml(52%),两组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KA组中使用引流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625 ml,隐性失血量为774ml(48%);未使用引流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345 ml,隐性失血量为783 ml(58%),两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A与TKA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KA隐性失血远较THA高,且使用引流血回输仍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帮助关节置换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 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 ml,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 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 ml,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167). 结论: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隐性失血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治疗对策。方法:利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对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进行随访(男47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68.3岁),结合患者术中隐性失血量,分析髋关节功能恢复与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473ml,隐性失血为545ml,占总量的37%。隐性失血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关(P=0.001),而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手术肢体无关(P=0.067,0.527,0.926,0.072)。结论: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隐性失血量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隐性失血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推算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2065ml,其中显性失血量1198ml,隐性失血量867ml,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总失血量为2180ml,隐性失血量为937ml(4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950ml,隐性失血量是799ml(41%);两组的隐性失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髓内损伤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组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根据术中所使用的髓内钉型号分为10号组:31例;11号组:32例。通过Gross方程及Nadle计算方法得出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10号组平均失血总量为(746±66)ml,11号组平均总失血量为(798±7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6±11)ml,11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40±68)ml,11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4±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 PFNA型号大小可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隐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 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 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不同夹闭时间对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首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B、C、D、E五组,A组术后切口引流管持续开放,B、C、D、E组术后分别夹闭引流管1h、2h、3h、4h后放开引流管持续引流,均于术后24h拔管。观察各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五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引流管夹闭3h、4h组较其余三组显著减少(均P0.05);五组隐性失血量、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五组皮下淤斑、关节肿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术后夹管4h组发生率相对高于其余四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3h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总失血量,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不影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组,夹闭1 h组,夹闭2 h组,夹闭4 h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并对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增加。[结论]引流管夹闭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管2 h为TKA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格外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袁义  章海均  张波  杨超  罗浩  陈阳 《中国骨伤》2019,32(1):60-63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夹闭引流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不同的引流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8~76 (67.0±6.7)岁,术前血红蛋白(128.82±8.29) g/L;每2 h开放引流管10 min,直至6 h后一直开放引流管。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0~79 (69.0±7.2)岁;术前血红蛋白(126.55±8.49) g/L; 6 h内持续负压引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异体血输血及住院期间局部伤口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分别为(184±56) ml、(1 014±258) ml,对照组为(476±98) ml、(1 390±383) ml,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甲级愈合,术后无感染病例,试验组肢体肿胀和瘀斑数量分别为(3.8±0.9) cm和10例,对照组肢体肿胀和瘀斑数量分别为(3.4±0.7) cm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5例患者进行了输血,对照组13例患者进行了输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KA术后6 h内间断夹闭切口引流管的方法可减少引流量、总的出血量及输血率,且并不加重肢体肿胀程度及皮下瘀斑,是TKA术后减少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患者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探究合理有效的TXA局部使用方式。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单节段单侧减压椎间融合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于缝合切口前向切口创面内倒入20ml TXA溶液(1g TXA:20ml生理盐水);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而仅在切口创面内倒入20ml生理盐水。两组均在缝合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再开放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D-二聚体、术后输血例数、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血肿、肺栓塞、心肌缺血、缺血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输血例数和血栓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关闭切口前局部创面内给予20ml TXA溶液(1g TXA:20ml生理盐水)、缝合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再开放引流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且不会增加DVT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不同给药途径(局部、静脉以及局部静脉联合)减少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方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因重度骨关节炎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无TXA使用禁忌的患者共计159例;排除术前存在深静脉血栓DVT、凝血功能异常、术前正使用抗凝药物、术前血红蛋白<100 g/L、伴有恶性肿瘤、伴有或曾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患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分为A、B、C、D 4组,A组给予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ml,B组给予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C组术前30 min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D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 +关闭关节囊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记录患者术后凝血系列、显性失血量,并计算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输血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组间相关测量指标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结果术前、术后1 d、3 d和7 d,同一时间点比较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差异。4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1.11%、13.64%和1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1,P >0.05)。B组、C组和D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都明显低于A组(P <0.05),D组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和C组(P <0.05),而B组和C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 >0.05)。A、B、C、D 4组的输血率分别为21.05%,6.67%、4.76%和2.94%,B组、C组和D组的输血率明显低于A组(χ2 =9.914,P <0.05)。 结论氨甲环酸局部应用、静脉滴注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并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联合关节腔注射减少术后失血量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选择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否的差异.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10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未引流组和引流组(对照组),每组5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35±295)ml,隐性失血量为(513±290)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53±331)ml,隐性失血量(689±324)ml;未引流组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5.4611,P<0.05).未引流组患者术后输血量为(112±226)ml,对照组(316±283)ml,未引流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3.9852,P<0.05).术后输血人次未引流组为11例,对照组为32例,未引流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校正χ~2=18,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全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不放引流组无论总失血量,还是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输血率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筛选、对比、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5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双侧同期置换髋关节、氨甲环酸过敏、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而对照组术中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两组均为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患侧和基础疾病。 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905±348)ml低于对照组(1 113±3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5)。同样,实验组隐性失血量(261±252)ml也低于对照组(429±3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而实验组显性失血量(643±313)ml与对照组(684±237)m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及凝血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两组数据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 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但对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出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取初次行THA术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分为3组,A组41例THA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男24例,女17例,年龄53~77岁;B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拔除,男26例,女15例,年龄55~74岁;C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5岁;比较各组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记录各组术后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结果:A、B、C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3.6±25.3)、(521.7±33.4)、(519.3±29.8)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大于A组(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组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显性失血,患者术后6 h即可下床,更利于患者恢复及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