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省域集聚布局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集聚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撑创新增长的基本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省域高等教育数量、质量两类资源集聚布局的创新效应。采用位序-规模法和首位度法进行测算发现: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单中心”分布特征,高度集聚于省会,质量资源比数量资源更为集聚;部分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数量资源呈现分散化布局趋势,并逐步向省域“多中心”分布发展,但这并不与集聚布局的基本格局相冲突。回归结果显示: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对发明创新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且存在地区异质性,质量资源集聚的倒U型创新效应在中西部显著,东部不显著,而数量资源集聚的倒U型创新效应在东部显著,中西部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较之经费资源集聚,省域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集聚是更为重要的创新效应源头。省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首位集聚布局和省域总体意义上的均衡化布局并不冲突。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有赖于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在充分释放内部集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外部集聚效应的结果,即为“集聚驱动分散”的过程。首位城市充分集聚发展是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及形...  相似文献   

2.
沈沉 《科技信息》2011,(24):43-43
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集聚,可以产生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的人才集聚效应。本文根据人才集聚效应,制定相应发展对策,以达到集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郭金花  陈鑫 《创新科技》2021,21(11):75-84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驱动.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人才集聚水平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边际贡献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技术红利与结构红利是科技人才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技术红利主要来源于科技人才集聚促进了自主研发,进而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技术模仿的负向中介效应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红利主要来源于科技人才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最后,为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集聚红利,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以及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耦合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现状及其实践情况的梳理,阐述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理念与概念内涵。通过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呈现出的新特征新趋势进行分析,构建“3+3+3”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机制。并从政府、人才载体、用人单位(企业)三个维度提出进一步推进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就是“要素西进”的过程,其前提是要素首先必须迁移出产业集群。东部产业集群具有的强大集聚效应使东部对各类要素的“极化效应”增强,该效应存在极强的路径依赖和正向强化作用。产业集群的内在竞争性促使集群内企业就地升级,加上西部的地缘劣势和恶劣的投资环境,东部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群阻碍着要素西进,西部必须挖掘自身潜在竞争优势,围绕西进要素培育产业集聚区,促使要素西进。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是实现国家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而高等教育集聚能够增强人力资本的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进而赋能区域创新。在对高等教育集聚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省份高等教育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态势。第二,高等教育集聚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相邻省域的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促进本地区以及相邻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此外,本省份创新效率的提升也会对相邻省份的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各省份当期创新效率越高则下一期的创新效率越有可能提高。第三,高等教育集聚的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特征。具体表现为:700千米以内高等教育集聚存在正向溢出效应,700~1 400千米存在负向空间抑制效应,1 400千米后不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第四,在控制变量中,经...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赖于高等教育,但高校作为资源依赖型组织,往往受制于政府目标和市场力量,这种独立性的相对欠缺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在省域空间的多中心布局,这是否有碍于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良序发展的促进作用?以2004—2019年23个省份231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校自主性欠缺所带来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多中心化趋势,会对省域内城市的创新水平带来负向影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的挤出效应是城市创新关键机制。与地方政府博弈互为表里的省域多中心化进程,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放大地方高校规模扩张所具有的投资拉动属性,并最终挤出城市创新;省域层面知识溢出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和城市层面的集聚外部性虽然有利于城市创新,但难以克服多中心布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三,异质性研究发现,多中心布局只是促进了形式公平,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更差、行政级别更低城市的创新水平受到更为明显的负向影响,中心城市对邻近区域创新水平的溢出效应也间接被削弱。因此,加快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逻辑和尊重高校主体性地位,避免盲目扩张,是优化省域高等教育布局...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算中国16大制造业在2000—2014年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和产业集聚度,构建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划分不同行业类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主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呈现"U型"关系;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呈现出"倒U型"特征,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对GVC的影响则表现为和总样本相同的"U型"曲线;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对制造业的补贴扶持及RD人员投入等变量都会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带来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内的商业空间网点的集聚特征进行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距离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多尺度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了"先增后减"的倒U型态势.2空间密度集聚特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基本呈现内环内中西部面状集聚,内环外分散集聚,浦西浦东地区差别巨大的特征.3空间热点集聚特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3种类型的商业网点冷热点分布呈现冷点区域分割包围热点区域的空间集聚特征.对比空间密度集聚特征,应当鼓励发展具有高空间密度但表现为空间冷点的集聚区域,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商业结构,提升商业服务质量,使其形成新的商业热点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10.
开展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既可为政府优化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引进人才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该文选取福建省98家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人才集聚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环境、园区建设和激励制度方面进行加强从而发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学科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落后,仅论文引用百分比、热点论文百分比指标略高于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竞争力综合排名最高的是甘肃省,其次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四川省的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潜力,发掘潜在学科,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双一流”学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熠  孙健 《科技与经济》2012,25(5):92-96
对影响地区科技人才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2001-2008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得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企业的数量等是影响本地区科技人才开发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科技人才开发意识、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和提升科技人才吸引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各方争夺的主要目标。为了解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特征,本文以167位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流动现状、机构角度、地域角度、职务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存在以下特点:流动属于合理范围内的正常流动,但存在机构、地域聚集特征;在职时长有缩短化趋势,流动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华北华东等地区同区域流动特征明显,东北西北等地区人才单向跨区域流动特征明显;同省份机构存在密切流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快速扩充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建立科研团队、提升学术能力、扩展学术网络、增加科研产出、增强学校影响力,更能为学校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与研究经验。因此,高校应通过相应的策略引进和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国内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王奇  岳宏志 《科技与经济》2021,34(1):96-100
采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以对外贸易为门限变量,运用面板门限模型探讨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对外贸易门限效应,对外贸易门限值约为8.35%左右;从全国情况来看,当对外贸易水平处在低于门限值的区制时,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当对外贸...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 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特征, 考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现状。首先, 建立“全碳排”核算模型, 测算京津冀城市群中单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然后, 以单位CO2 排放人口支撑、GDP产出和道路面积承载为主要因素, 建立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引力模型和分维值测度模型, 计算 2006—2016年分别以北京和天津作为辐射中心源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 并采用源强叠加原理计算“京–津”双中心源辐射的叠加效应, 进而分析比较单源辐射与双源辐射叠加的差异。再后,选取代表性年份进行基于ArcGIS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空间分析, 旨在找出单源辐射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对双源辐射叠加分维值的影响规律。最后, 以雄安新区作为第3个辐射中心源, 计算并分析三源辐射叠加的情况。分维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 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双源叠加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呈倒U型分布, 峰值出现在2012年, 说明2012年京、津双源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联合辐射效果最佳; 2007和2014两个年份, 分别以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心源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差异较大, 导致双源叠加后的分维值出现倒挂现象, 即双源叠加后的分维值低于单源辐射能力较强者, 说明双源联合辐射效果较差。基于ArcGIS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空间分析结果显示: 2012年“京–津”双中心源辐射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源叠加结果呈现合理的空间分布——梯度有序且圈层分明, 是分维值达峰的主要原因。雄安新区作为第3个中心源加入后, 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是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文章在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承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培养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实验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必需认识到实验就是科学、实验就是创新和实验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优化等实验室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011年,39所“985工程”高校和236所高职高专院校先后发布了《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报制度成为完善人才培养监测体系,实现学校自治、上级监控与社会监督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重庆市2011—2016年分行业27类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提升效应,除此之外,产业规模、产业效益、科技创新均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但目前重庆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还主要是靠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效益的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还较弱,这是因为重庆市产业集聚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只有量的取胜,缺乏质的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