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96例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替米沙坦40mg/qd和瑞舒伐他汀10mg/qd,对照组仅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qd,疗程均为1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内脂素及颈动脉IM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降低血清内脂素、UAER及颈动脉IMT水平[(46.9±9.8对67.2±11.5)ng/mL,(59±29对88±36)μg/mL,(0.89±0.26对0.96±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瑞舒伐他汀单药治疗相比,替米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能降低血清内脂素水平,减少UAER,具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变化情况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方法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50例,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阿司匹林10m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随访12个月,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并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2~3月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治疗前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狭窄程度等改变情况。结果对照组150例复发率18.67%,治疗组复发率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软斑发生均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阿托伐他汀主要是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起到防止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IL-18、hs-CRP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和空军四五八医院治疗的87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对照组)4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观察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血脂、hs-CRP及IL-18的水平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的血脂、hs-CRP及IL-18值均低于对照组PCI术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再次住院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血脂、hs-CRP及IL-18的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CAS患者240例,按病情程度进行分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以治疗前后IMT、斑块类型、LDL-C、值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阿托伐他汀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分布影响。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IMT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轻度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者治疗后不稳定型斑块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LDL-C、CD8明显低于治疗前,而CD4、CD4/CD8比值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改善中、重度CAS患者LDL-C和CD4/CD8的分布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对重度CAS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8例,均于入院24 h内行急诊PCI术,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以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上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显著下降,观察组LVEF、BNP、MMP-9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上升,而后逐渐回落,观察组术后7 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 I)、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改善其心功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位置、积分等指标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以及部位,同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以及厚度,并计算出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carotid 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9%、36.54%,初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4.29%、1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36.54%、51.92%,初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17.14%、28.57%,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分叉部IMT分别为(1.11±0.25)mm、(0.89±0.23)mm、(1.24±0.27)mm,初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分叉部IMT分别为(0.95±0.17)mm、(0.75±0.15)mm、(0.90±0.14)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是导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预测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探讨两种疾病的诊治原则。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纳入毛支组,并选取同期1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与100名健康儿童,分别纳入哮喘组、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儿童细胞免疫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支气管哮喘激发试验结果。结果:毛支组Th1显著低于哮喘组和对照组,其Treg显著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哮喘组Th1、Treg显著低于对照组,其Th2、Th1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组、哮喘组IL-4、IL-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毛支组、哮喘组IL-10、TGF-β、IFN-γ/IL-4、IL-10/IL-17、TGF-β/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组、哮喘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患儿均存在细胞免疫、炎性因子失衡状态,并一致表现为Th1降低,可能是两种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通过诱导Th1分化、控制炎性反应有望降低毛细支气管炎转化为支气管哮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炎性因子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复发的关系,分析预防策略。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院就诊的92例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患者为观察组,按照其鼻息肉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并选取同期70例行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8、IL-13、IL-17及观察组患者鼻息肉、对照组患者鼻黏膜组织组织炎性因子水平,分析炎性因子与鼻息肉复发的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血清IL-4、IL-5、IL-13、IL-17水平均高于黏膜组织,观察组息肉组织IL-6、IL-8水平高于同组血清及对照组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2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2.83%。复发组息肉组织IL-6、IL-8水平高于未复发组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未复发组血清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组织内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鼻息肉复发具有密切关联,应注重局部炎性反应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方法 :笔者科室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110例ICM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洋地黄制剂强心、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显著降低、LVEF%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6 min步行距离(396.5±40.2)m显著高于对照组(325.3±41.7)m(P<0.05)。试验组治疗后有25例患者达到显效(4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例(2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更加显著的改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5年5月收治94例S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均实施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CVVH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炎性因子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清胆红素、肌酐、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尿素氮、白细胞计数、TNF-α、IL-6、体温、心率、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血清IL-1水平显著降低,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主要症状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95.7%,高于对照组8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VVH能够迅速、有效改善SAP患者肾脏功能,改善机体炎性状态,促进内环境稳态恢复,对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罗格列酮组和联合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20mg/次、罗格列酮4mg/次及辛伐他汀20mg+罗格列酮4mg/次,每日1次,疗程3个月。在基线水平和疗程结束时经颈动脉超声检测CIMT,同时检测患者脂肪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变化。结果各组用药治疗3月后血脂、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降低,CIMT厚度减低、斑块面积缩小,但斑块数量无减少,且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更显著。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类代谢、抑制大血管炎症反应、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抗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3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组,并按照其突出类型分为突起型组(n=116)、破裂型(n=185)及游离型组(n=94),同时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IL-1、IL-6水平差异,及其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游离型组突出指数显著高于破裂型组,破裂型组突出指数显著高于突起型组,三组患者突出指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前、手术后IL-6、IL-1α、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研究组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破裂型、突起型。手术前、手术后游离型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高于破裂型组,破裂型组显著高于突起型组,三组患者手术后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突出指数、细胞因子与疼痛情况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1、IL-6水平显著升高,游离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破裂型、突起型,按照其腰间盘突出分型使用镇痛消炎药抑制炎性反应治疗有望降低患者疼痛情况,改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局部注药辅助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观察组加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1例患者于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后2 d出现轻微咽干、微痛等不适感,于7 d后症状自行缓解,其余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IL-2均较治疗前升高,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治疗后14 d血清IL-2高于对照组,TNF-α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失访1例,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10.34%(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局部注药辅助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IL-32、IL-6等对乙型病毒肝炎的诊断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38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2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T细胞亚群比例、IL-32和IL-6水平的检测,并对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探究其相关性。结果 :乙肝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患者的IL-32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乙肝组患者与轻度、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组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BV DNA(+)组与HBV DNA(-)组在T细胞亚群比例和IL-32、IL-6水平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32和IL-6水平与ALT、TB均呈正相关,与Al B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CD4+/CD8+比值及细胞因子IL-32和IL-6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乙型肝炎的发病,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IL-32和IL-6水平与病毒复制无关,仅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且与肝脏功能指标呈现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了解MS发病机制。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37例MS患者按照症状分期分为急性发作组(n=22)及缓解期组(n=13);并选取同期3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入组次日及急性发作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与脑脊液中IL-23、IL-17、TNF-α水平变化,分析上述细胞因子在MS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结果:MS组血清与脑脊液中IL-23、IL-17、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血清与脑脊液中IL-23、IL-17、TNF-α均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治疗后血清与脑脊液中IL-23、IL-17、TNF-α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IL-23、IL-17、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上述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MS急性发作的发病过程,有望为MS病情评估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部位与血管内膜、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18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斑块和内膜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6组,比较分析各组之间血流指标变化。分别观察各组血流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以及PSV/EDV。结果斑块分布:双侧斑块存在率最高,左侧存在率高于右侧;IMT变厚时双侧受累率最高,且左侧受累率高于右侧。颈总动脉(CCA)有斑块患者的PSV和EDV低于无斑块患者;PI和RI高于无斑块患者,其中双侧斑块者与无斑块患者的血流指标差异最为明显。IMT(内-中膜厚度)增厚患者PSV和EDV低于IMT正常患者,PI和RI高于IMT正常患者。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IMT增厚都表现为双侧受累最多,左侧受累高于右侧,双侧受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按照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为A组(LDL-C≥4.16 mmol/L)、B组(3.64 mmol/L≤LDL-C<4.16 mmol/L)、C组(2.60 mmol/L≤LDL-C<3.64 mmol/L)及D组(LDL-C<2.60mmol/L),使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A、B、C三组患者TC、LDL-C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各组TG、HDL-C、血清NO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C三组患者TC、LDL-C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TC、LDL-C水平与D组患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肱动脉基础内经、NMD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A、B、C三组患者FMD均显著升高(P<0.05),D组患者FMD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清LDL-C水平选择合适剂量的辛伐他汀有助于提升其血清NO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和晚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胎儿生长受限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按照早发型FGR(28-31~(+6)周)和晚发型FGR(32-36~(+6)周)各选择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氨基酸、能量合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孕妇每周宫高增长情况及胎儿头围、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早发型FGR胎儿发育情况优于晚发型FGR(P<0.05);经治疗后两组胎儿脐血流指标S/D、RI、PI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较对照组大(P<0.05),且观察组早发型FGR接受治疗的胎儿脐血流指标改善情况优于晚发型FGR(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重于对照组,观察组围产期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胎盘血流量,有效促进胎儿生长,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安全有效,并且对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与不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玻璃体腔重复注药次数。记录1月、3月、6月及12月患者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治疗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3.8±1.8)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2±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内压没有显著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试验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视力恢复更显著,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0例超声资料,对其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部位、斑块回声、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17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163例,异常率为95.88%,检出斑块205处;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颈总分叉处,其次依次是颈总动脉、颈内起始处,最后是颈外动脉。205个斑块中颈动脉血管重度狭窄患者斑块发生率较中度和轻度血管狭窄组斑块发生率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中以软斑、溃疡斑为多见。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发生与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