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相结合,对63例女性生殖道疣样病损活检标本进行综合研究。PCR检测结果:在26例新鲜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11b型阳性者21例(80.8%);在12例石蜡包埋组织中,HPV6/11b阳性者7例(58.3%),总阳性率为73.7%。光镜观察,21例HPV阳性病例中,19例显示典型的尖锐湿疣病变,另2例未发现典型的控空细胞,基底细胞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6、13/11型)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很难与假性湿疣及慢性皮肤营养不良性疾病区别,在普通光镜下难以确诊或易造成误诊,本文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尖锐湿疣中HPV病毒,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韦华生  肖胜军 《华夏医学》2006,19(3):417-418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37例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地高辛标记HPV 6/11型探针对其进行检测,发现HPV 6/11( )即确诊为尖锐湿疣。结果:其中免疫组化检测HPV-CA g( )18例,HPV-CA g(-)19例。两种方法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结论:HPV DNA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典型的尖锐湿疣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尖锐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免疫组化染色34例(61.8%)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原位杂交46例(83.6%)表达HPV DNA阳性;其中18例(32.7%)在免疫组化染色中不表达或可疑表达而在原位杂交中表达阳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52例(94.1%)呈阳性反应。结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优于免疫组化法(P<0.05),二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方法:将105例女阴尖锐湿疣及湿疣样病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V抗原。结果:79例HPV阳性,阳性率为75.2%,其中临床确诊尖锐湿疣51例,HPV阳性39例,阳性率为76.5%,临床疑诊尖锐湿疣54例,HPV阳性40例,阳性率为74.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组织学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尖锐湿疣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137例病理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疑似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的材料作地高辛村记的HPV6B/11D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HPV搞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尖锐湿疣中HPV6B/11DNA阳性率为9908%(108/109),疑似尖锐湿疣中HPV6B/11DNA阳性率为1176%(2/17),11例女阴假性湿疣HPV6B/11DNA均增阴性。提出特征性的挖空细胞是病理学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依据,而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为病变的确诊提供一简便,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对153例病理学诊断为女阴尖锐湿疣,湿疣样病变及假性湿疣的材料进行地高辛标记的HPV6B/11D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HPV抗原检测。结果显示:115例尖锐湿疣中113例(98.26%)HPVDNA阳性,18例湿疣样病变4例(22.22%)HPVDNA阳性,20例假性湿疣原位杂交均为阴性。提出特征性的挖空细胞是组织学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地高辛标记的HPVDNA原位杂交检测有助于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诊  相似文献   

8.
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张磊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3):444-446,476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验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尖锐湿疣(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44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和HPV-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分别针对HPV6和HPV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 ①免疫组化染色:37/44例(84.1%)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6/44型(13.7%)HPV-1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②原位杂交:有38/44例(86.4%)表达HPV-DNA,其中既表达HPV6-DNA又表达HPV11-DNA者26例(59.1%) ;③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43/44例(97.7%)呈阳性反应。结论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二者的联合使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形态学改变,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83例外阴疣状赘生物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6B/11型探针(HPV-DNA6B/11)原位杂交的研究,同时作H.E染色,结果显示尖锐湿疣43例中38例阳性,阳性率88.4%;湿疣样病变141例中6例阳件,阳性率6.4%;乳头状瘤11例及非特异性炎症88例均为阴性。表明HPV-DNA6B/11株针原位杂交是一种敏感性和准确性都很高的检测HPV的方法,对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湿疣样病变的鉴别侈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同时对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PCR用于尖锐湿疣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L1区通用引物(MY11/MY0g)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0例尖锐湿疣新鲜组织。其中含3例病变不典型病理活组织检查不能确诊者。HPV,DNA阳性率100%HPV-6.11,16,18型分别为36%,70%,14%.8%。结果显示:(1)PCR检测HPV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等优点,可有助于不典型尖锐湿疣患考的诊断,(2)MY11/MY09在筛选HPV感染时是较理想的引物,(3)尖锐湿疣组织中以HPV6、11为最常见型别。  相似文献   

11.
报告9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治愈8例,死亡1例,占11.1%。笔者认为提高医生的重视程度,严密的动态观察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详尽的探查是防止漏诊和争取早期处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强调简单合理的手术方式和良好的减压引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将30%辣根过氧化酶(HRP)溶液注入大鼠食管腹段近贲门处外膜下,切片用四甲基联苯胺(TMB)法成色,结果如下: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双侧结状神经节,双侧的脊神经节(主要在T9~L3)、双侧的胸交感节(T9~L1)和腹腔节,在延髓的标记细胞见于疑核全长内,主要分布于疑核咀侧端。在闩平面以下的迷走神经背核内也见有少数梭形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临床表现及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的7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病变远肢端静脉滴注蝮蛇抗酶行五接溶栓治疗,蝮蛇抗栓酶剂量为0.025IU/kg体重,每天1次,2周为1疗程,22例治疗后经造影复查。该法安全、方便且有赦,无明显利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四脑室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10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 DWI。结果:42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 胞瘤(I级)5例,星形细胞瘤(II级)9例,室管膜瘤12例(I级2例,II级6例,II级4例),髓母细胞瘤16例。在DWI合成图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呈等或低信号,星形细胞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室管膜瘤呈稍高或明显高信号,髓母细胞瘤呈明显高信 号。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分别为(1.48±0. 16) ×10^-3 mm2/s、(l. 11±0. 12)×10^-3 mm2/s 和(0. 73 ± 0. 09 ) ×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 ADC值0. 82×10^-3 mmVs和1.32×10^-3 mm2/s作为阈值的诊断正确率为95. 2 % (40/42)。结论:DWI在低级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济南市8~12岁学龄儿童233人发锌含量,经Apple-Ⅱ型微电子计算机对测定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男女发锌含量无显著差异(U=1.819,P>0.05),其95%的正常值分布范围为110.79~286.61μg/g,均值为178.20μg/g。  相似文献   

16.
17.
肝细胞癌病人门静脉主干癌栓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80 例由肝细胞癌引起的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病例提出主干癌栓的病例均有门静脉左支和或右支癌栓存在。其主要CT表现除门静脉主干及要支内为无增强的低密度外,还见主干旁和肝门区侧支血管形成,部分出现管壁环状增强和主干内新月状增强影。  相似文献   

18.
19.
20.
1986~1988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小静脉活检工作,获取发热期患者小静脉标本8份、休克期患者标本20份(其中14份重度休克)、对照组小静脉标本8份。测定了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能力及其6-酮-前列腺索F_(1α)(6-k-PGF_(1α))含量。结果表明,重度休克患者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抑制作用,而其他各组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测定各组浸液中6-k-PGF_(1α)含量,发现浸液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能力与其6-k-PGF_(1α)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