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作者于94-96连续三年在四家育苗厂进行了泥蚶人工育苗小试,生产性推广试验,结果获得育苗量12亿粒,总产值729万元,利税636万元的好成绩,在此基础上亲蚶培养,精卵排放,采卵孵化,幼虫培养,变态附着,中间培育等技术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材料与方法1994年未试验在本市养殖公司对虾育苗厂和中心基地对虾育苗厂进行、1995~1996年在原有二家厂的基础上,扩展到东海公司青苗厂和海天公司育苗厂等四个单位进行。1994~1996三年,人工培养二龄亲纣,在室外东门横屿2号塘和淋川东海开发公司8号塘进行。(一)材料1.亲科室外培养上池(对虾塘)中边滩涂地三年累计实养面积31.5亩,及其配套。2.室内利用四家厂对虾育苗的空闲季节,室内水泥池三年累计实育面积5920m2,并配置育苗相当的饵料培养泡(藻神池)。3.配套设施:一级沉淀池、二级高位过滤池和蓄水池若干口,以及供水…  相似文献   

3.
泥蚶(Taglarca granose L.)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5亿个,出池650mm~950m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4.
1.1试验条件 试验在浙江省乐清市南塘镇对虾育苗室中进行,试验水体600m^3,其中育苗水体400m^3,共10个相同的培育池;饵料培育水体200m^3,共20个培育池。供水系统采用二级沉淀后经高位水池砂滤供水。使用2台罗茨鼓风机轮换连续充气,散气石均匀地摆放于池底,经常进行调整,保持充气均匀。室内光照控制在800-1000lx。盐度在24—26,水温28—32℃,pH8.2—8.6。  相似文献   

5.
泥蚶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6.
泥蚶大面积工厂化育苗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浙江虾池促育熟肥的肥满足度7.0%左右的亲蚶,高密度采卵,低密度孵化,以海泥作附着基,整池移入变态附着池,分批附着。3-5天倒池洗苗一次,以扁藻,金藻,用角毛藻为主,辅投异胶藻,小球藻。1997年在1746m^26能苗池中育出450-630μm*376-570μm蚶苗18.57亿粒,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106.36万粒/m^2,效益显著,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泥蚶(ArcagranosaLinne)属热带、温带海洋埋栖贝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市场前景广阔。前几年泥蚶天然资源遭到了很大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泥蚶养殖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两年多的泥蚶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1 亲蚶的选优和培育选择本地区自然海区2~3龄、体大肥壮的野生亲蚶、蓄养于水流通畅、饵料丰富的中、低潮区上段的围塘中,蓄养以稀疏为佳。培育中、应对亲蚶的性腺成熟度进行定期检查.每天可取少量剥壳解剖、掌握具体的排放时间.以免受精卵流失。在排放期前2~3天,选择塘内…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泥蚶资源日渐枯竭的矛盾,近几年,我们在泥蚶的人工育苗、虾池培育蚶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一、池塘处理冬季干地,露出池底一个月,再将池底修整平坦后进注少量水,用25kg/苗的漂白粉彻底消毒,20天之后,用自制的光合细菌10kg/亩遍洒地底。二、亲蚶育肥依据泥蚶的食性,控制好水色是其育肥的关键。一般保持透明度在30cm左右,我们用发酵猪粪作为基肥,再配合注排水来控制水色。发酵粪肥的具体做法为:将温猪粪堆置几天后,待其呈半干半湿状态后,再拌以干酵母粉,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包装,半个月后即可使…  相似文献   

9.
《福建水产》1986,(4):68-68
福建省科委、省水产厅于1986年12月11—12日,在云霄县主持召开了泥蚶人工育苗技术鉴定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关单位专家、代表3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9人。  相似文献   

10.
泥蚶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Tetillarca granosa(Linnaen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曾是我省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群众喜爱的滋补佳品。泥蚶养殖曾经是同安县传统养殖对象,蓄水养蚶有着丰富的经验,过去仅赵厝村年产量约50-100吨,1963年后,由于苗种缺乏而养殖中断。苗种是养殖的基础,目前我国泥蚶养殖同样因苗种供不应求,致使养蚶业发展不快。为解决苗种问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广东省海丰水产养殖场、汕头市水产养殖场、山东省乳山县贝类实验场等单位相继开展泥蚶人工育苗,并获得初步成功。1977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云霄县水产局共同获得泥蚶人工育苗成功,于1979年又获得了循环池育苗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4—1986年在同安县赵厝泥蚶育苗场开展泥蚶室内人工育苗实验,并着重于育苗工艺和提高成活率的研究。1984年育出蚶沙39万粒,继1984年后,1985年育出蚶沙2257万粒,1986年又培育出蚶沙719.6万粒,连续2年平均每平方米产蚶沙分别达34万粒和22万粒。本文报告了1984—1986年同安县赵厝泥蚶人工育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沈永忱  李秋  牟均素 《河北渔业》2005,(2):36-36,45
泥蚶legiiiurcagranosalinne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设施,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获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 .5亿个,出池6 5 0~95 0 μ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12.
今年,温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总结了以往泥蚶人工育苗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对虾工厂化育苗设施,采用平面和立体二种方式进行育苗,获得成功。30多平方米的育苗池内,每平方米培育出14万余只蚶苗,稚贝成活率达65%以上;其在室内的生长速度比过去有明显增长,而且超过海区自然繁殖蚶苗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于2001年3-4月在浙江乐清进行了泥蚶亲体工厂化人工促熟培育,前期饵料以小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为主,后期待温度升至25℃以上时,投喂微绿球藻,金藻,扁藻,室内培育时间30-45d即能达到生产标准,比自然成熟提前20-30d。  相似文献   

14.
泥蚶(Areagranosa Linna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贝类,也是我省贝类养殖生产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浙江对泥蚶的利用和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近几年来由于我省自然苗产量的显著下降,严重地影响到养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辽阔的海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董美强 《齐鲁渔业》2000,17(2):17-1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俗称血蚶,是山东南部沿海名贵水产品,在我国南方销量很大,给沿海渔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近年来,由于采捕失控,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资源急剧减少,文登、崂山、薛家岛等几个主要自然苗种产地形不成规模,有的几乎绝产。因此,发展泥蚶人工育苗显得尤其重要。 泥蚶的人工育苗南方开展较多,北方虽也有一定进展,但是在出苗量上尚没有大的突破。1997年笔者同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日照市岚山育苗场贝类车间进行了泥蛐人工育苗试验,报道如下:1育苗设施条件1.1蚶苗…  相似文献   

16.
1.试验条件 试验在浙江省乐清市南塘镇对虾育苗室中进行,试验水体600米。,其中育苗水体400米。,共10个相同的培育池。饵料培育水体200米^3,共20个培育池。供水系统采用二级沉淀后经高位水池砂滤供水。使用2台罗茨鼓风机轮换连续充气,散气石均匀地摆放于池底,经常进行调整,保持充气均匀。室内光照控制在800-1000勒克斯,盐度在24-26,水温28~32℃,pH8.2~8.6。  相似文献   

17.
魁蚶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魁蚶栖息水温达14~20℃时采捕亲贝,使用浮筏式网箱进行暂养。催产时及时挑出雄贝以防止精液密度过大,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人工催产除采用阴干、流水、升温法,使用漂白液处理海水法也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幼虫培育密度以6~10个/ml 为宜。投喂叉鞭金藻加小球藻混合饵料效果最佳。当出现雏形足的幼虫占10%~20%,且壳长大于240μm 的个体占30%以上时投放附着基,附着基以红棕绳最好。  相似文献   

18.
泥蚶(TegillarcagransaLinnaeus)属广温、广盐性贝类,盛产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沿海地区,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近年来,泥蚶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一些常规操作技术日益普及,但是,目前泥蚶人工育苗中还普遍存在着生产不稳定、质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泥蚶养殖业的发展。笔者在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中,总结了泥蚶人工育苗中提高幼虫及稚贝成活率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一、育苗设备条件泥蚶育苗厂育苗设施需保证水、电、气、热的顺利供应,在大批倒池、阴雨天等意外情况发生时,也能…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20.
缢蛏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俗称娃子、泥蛙,属双壳类海产软体动物。浙江省温岭市是著名的产蛏(蛏苗与商品蛏)区,2001年全市养蛏面积6.2万亩,总产量达4.06万吨。由于海洋环境状况变化较大,受不稳定自然条件的制约,蛏苗紧缺已成问题,几年来,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