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腰椎峡部裂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方法与价值。方法:32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进行了双倾斜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结果: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腰椎峡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腰椎峡部裂的CT征象,其主要的影像表现有"环裂征"、"双关节征"、"多关节征"、椎管矢状径增大、局部骨质增生硬化、腰椎滑脱、椎间盘变性、椎小关节退变等。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对32例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93.8%,常规轴位的诊断准确率为68.8%,前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MSCT双倾斜重建技术能直观地显示峡部裂的影像特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后,行各种三维技术重建。结果轴位原始图像对骨赘、瘢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像显示清晰;矢状面、45°斜矢状面、反角度(平行于椎弓)平面所使用的任意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以沿椎弓画出的曲面图像对峡部裂的显示率均达到100%;表面重建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图像,但图像直观,且在显示骨赘和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MRI表现及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 5 3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的传统X线片、CT、MR扫描表现并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X线平片表现为腰椎滑脱、峡部裂、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CT表现为峡部裂、局部骨质增生硬化、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及矢状径增大 (双管征 )、椎间盘变形 ;MRI表现为峡部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呈T1、T2 低信号、韧带肥厚、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 (双叶征 )、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椎管扩张和狭窄。结论 :MR扫描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老年腰椎峡部裂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 X测量参数的差异,探索 L5峡部裂发生滑脱的预测因素,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中老年 L5峡部裂与滑脱患者影像资料各60例,选择近期无腰骶部疼痛等症状的中老年志愿者60例为对照。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 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滑脱组PI、PT、SS、LL显著大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 SVA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组PI、PT、SS、LL、LSA、SV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盆矢状面 X测量参数(PI、PT、SS、LL、LSA)可作为 L5峡部裂发生滑脱的预测因素,可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提高对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认识。方法 用Elscint 2 40 0CT机进行检查。对 3 2例峡部裂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为“环裂征”。 2 5例合并椎体滑脱患者CT的特征性表现为椎管矢状径增长、夹心征、椎管变形、椎间盘假性后脱。其它还有小关节不对称等。结论 “环裂征”是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 ,对于无椎体滑脱峡部裂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的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其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SCT扫描的4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容积数据,采用轴位薄层重建及平行于左/右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状位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轴位及其薄层重建像对峡部裂表现为特征性的"环裂征",同时能清晰显示裂隙和断端的情况及椎间盘病变.斜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小关节和椎弓的"猎狗征"图像及峡部断裂形成的"断颈征". 对于椎弓峡部裂及其状态的显示及峡部裂断端是否有错位、是否有碎骨片及假关节形成等方面效果更好.结论 MSCT的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其斜矢状位MPR能准确诊断峡部裂,清晰显示椎弓峡部的全貌和裂隙.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结果: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峡部裂显示良好,15例33处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仅显示6例9处峡部裂,但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和反角度(平行椎弓)轴位重建对15例33处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结论: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衣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42例行腰椎MSCT容积扫描并经后处理重组检出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MPR、VR成像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常规椎弓横轴面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MPR冠状面、经椎弓矢状面重组结合VR成像,能清晰显示42例84处峡部裂;常规椎弓CT横轴面图像仅检出28例58处峡部裂,漏诊14例,漏诊率33.3%(14/42)。与常规椎弓横轴面CT图像比较,MPR结合VR图像重组在显示峡部裂特征以及裂隙骨赘、椎间孔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后突等继发病变征象方面,二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容积扫描和MPR、VR重组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腰椎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后,行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层面重建(MPR)。结果轴位原始图像对骨、瘢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MPR对峡部裂的显示达100%;SSD重建技术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PR,但是图像直观,且在显示骨赘及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延长征与不典型椎弓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L4和L5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探讨该征象对峡部裂假性椎间盘膨出与真性椎间盘膨出的鉴别诊断价值;验证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8例椎管延长椎节做上下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测量,并与正常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椎管延长病例全部行反机架角扫描。结果对崩裂组和对照组L5进行P检验:男性:终板上缘为P1=0.21,终板下缘P2<0.01;女性:终板上缘P3<0.05,终板下缘P4<0.01。发现椎体下缘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增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反机架角扫描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结论当椎节无明显滑移时,腰椎峡部裂极易误诊或漏诊,椎间盘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是主要间接征象,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对峡部裂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层面重组,对腰椎椎弓崩解的检出率行容积扫描的必要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临床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的600例,对椎弓崩解在容积与普通轴位两种扫描模式中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容积扫描检出椎弓崩解30例;普通轴位扫描检出1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多方位重建椎弓崩解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轴位;对疑椎间盘病变患者,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行螺旋扫描,一并观察有无椎弓崩解、先天发育异常及小关节退变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内固定( MIPPSO)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组(28例)和传统组(27例),微创组采用MIPPSO法、传统组采用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治疗效果及随访观察结果的差异。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传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比较差异不显著,术后1年微创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 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体相对高度、术后椎体即刻恢复度、椎体高度丢失度、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差异均不显著( P>0.05)。结论 MIPPSO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较传统方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微,同时固定效果与传统手术方法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脊柱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脊柱多层螺旋CT(MSCT)与单层螺旋CT(SSCT)图像质量的差异 ,探讨MSCT在脊柱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择分别行MSCT和SSCT扫描的腰椎退行性病变者各 10例进行图像质量比较。应用LightSpeedQX/i型MSCT检查和诊断 3 1例脊椎病者。结果 在相同扫描条件下 ,腰椎MS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SSCT ,MSCT所需扫描时间明显短于SSCT(均为P <0 .0 5 )。MSCT可为 3 1例脊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结论 MSCT在脊柱病变检查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乐山市中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其中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8~63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伤15例。骨折部位L_(1~5)。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骨折部位L_(1~5)。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188.9±18.0)min,术后住院时间(12.1±1.6)d,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长[(160.1±20.1)min,(9.3±1.0)d],术中出血量(312.5±9.3)mL,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285.2±10.2)mL]多(P0.05);两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椎体前缘压缩度(45.1±5.9)%,后凸Cobb角(25.7±3.7)°,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1±6.2)%,(25.7±4.1)°]。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1、3、7d的磷酸肌酸激酶水平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生活质量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虽然手术时间长,但对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对椎旁骨骼肌损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0 kV 条件下碘克沙醇(270 mg I/mL)应用于 CT 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拟行 CTPA 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45例:应用270 mg I/mL 碘对比剂同时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管电压为80 kV,自动 mA;B 组45例:应用370 mg I/mL 碘对比剂同时使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管电压为120 kV,自动 mA。2组使用对比剂的总量均为40 mL。记录2组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 CT 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等,并对2组患者的阳性率以及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CTPA 共检查出肺动脉栓塞(PE)53例(A 组24例,B 组29例),A组显示 PE 的阳性率(53.33%)与 B 组(64.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可以显示4~6级肺动脉分支,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的肺动脉平均 CT 值和噪声分别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 组的 SNR 和 CNR 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80 kV 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行 CTPA 检查,获得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需求,降低了辐射剂量并减少了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10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且行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的患者,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AVF组和非AVF组,各53例。AVF组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7岁;非AVF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3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分数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以及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透率以及骨水泥体积分数[(4.52±0.21)mL、(15.96±2.14)%、(30.25±4.12)%]高于非AVF组[(3.12±0.31)mL、(12.78±3.02)%、(26.45±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前缘高度、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以及中央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所下降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确定骨水泥的用量,可显著改善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开头的效果,显著降低AVF和骨水泥渗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管电流联合 SAFIRE 重建的双能量 CT 扫描在颈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经病理证实的5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进行常规 CT 平扫及双能量动脉期扫描,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 和 Sn140 kV,管电流分别为117 mAs 和109 mAs,图像重建采用 SAFIRE 迭代重建技术,值选3;对照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 和 Sn140 kV,管电流分别为189 mAs 和165 mAs,1.0 cm,图像重建算法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其余参数均相同。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利用 Kappa 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2组患者平均 CT 值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组噪声及信噪比(SNR)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 分别为4.705、4.403,P 分别为0.0008、0.0007);2组对比噪声比(CNR)无统计学差异(P >0.05);2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20)且无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为(10.801±0.594)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270.317±5.439)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为(1.594±0.031)mSv,对照组 CTDIvol 为(18.870±0.356)mGy, DLP 为(464.560±1.577)mGy·cm,ED 为(2.741±0.009)mSv,实验组 ED 较对照组降低约41.8%,且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双能量扫描中,低管电流联合 SAFIRE 迭代重建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肺动脉低剂量、低对比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根据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射(FBP)、IMR技术重建图像(A、B组),对照组原始数据采用 FBP 重建(C 组)。采用5分制方法评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强化值(CT 值)、图像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 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 A组与 B组,B组与 C组肺动脉 CT值、图像噪声、SNR、CNR 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实验组CTDIvol、ED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肺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B组肺动脉CT值高于C组(P=0.005)。B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图像噪声高于C组(P<0.001)。B组 SNR、CNR高于 A组(P<0.001),B、C组 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P=0.958)。B组图像可诊断率、优良率高于 A组(P<0.001),B、C 2组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肺动脉“双低”成像扫描模式联合更优化的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腰椎假性滑脱的平片和CT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平片和CT对腰椎假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作者总结分析了我院1992-07~1996-10因腰腿痛进行X线检查的病例共5316例。并分为3组:A组、单纯平片检查3472例,B组、CT检查1782例,C组、平片加CT检查62例。结果:结果表明平片是诊断腰椎假性滑脱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结论:腰椎平片能直观的显示腰椎假性滑脱,尤其对假性滑脱发生的部位及形态类型的显示明显优于CT。而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