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u—Ce—O和Cu—RE—O体系的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测定了1440、1473和1513K及不同铈含量的Cu-Re-O熔体中氧活度,由非水甲醇低温电解法分离夹杂,ICP测定合金中溶解态稀土量,并用该数据完成了一系列热力学计算。  相似文献   

2.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于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_2O_3消失,生成新相MnAl_2O_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Ce-pd-O样品表面难于还原。实验结果还表明Mn-Ce-pd-O催化剂的三效性能远远优于Cu-Mn-Ce-O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Cu-ZSM-5分子筛中铜的精细结构和NO催化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XAFS技术研究了不同交换度的和还原、再氧化处理的Cu-ZSM-5分子筛中铜离子的精细结构.在ZSM-5分子筛中,存在两种铜可占据的位置:一种具有饱和的氧配位和较短的铜氧距离,另一种钢氧配位不饱和且铜氧距离较远.离子交换时,铜离子可能优先占据前者,其量低于30%.这两类铜的催化能力差别甚大,前者几乎无催化分解NO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TP-FT-IR技术研究了CO、NO、NO+CO在负载型Cu-Fe-Ce-O(Ⅰ)和Cu-Fe-O(Ⅱ)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NO具有比CO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与表面氧反应生成硝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物种.在NO+CO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NO)*表面络合物(2400—2430cm ̄(-1))和NCO*(异氰酸盐)表面物种,其关系为:CO*+NO*→(CO.NO)*+*→NCO*+O*.在(Ⅱ)中加入铈,能提高CO在表面的吸附强度,使NCO*的稳定性下降,同时对NO在表面的吸附产生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NO+CO在模型催化剂上的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1-苯基-3-对甲苯磺酰基硫脲(1)与亚磷酸三苯酯和取代苯甲醛在甲苯中进行的类Mannich反应合成1-对甲苯磺酰基-2-氧代-2-苯氧基-3-芳基-1,4,2-二氮磷杂环戊-5-硫酮(2).本文对合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副反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6.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细Fe-Al-P-O催化剂,并用DTA-TG,BET,TEM,XRD,TPR和IR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及其晶格氧活性,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考察了溶胶-凝胶的形成机理、凝胶干燥及焙烧条件对催化剂微观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e-Al-P-O催化剂呈非晶态,是具有均匀分布的超细粒子(10nm),其比表面积大(238m2/g),晶格氧活性高.FePO4和AlPO4间隔分布在催化剂表面,形成Lewis碱位(P=O,P-O-Fe)和Lewis酸位(Fe3+,Al3+).  相似文献   

7.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8.
乙烷部分氧化超细Fe-Mo-O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Mo-O催化剂,用XRD、TEM、BET、IR、TPR、TPD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晶体结构、表面构造、晶格氧活泼性、化学吸附和乙烷部分氧化反应性能。Fe-Mo-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是由超细微粒组成,微粒粒径约10 nm~20 nm,比表面积为48.1 m2/g。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Mo=O键的端氧和Fe-O-Mo键中的桥氧)及Lewis酸位构成。乙烷能以甲基中的H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Lewis碱位Mo=O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其部分氧化产物主要是C2H4和少量的CH3CHO。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新型N-异丙基-O-芳基O'-半乳吡喃糖基硫代磷酰胺酯的合成,并对有关反应进行了讨论.通过重结晶分离得到了化合物N-异丙基-O-(对-氯苯基)-O'-半乳吡喃糖基硫代磷酰胺酯的纯异构体,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此纯异构体分子中手性磷原子的构型为R。初步测定了这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及抗病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三乙胺为缚酸剂,用芳氧乙酸同ω-溴代-ω-(1H-1,2,4-三唑-1-基)频哪酮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三唑类新化合物,探讨了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过IR ̄1HNMR、MS分析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同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及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用硫氰酸钾与硫代磷酰氯制备了硫代磷酰异硫氰基酯和二异硫氰基酯,并以其与不同胺反应,合成了硫代磷酰取代硫脲和硫代磷酰-双-取代硫脲两系列20个新的有机磷化合物,经~1HNMR、I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只有O-异丙基,O-(4-甲基-2-硝基苯基)-N'-萘基硫代磷酰硫脲(PD-1)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3-乙氧甲酰基-4-羟基-2-氢(甲基)-2H-1,2-苯并噻嗪-1,1-二氧化物与取代嘧啶胺或均三嗪胺的胺解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部分化合物显示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抗炎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异丙基-4-氯苯酮肟-O-(3-苯氧基苄基)醚的改进法俞明兴(安徽大学化学系,合肥,230039)80年代以来,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类新型的拟除虫菊酯,即烷基芳基酮肟-氧苯醚类化合物 ̄[1-3]。这类化合物,虽然在结构上不属于一般拟除虫菊酯的母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含氟Y-Ba-Cu-O高温超导体稳定性与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aF2、CuF2和YF3分别部分代换BaO、CuO和Y2O3制得了一系列带有氟元素的Y-Ba-Cu-O高温超导体样品,其中BaF2代换BaO的摩尔量可达45%,样品的零电阻温度为82.5~93.5K。应用XRD、DTA、IR和化学方法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稳定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氟元素只有少量进入超导相,但含氟的Y-Ba-Cu-O超导体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稳定性则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Pd-Cu/γ-Al2O3催化还原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燕  陈英旭  刘宏远 《催化学报》2003,24(4):270-274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催化还原硝酸盐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脱除硝酸盐工艺.利用Pd-Cu/γ-Al2O3悬浮态催化剂和管状陶瓷催化膜,在间歇式完全混合反应器中对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硝酸盐初始浓度、H2流量对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d-Cu/γ-Al2O3可有效地脱除硝酸盐,总氮的脱除率可达81%;同时,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受到扩散限制和质量传输的影响.与悬浮态催化剂相比,管状陶瓷催化膜可提供固-液-气三相之间有效的接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对氮的选择性由73.4%提高到89.4%.这是一项有效、实用的催化还原技术,尤其适用于小型水厂以及没有统一供水系统而是自家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丙酮介质中合成了水合高氯酸铜与4’-硝基苯并-15-冠-5的新固体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摩尔电导测定等性质表征。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链长的二脂酰基α-D-半乳糖型甘油糖脂 。将半乳糖烯丙苷化,重结晶得到α-D-半乳糖烯丙苷。随后将糖环的羟基用苄 基保护,再利用OsO4/NMO(N-甲基-N-氧吗啉)的二羟基化条件将1-O烯丙基氧化 成为邻二羟基,得到3-O-(2′,3′,4′,6′-四-O-苄基-α-D-吡喃半 乳糖基)-sn-甘油。其与不同链长的脂酰氯进行脂酰化反应,然后氢解去掉苄基 得到五种二脂酰基α-D-半乳糖苷基甘油。利用^1H NMR,^13C NMR,2D NMR,IR和MS 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8.
 用化学吸附-IR,化学吸附-TPD和微反技术研究了超细Fe-Al-P-O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及对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乙烷能够以-CH3中的H原子吸附于催化剂表面P=O键的端氧上形成分子吸附态,并且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对乙烷的吸附强度逐渐增大;乙烯则主要是以C=C双键吸附在催化剂的Lewis酸位Fe3+上.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为乙烯和COx,但在反应物中引入氢的条件下,乙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性能大为改善,并可生成乙醇和乙醛等含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N-烷基5-甲酰胺基-1,2,4-氧杂二唑基-3-β-D-吡喃木糖用二乙胺基三氟化硫选择性氟化,得到相应的N-烷基-5-甲酰胺基-1,2,4-氧杂二唑基-3-(4'-脱氧-4'-氟-β-L-吡喃型阿拉伯糖);并用光谱分析确证了它们的构型及在溶液中的构象。  相似文献   

20.
用沉积银胶的银镜作活性载体,获得了中位-四-(4-N-乙氧羧甲基吡啶)卟啉络铜(Ⅱ)(Cu(Ⅱ)NEAE)、中位-四-(4-N-氰甲基吡啶)卟啉络酮(Ⅱ)(Cu(Ⅱ)NACN)的近红外富里叶变换-表面增强喇曼光谱(NIRFTSERS),对其谱峰位移作了归属,并与它们的可见激光表面增强共振喇曼光谱(SERRS)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