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3.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致痫灶定位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5例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并对其中20例在发作期也进行了扫描。该20例中,发作期局部脑血流均较发作间期有不同程度提高,将两组图像经减影处理后得出一组减影图像,该减影图像可显示出血流改变区即致痫灶的具体大小及形态,以此结果指导手术。10例发作完全控制;6例发作减少75%以上;3例减少50%;1例无改善,总有效率达95%。术后半年对其中5例进行了SPECT复查,并与术前发作间期进行减影处理,发现除皮质切除部位外,脑血流灌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癫痫外科中边缘系统癫痫(LE)术前定位的复杂性以及临床中的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系统的局灶性癫痫患者3例,所有患者皆在我研究所实施了局灶性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对这3例患者术前各项评估结果,包括发作症状、头皮脑电图(EEG)及MRI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但头皮EEG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皆出现在对侧.另一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后部,靠近穹隆.头皮EEG与发作症状显示患者为双侧独立起源的颞叶癫痫.最后1例致痫灶部位与第2例相似,但症状及头皮发作期EEG显示为额叶起源.结论 LE不论从症状、神经电生理还是在手术决策方面都非常复杂.颞叶内侧型癫痫头皮EEG可出现定位错误;临床表现为双侧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可能来自位于颞叶后部中线附近的单一致痫灶;LE中致痫灶位于相似部位的患者,可以因致痫灶病理性质不同而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VEEG在难治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在术前进行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175例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全部行VEEG检查,59例行VEEG +蝶骨电极记录,46例行PET致痫灶定位,61例行SPECT定位.并与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VEEG定位、VEEG+蝶骨电极记录、PET检查及SPECT检查与术中ECoG致痫灶定位符合率分别为67.42%、74.57%、54.84%和52.45%.结论 VEEG在致痫灶定位中有重要的价值;对于颞叶内侧深部癫痫而言,术前以VEEG +蝶骨电极记录定位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在癫痫发病机制中,关于神经元异常放电起源需区分致痫灶和病理灶这两个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癫痫致痫灶和病理灶的定位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脑电图、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脑磁图在癫痫的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能提高致痫灶、病理灶定位的准确性,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癫痫手术前SPECT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行局部脑血流检查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癫痫患者行SPECT检查,结果目测和半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结果:13/24的患者有目测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1/13与综合定位的结果相一致,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可发现12/12的2有异常灌注区,其中10/12可得到与综合定位结果相一致的结论。统计学显示两种方法在阳性检出率和准确率上有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致痫灶定位一直是困扰癫痫外科医生的难题。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尤其是功能显像技术的发展,为致痫灶的定位提供了更有效、更准确的定位方法。该文将常用的功能显像技术在难治性癫痫研究中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骨缺损与外伤性癫痫(PTE)的关系。方法:随机对33例重型颅脑外伤后颅骨修补术病人围手术期多形式脑电图(EEG)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33例中术前28例EEG局灶性异常,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31例有痫样放电。29例癫痫灶全切除,2例因癫痫灶位于功能区仅行部分切除。术后31例无癫痫发作,2例仍有癫痫发作,但较术前减轻,近期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颅骨修补围手术期应常规作多形式EEG及术中ECoG监测,发现癫痫灶时尽可能切除,可望降低颅骨修补术后PT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以过度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药物难治性癫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药物难治性癫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以过度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根据症状特点、MRI、头皮视频脑电图及颅内脑电图监测,综合定位致灶,并行手术切除。结果切除额叶致灶23例,切除前颞叶致灶2例。神经病理学检查显示:皮质发育不良(FCD)Ⅰ型8例,FCDⅡ型12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皮质微发育不良1例,灰质异位1例,胶质瘢痕1例,海马硬化1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按Engel分级:Ⅰ级19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论以过度运动发作为特点的难治性癫病人,其致灶主要位于额叶,但也可位于额叶外的脑区,准确切除致灶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4.
顽固性癫痫病人术前综合评估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常规脑电图 (REEG)、视频脑电图 (VEEG)、MRI、SPECT检查对癫痫病的诊断及术前综合评估在致痫灶定位中的意义。方法 对 6 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行REEG、VEEG、MRI及SPECT检查 ,对 4 4例顽固性癫痫病人术中行皮层电极 (ECoG)和深部电极监测 ,同时对REEG、VEEG、MRI和SPECT用于癫痫病人的诊断和致痫灶的定位价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6 8例癫痫患者中REEG局灶棘波检出 30例 (4 1.1% ) ,VEEG局灶棘波检出 5 1例 (75 % ) ,经统计学分析局灶棘波检出率在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SPECT异常 32例(80 % ) ,MRI异常 4 7例 (6 9.1% )。在 4 4例行癫痫手术治疗的病人中 ,ECoG与VEEG定位一致 39例 (88.7% ) ,与MRI异常部位一致 33例 (75 % ) ,1例VEEG异常部位与MRI不一致的病例 ,经ECoG证实致痫灶为VEEG异常部位。结论 VEEG对于癫痫的诊断及致痫灶的定位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优于REEG和MRI。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功能性检查尤其是VEEG联合检查 ,对顽固性癫痫病人致痫灶的定位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的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对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阳性率和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于头皮脑电、CT、MRI难以确定致(痫)灶位置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10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方法植入深部电极2根6例、3根4例,长程记录发作3次以上,结合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深部电极脑电确定致(痫)灶,外科治疗后随访术后发作改善情况.结果:外科术前监测106例,实行手术33例,其中10例患者需要植入深部电极辅助定位.此10例中无植入电极并发症,均有发作间期局灶(痫)样放电和发作期局灶性起源位置,其中局灶性起源7例、区域性起源3例.参照深部电极脑电图结果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9~20个月,癫(痫)缓解4例,2例好转90%以上,4例好转5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位脑电图可对头皮脑电难以确定致(痫)灶的患者进行定位,为外科提供定位性诊断信息,提高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癫痫灶切除辅以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s,MST)对难治性癫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难治性癫痫,通过癫痫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48例,癫痫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和胼9氐体前1/3潜行切开4例。对术后早期和9~30个月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早期可见6例一过性肢体肌力减弱。11例一过性失语,均在5~10天内恢复,52例手术后随访9~30个月。完全无发作33例,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10例,发作减少50%以上6例,3例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与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癫痫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和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加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病人的致痫灶,采用CT MRI EEG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 皮层脑电脑(ECoG)联合检测定位。对检出的阳性病灶在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行致痫灶切除,切除后监测仍有癫痫波者加行MST;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单行MST。结果致痫灶阳性检出率86%。皮层电极检测显微镜下致痫灶切除加MST,术后91%的病人癫痫发作停止,半年后约15%的病人复发,但症状较术前减轻,持续时间较术前短。结论CT MRI EEG SPECT ECoG联合检测,对手术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术及MST创伤轻微、效果比较可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灶及致痫灶的不完全切除和形成皮层软化及疤痕,可能是导致癫痫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癎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癎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癎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 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 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癎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 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癎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