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健康教育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手术认知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24例,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口头健康教育等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干预组联合应用情景模拟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干预组患者PCI相关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用药管理等手术认知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 78,5. 87,6. 90,P <0. 05);疾病知识管理、急救管理、治疗依从性等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 32,8. 95,4. 39,P <0. 05,P <0. 01);不稳定心绞痛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 29%明显低于对照组30. 65%(χ~2=7. 01,P <0. 05)。结论情景模拟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认知水平,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6,(1)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延伸服务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出院的PCI患者248例为研究对象,按出院单双日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1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指导,管理组患者给予医护一体化延伸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的遵医行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管理组患者按时服药、按时就诊、基本掌握抗血小板知识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患者出院12个月后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患者出院12个月内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延伸服务可提高PCI术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四维度创新模型健康教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8例,根据建档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均行PCI术治疗,术后给予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上述基础上观察组配合JCI标准四维度创新模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ESCA)、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23.26%(P<0.05)。结论JCI标准四维度创新模型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PCI术后老年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增强自护能力,降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心"干预在青年冠心病患者经皮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90例行PCI术的青年(年龄≤45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心"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评分及PCI术后6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AD-7及PHQ-9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心"干预可明显改善PCI术后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并降低术后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是否进行PCI治疗分为PCI组94例和非PCI组46例。非PCI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PCI组给予PCI术治疗。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进行Cys-C、hs-CRP检测。PCI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记录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再复发再入院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比较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的Cys-C、hs-CRP水平。结果组内比较,PCI组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非PCI组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组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Cys-C、hs-CRP水平持续升高,术后Cys-C、hs-CRP越高,患者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冠心病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间采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实施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性、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用药依从率及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率、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率,减少不良心脏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C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4月,冠心病PCI术患者80例入组,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分别实施常规管理、4C护理干预。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SES、自我护理能力组内对比高于术后次日,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6个月不遵医用药、饮食问题、少运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C护理干预可以提升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减少遵医行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PCI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3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抵抗指数(IMR)、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冠状动脉IMR、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IMR、LVEF高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Q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Q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心"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PCI后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及心功能,减轻心绞痛严重程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化自我模式对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根据出院日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常规出院指导和门诊随访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年评价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药物使用依从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心脏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出院后1年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有助于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心脏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模式结合个体化康复锻炼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模式结合个体化康复锻炼,对两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睡眠质量、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干预前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CL-90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PSQ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与对照组17.78%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心护理模式结合个体化康复锻炼能降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也能提高睡眠质量,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冠心病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1月,选取苏州市盛泽镇58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87例和对照组296例.干预组进行为期1.5年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及药物干预;对照组维持原有的治疗模式及常规的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结果 综合干预1.5年后,干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知晓度、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P<0.01),血压、体质指数明显降低(P<0.01),血脂、血糖水平明显改善(P<0.05),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冠心病干预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PCI,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E/A比值)〕、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LVESD、LVEDD、LVEF、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LVESD、LVEDD缩短,LVEF、E/A比值升高(P0.05)。(2)两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降低(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PCI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8),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满意度、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5.16%、82.75%(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9.35%vs. 39.66%(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危险因素达标情况及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5月-2012年8月78例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实施PCI手术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42岁~69岁(56.3岁±11.5岁)。随访1年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85.90%(67/78),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14.10%(11/78);11例患者共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25件,其中6例出现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急性亚急性血栓、死亡及脑卒中发生;性别、血脂异常临床分型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介入途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多于经股动脉介入途径 PCI(χ2=4.128,P=0.042)。结论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总体安全有效,不同介入途径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n=34)和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n=58),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事件组患者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年龄、肥胖、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肥胖、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CTn T升高、CRP升高、NT-pro BNP升高及治疗依从性均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生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对慢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行PCI术的慢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PCI术后给予对照组心内科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训练。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于干预前及干预4个月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级(NYHA)评价两组心功能的受损情况,计算患者的代谢当量(MET),对比干预后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4个月后两组LVEF、MET均显著上升,NYHA分级均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疾病主观感受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体重指数(BMI)、残余SYNTAX积分(rSS)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 148例,依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40例、超重组61例、肥胖组47例;根据rSS,分为低分组37例、中分组59例、高分组52例。比较不同分组患者之间基线资料及冠心病指标差异,患者PCI术后随访1年,比较不同分组患者之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BMI及rSS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1年后不同BMI分组冠心病相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不同BMI分组间冠心病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分组患者治疗后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不同rSS分组患者冠心病相关指标LVEF、SV、CO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LVE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低分组患者冠心病指标改善情况最佳,而高分组患者改善情况最差,治疗1年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rSS分组患者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和中分组(P0.05)。BMI对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617(P0.05),rSS对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P0.05)。结论 BMI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而残余SYNTAX积分则可有效预测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应作为患者PCI术后评估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01至2005-05间145例因冠心病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5.4±10.5)岁,测定患者住院期间的PWV和收集其他临床资料.根据患者PWV值将患者分为3组,PWV<10 m/s组(n=67),12m/s>PWV≥10m/s组(n=46)和PWV≥12 m/s组(n=32).随访患者PCI术后30天和术后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继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除收缩压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0天内3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2%和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年时随访,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组分别为9.5%,17.1%和32.1%,其中PWV≥12 m/s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与PWV<10 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快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所增加,PWV对PCI术后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随访1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方法:连续入选接受成功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4例;根据患者的人群基线特征、合并症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影响PCI术后临床结局的因素,按1∶2比例匹配,挑选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168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电话随访患者PCI术后1年的终点事件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64.32岁,男女比例约1:2,34.5%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BC、HGB、白蛋白以及CH水平,均略低于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P0.05),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稍高于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P0.05),而LDL-C及TG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CI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术后1年的累计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7.1%vs.1.8%,P=0.031)。结论: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较无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累计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