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研究探讨了饲料淀粉对全养殖周期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性能和糖代谢的影响。实验以玉米淀粉为主要糖源, 分别设计淀粉水平为3% (S3)、13% (S13)、23% (S23)、33% (S33)和43% (S43)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 在长江故道江面网箱中饲养初始体重为(12.0±0.1) g的异育银鲫幼鱼340d, 期间根据鱼体养成阶段共取样5次, 生长阶段分为63d(D63, 幼鱼期)、110d(D110, 养成前期)、223d(D223, 越冬期)、275d(D275, 越冬后)和340d(D340, 养成中后期)。研究结果表明, 幼鱼期D63异育银鲫后肠淀粉酶活力较低且对饲料淀粉水平变化不敏感, 自养成前期D110之后鱼体后肠淀粉酶活力增强且随饲料淀粉水平的变化产生波动。幼鱼期D63异育银鲫g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其他阶段异育银鲫g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水平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而升高。各个生长阶段异育银鲫糖酵解的敏感度高于糖异生代谢, 幼鱼期D63与养成前期D110异育银鲫糖脂转化能力较强。幼鱼期D63异育银鲫适宜饲料淀粉水平为23%; 养成前期D110异育银鲫适宜饲料淀粉水平减为13%; 越冬后D275组异育银鲫整体代谢旺盛, 43%淀粉组生长最好; 而在养成中后期D340异育银鲫饲料淀粉需求则再次降到33%。研究结果表明, 异育银鲫在养殖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饲料淀粉的需求和利用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为异育银鲫不同养殖阶段特有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苯丙氨酸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5d的生长实验确定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适宜需求。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苯丙氨酸含量为1.09%时,异育银鲫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到达最大值,分别为194.50%、1.96%/d、37.74%,而摄食率为最小值4.76%/d。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的苯丙氨酸也显著提高其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均以1.09%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根据异育银鲫幼鱼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苯丙氨酸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非线性回归可以得出饲料酪氨酸为1.04%时异育银鲫幼鱼的苯丙氨酸最适需求量占饲料1.09%,占饲料蛋白的3.02%。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脂肪水平分别为4.7%、7.9%、10.9%、15.4%、18.9%的五种等氮配合饲料饲喂瓦氏黄颡鱼早期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生长实验,探讨了瓦氏黄颡鱼早期幼鱼的脂肪需求。并克隆了瓦氏黄颡鱼脂蛋白脂酶(LPL)cDNA序列片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脏LPL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从4.7%增加到10.9%显著促进了瓦氏黄颡鱼早期幼鱼的生长(P<0.05)。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了实验鱼的鱼体体成分,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鱼体干物质和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高脂诱导了瓦氏黄颡鱼肝脏LPL基因表达,摄食15.4%、18.9%这两组较高脂肪水平的实验鱼肝脏LPL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根据特定生长率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瓦氏黄颡鱼早期幼鱼最适脂肪水平为11.2%。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环境浓度四环素(Tetracycline, TC)长期暴露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模型, 将其暴露于0、400和800 ng/L三种四环素水平下10周。结果表明, 相较于对照组, 四环素暴露显著提高了生长性能, 但增加了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四环素浓度。脂肪生成基因表达(fas、scd、accα、srebp1和pparγ)被上调, 但降低了与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atgl、hsl、cpt1和pparα)。此外,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苹果酸脱氢酶(ME)及脂肪酸合成酶(FAS)的活性显著增加, 但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活性则被显著抑制, 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而且, 四环素暴露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 并诱导了鱼类的氧化应激, 导致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因此, 与环境相关四环素浓度可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上调产脂代谢、降低抗氧化能力并诱导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 ♀ × A. schrenckii Brandt ♂)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 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D15)和20%(D20)的等氮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52.83±0.67) g的杂交鲟, 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 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杂交鲟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 D15组杂交鲟幼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D05、D10和D20组(P<0.05), 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 杂交鲟幼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及肌肉、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干物质(ADCd)、蛋白质(AD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D10、D15和D2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ADCf)显著高于D05组(P<0.05)。D15组能量表观消化率在各组中最高, 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均显著升高,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此外,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也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递增趋势(P<0.05)。肌肉中的各脂肪酸含量与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0.90, P<0.05)。综合各指标因素判断, 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5%, P/E为23.54 mg/kJ。  相似文献   

6.
亚东鲑幼鱼饲料蛋白和脂肪适宜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亚东鲑(Salmo trutta)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采用3×2双因子设计, 蛋白水平为42%、46%和50%(P42、P46、P50), 脂肪水平为12%和16%(L12、L16), 共6组饲料, 饲养平均体重(2.80±0.10) g的亚东鲑幼鱼56d。结果表明, P46L12组增重率最高(110.34%), 饲料系数最低(1.3), 而P50L16组的增重率最低; 各组在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比随着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 蛋白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随着饲料蛋白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饲料脂肪水平对肠蛋白酶, 胃蛋白酶和胃淀粉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 饲料蛋白水平仅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 P46L12组的肠道蛋白酶, 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胃、肠淀粉酶活性在各组中也最高。在同一脂肪水平下,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饲料粗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亚东鲑幼鱼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适宜水平分别为46%和12%。  相似文献   

7.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65d的生长实验, 探讨饲料中不同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平均体重(3.17±0.01)g/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蛋白利用的影响, 确定异育银鲫对饲料中缬氨酸的需要量。实验设计由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的8种等氮(蛋白含量:38%)等能(总能:17.0 kJ/g)的半精制饲料, 其缬氨酸水平等梯度逐步升高(0.54、0.79、1.04、1.29、1.54、1.79、2.04、2.29%饲料干物质)。各实验饲料中缬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0.66、0.85、1.07、1.22、1.46、1.70、1.86和2.12%饲料干物质。饲料中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参照异育银鲫肌肉氨基酸模式。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于塑料方箱中(70 cm×55 cm×50 cm;水体容积:150 L), 养殖系统为室内流水系统(500 mL/min流速), 每天两次饱食连续投喂(9: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P0.05), 但显著影响了血清谷氨酰胺的浓度(P0.05), 但不同的缬氨酸水平显著影响了鱼体灰分含量(P<0.05)。对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特定生长率的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满足异育银鲫最大生长的缬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72%, 即占饲料蛋白的4.53%。    相似文献   

8.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利用及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添加晶体氨基酸的半精制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幼鱼,通过69d的生长实验来确定其赖氨酸需要量。饲料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的总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82%、2.32%、2.82%、3.32%3、.82%、4.32%和4.82%7个水平。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随机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能够利用饲料中的晶体赖氨酸、蛋氨酸。在投喂后3h,其血浆中的游离赖氨酸、蛋氨酸含量最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32%时,异育银鲫的终末尾均重、特定生长率和鱼空壳占体重的百分比最高,肝体指数最低。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82%时,异育银鲫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PP>0.05)。血红蛋白含量以赖氨酸含量为2.82%的饲料组最高,4.82%组最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升高,异育银鲫红细胞数下降,血清脲氮含量升高,且血清脲氮含量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折线法,由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同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得出其赖氨酸需要量为3.27%,占饲料蛋白的8.52%。    相似文献   

9.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 研究饲料中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氨基酸沉积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豌豆浓缩蛋白、喷雾干燥血球粉为蛋白源, 设计低蛋氨酸(0.57%)实用基础饲料,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0.08%、0.16%、0.24%、0.32%、0.40%的DL-蛋氨酸配成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57%、0.64%、0.74%、0.81%、0.88%、0.95%(干物质基础, 实测值)的6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 37.22%, 总能: 17.61 MJ/kg)的配合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60 g的异育银鲫幼鱼为实验对象, 每个处理3个重复, 每个重复50尾鱼, 养殖系统为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每天表观饱食投喂4次。结果显示在饲料中补充DL-蛋氨酸会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 表明异育银鲫可有效利用外源DL-蛋氨酸。各处理组实验鱼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 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脂肪、能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 补充DL-蛋氨酸显著提高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 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提高, 全鱼蛋氨酸沉积率显著降低, 之后再升高(P 0.05)。补充DL-蛋氨酸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必需氨基酸在鱼体内的沉积。在饲料中胱氨酸水平为0.42%时, 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 以蛋氨酸沉积率得到的异育银鲫幼鱼蛋氨酸需求量为占饲料干物质的0.89%, 即占饲料蛋白的2.17%。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BG)和热灭活乳酸菌(HK-L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脂肪酸组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设计,设2个BG (0和1%)和3个HK-LP (0.025%、0.05%和0.1%)水平,选择初始均重为(0.17±0.01) g的泥鳅幼鱼,分别投喂6种配合饲料,每种饲料3个重复,饲养期为80d。结果显示,在饲料中分别添加BG和HK-LP显著提高了泥鳅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成长率,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然而,2种添加剂的相互作用没有对这些生长指标产生影响。添加BG显著降低了肠道脂肪酸中C16:1n-7和C18:2n-6的比率,同时随着HK-LP添加显著降低了C22:1n-11的比率。BG、HK-LP及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了体表黏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BG及HK-LP添加量的增加,溶菌酶(LZM)活性出现升高趋势。添加1%BG和0.05%HK-LP饲料,显著上调了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水平,同时在BG未添加组,随着HK-LP添加的增加,上调了TLR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饲料BG和HK-LP添加可以改善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其中BG 1%和HK-LP 0.1%的实验组对泥鳅幼鱼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是否可以提高越冬期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 CASⅤ)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实验在异育银鲫中科5号[初重(109.24±0.23) g]越冬前期(4周)投喂基础饲料或者添加4%椭圆栅藻的饲料, 并在越冬结束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实验, 测定其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椭圆栅藻对中科5号的生长和攻毒后累计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在不同饲料处理中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栅藻组在攻毒后MPO活力显著升高(P<0.05)。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 中科5号头肾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表达显著升高, 且栅藻组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摄食栅藻饲料的中科5号的Toll样受体4(TLR4)、包含Toll/白介素1的接头蛋白(TIRAP)和包含TIR结构域的IFN诱导连接蛋白(TRIF)基因表达也显著升高(P<0.05), 而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因此, 中科5号摄食栅藻后MyD88依赖性或者MyD88非依赖性介导TLR信号通路可能都被激活以抵御病菌的入侵。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4%栅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冬后中科5号的抗病力, 可能是通过TLR通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2.
配制了十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3.53 g的异育银鲫幼鱼12周, 探讨异育银鲫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十种饲料中分别添加8%的鱼油(FO)、椰子油(CNO)、玉米油(CO)、亚麻油(LO)、大豆油(SO)、菜籽油(RO)、1∶1鱼油-椰子油(FCNO)、1∶1鱼油-玉米油(FCO)、1∶1鱼油-亚麻油(FLO)和1∶1∶1∶1鱼油-椰子油-玉米油-亚麻油混合油(MIX)。每组饲料三个平行, 每个平行30尾。实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 水温控制在(241)℃。结果表明, 在单一脂肪源中, 豆油组和椰子油组的增重率最高, 其次是菜籽油组, 鱼油、玉米油和亚麻油组的增重率最低。与相应的单一脂肪源相比, 饲料中鱼油与椰子油、玉米油或亚麻油1∶1混合后使用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生长。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各组织的水分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肌肉脂肪酸与饲料脂肪源呈明显正相关。摄食豆油和菜籽油饲料的鱼体肌肉中20:4n-6较高, 而摄食亚麻油饲料的鱼则含有较高的20:5n-3和22:6n-3, 表明异育银鲫具有转化18:2n-6和 18:3n-3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从实验可以看出, 豆油、椰子油和菜籽油是异育银鲫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    相似文献   

13.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相似文献   

14.
设计5个饲料蛋白水平(30%、33%、36%、39%和42%)和2个脂肪水平(6%和9%)的52的因子试验,配制10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10组三重复平均体重为95.5 g的二龄青鱼70d,以探讨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青鱼生长和体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鱼体增重随饲料蛋白水平从30%提高到39%不断增加(P0.05),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水平至42%时,鱼体增重则不再显著变化(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蛋白水平从30%提高到39%而不断降低(P0.05),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水平至42%时,也不再显著变化;蛋白质效率和蛋白保留率随饲料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以鱼体增重为指标,经折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求得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占干饲料的40%。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的试验鱼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饲料蛋白与脂肪的交互作用对鱼体增重、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也均无显著影响(P0.05)。摄食蛋白水平为30%和33%饲料的青鱼与摄食蛋白水平36%-42%饲料的青鱼相比,有较低的水分和较高全鱼脂肪(P0.05)。青鱼脏体比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均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摄食脂肪水平为9%的饲料的青鱼较摄食脂肪水平为6%的饲料的青鱼,有较高脏体比、全鱼脂肪含量和肌肉粗脂肪含量(P0.05)。上述结果说明,青鱼摄食低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造成过多的体脂积累。在试验条件下,青鱼大规格鱼种饲养阶段适宜的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分别为占干饲料的40%和6%。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洱海土著鱼类春鲤(Cyprinus longipectoralis)(初始体重0.55 g)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量。实验采用3×3双因子设计,蛋白水平为33%、39%和45%,脂肪水平为5%、8%和11%,共9组等能饲料。实验在水温为(28±2)℃的室内微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56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效率、能量沉积率、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鱼体灰分含量和能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下降,鱼体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摄食率、饲料效率、能量沉积率、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能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中蛋脂比为7.30时,春鲤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研究结果表明,春鲤饲料中适宜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3%—34%和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