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颖 《初中生辅导》2014,(10):41-42
对于“夜郎”我们并不陌生,尽管它已经消失了两千年。“夜郎自大”的成语我们仍频频使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多次出现“夜郎”,如今夜郎何在?  相似文献   

2.
从李白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起,到10年后他自己被贬夜郎途中所写的表达幽怨情怀的诗,实际上就完成了文学上的“夜郎”意象的整合,李白迁谪文学中的“夜郎”情结,就是那种迁徒遐荒的幽愤、孤独与绝望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时期,夜郎族群对外联系较为频繁。通过商贸交易,夜郎与南越结成联盟;通过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夜郎受到了滇文化的较深影响;通过古“夷道”,夜郎与巴、楚及内地有了往来;通过古“栈道”,在与巴蜀交往中,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夜郎区域。秦及汉初,巴蜀与夜郎的交流并未中断。夜郎纳入郡县制之后,通过南夷道,中原文化在夜郎区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乘舟东返之作。这首诗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都离不开一个“快”字,而这个字在字里行间却不见踪影。这种艺术感受正如品尝一杯糖水,知其甜而不见其晶粒。唐代司空图曾推崇那种含蓄动人的诗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早发白帝城》正是具有这种艺术特色的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5.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以“夜郎自大”来讽喻狭小的地域观念。这句成语来源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究竟在何处呢? 根据历史考证,夜郎大约建国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与一些有亲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中有两个所在地不同的夜郎:一个是《流夜郎赠辛判官》和《南流夜郎寄内》中的“夜郎”,亦即唐肃宗流放李白的地方;一个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诗中的夜郎。对于这两个夜郎,过去的一些注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而且说指汉代的夜郎国所在地,或说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四川地区,或说在今贵州省遵义或桐梓地区。《汉语大词典》上就是这样注的“: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古国名。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夜郎”,多说是在今贵州遵义或桐…  相似文献   

8.
黔省西南地区自战国迄于西汉为古夜郎国境.夜郎之得名,《安顺府志》以为其境有夜山、郎山.夜山为南、北盘江之分水山;郎山即老郎山,在郎岱西北盘江畔.今人汪应梁、史继忠先生认为夜郎乃越语“於骆”之音译.系“於骆越”种族称谓.①换言之.夜郎人即“於骆越”.合考二说.各得本末,即以越语呼之为“於越”,以汉字异书之为“夜郎”,再拆而名夜郎人所居之山.则有夜山、郎  相似文献   

9.
夜郎自大     
《学语文(初中版)》2004,(12):F002-F002
西汉时,在今贵州省境内有个小国叫做夜郎,它是汉朝少数民族中较大的一个国家,但仍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可夜郎国王关起门来自大,以为他的国家非常大,一次,他问汉朝的使者:“我的国家和汉朝谁大?”“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又妄自尊大。  相似文献   

10.
古地名简释     
夜郎:西南古国名。据《后汉书》对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的记载,战国夜郎辖境,大致当今贵州西部、西北部,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地。从解放后贵州地下出土的文物看,汉时夜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在今贵州中西部的清镇、安顺、平坝一带。相传夜郎王多同曾问唐蒙:“汉孰与我大”?后世所传“夜郎自大”的典故,即本于此。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置样柯郡。此后历汉至唐置有郡县。时废时置,辖境亦时有变动。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改名珍州。  相似文献   

11.
<正>这首诗写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由江陵南游洞庭湖,登岳阳楼作此诗。诗作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所看到的秋风中的洞庭湖景色,表现出诗人被流放获释以后欢畅、愉悦的心情。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  相似文献   

12.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介绍、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必不可少。如果对作者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诗人的人生轨迹模糊,那么他们在诗词中具体描绘的情况、抒发的情感,学生就会懵懵懂懂,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了。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西行至巫山遇上大赦、得以放还的经历,就不易体会《早发白帝城》里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欢快;不了解白居易由“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的一帆风顺一下子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沉重打击的遭遇,学生也难以真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相似文献   

13.
一、“热闹局”与“冷落局”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当迟暮之年的李白流放夜郎,杜甫因而写下感怆凄恻的《梦李白》时,他自然不会料到这篇末二句,居然成为千古的谶语,正可以(隐木)括李白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境况:绵绵后世,济济多士,谁不曾传唱着他的诗篇,传扬着他的诗名,传慕着他无与伦比的诗才?此之谓“千秋万岁名”。但另一方面,又有谁曾经踵接过他的诗步,拟则过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5.
杨飞 《考试》2005,(10)
诗仙——李白,唐代诗人。其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赞其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故后世称他为“诗仙”。诗圣——杜甫,唐代诗人。其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典范尊,其为“诗圣”。诗佛——王维,唐代诗人。他以禅入诗,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打造出山水田园诗空明净逸的境界,故有“诗佛”之称。诗魔——白居易,唐代诗人。其诗语言流畅,通俗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以地名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为基础,详细地考察稻作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过程。贵州的稻作文化来自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主要传播途径是沅江、澡水和舞阳河。“且兰”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其都邑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天官寨大坝子,苗族族属,从事湿地原始稻作,与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一脉相承。文章首次破译了“且兰”的苗语含义,实证出贵州稻作文化传自湖南。“夜郎”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二站,由湖南迁来的苗族与贵州西部的古越族共同创建,“夜郎”(yelang)为“yina”之音转,本义即“神圣稻国”。其都邑位置学界已有几种学说,但笔者现在又提出一个新学说——“夜郎都邑望谟说”。文章认为,“夜郎”国都邑位于望谟县城所在的望谟坝子,蔗香河是其门户,直通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汇合处。“夜郎”国控制着水路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稻作文化的中转站。经其中转,稻作文化继续传往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越南的“东山文化”与“夜郎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夜郎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面积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贫乏。但是由于在邻近地区数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自己国家的夜郎国国王便以为自己所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有一天,夜郎国国王带领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指着前方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其  相似文献   

18.
李白长流夜郎一事,《唐书》本传既有明载,又见于太白挚友魏颢《李翰林集序》:“宗室有潭者,白陷焉,谪居夜郎.罪不至此,屡经昭洗.朝廷忍白久为长沙、泊罗之俦?路远不存,否极则泰,白宜自宽.”晚唐张祜《梦李白》亦云:“辛苦夜郎归,知音聊复稀.”是皆谓太白实已尝至夜郎者也.然曾巩撰《李太白文集后序》始有异词,“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云云,盖谓太白未尝一至夜郎也.此说一出,响应风从.明杨升庵《李诗选题辞》、清王琢崖、黄锡珪两《李太白年谱》及朱骏声《唐李白小传》,现代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及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悉皆坚持南丰所倡之未至夜郎说.  相似文献   

19.
《早发白帝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者是李白。公元758年春,已到晚年的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之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忽然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万分的诗人立刻驾舟东还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相似文献   

20.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