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635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促进其树立职业防护观念,采取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保护健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某医院635名临床护理人员有关针刺伤的防护意识。结果:92.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88.0%的护理人员做注射操作末戴手套;对做注射操作要戴手套吗等防护知识和发生针刺伤后应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措施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要戴手套吗、为什么要戴和不能回套针帽的认识均分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人员应深刻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及树立职业防护观念,医院管理者应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力度实现安全注射。  相似文献   

2.
张茹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209-209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原因、发生率,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0名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结果:被调查的30名护士均有不同频次针刺伤的发生,发生率为81.9%。t结论:制定规范的操作防护流程,强化培训。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和尽快采用防刺性护理用具,以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48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6人(64.9%)发生过针刺伤,累计372例次,平均每人针刺伤3.88次;护士、护师针刺伤发生率高于主管护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22.354);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加药过程中、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注射或抽血前后。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自我防护意识需加强,应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损伤状况及防护的相关策略。方法:选取本院300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职业防护的认知水平、职业损伤的发生率、各种职业危害对健康的影响。结果:在职业防护认知水平方面,79.3%在接触体液时能积极采取医疗防护,79.6%在职业损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88.4%认为职业防护培训很重要;在职业危害方面,护士锐器伤比例最高,为53.4%。结论:预防护士职业损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相关调查表对全市37所不同级别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暴露途径以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为主,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抽血戴手套为27.33%,输液戴手套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为38.40%,有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为3.64%。不使用防护用品的主要原因:工作太忙、觉得太麻烦、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发生率分别为76.58%、46.79%、33.48%、14.81%。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0.05)。结论通过行政干预,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述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现状与危害、引起针刺伤职业暴露的不良行为、针刺伤防护教育及管理现状,提出建议与展望.方法 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国内外关于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与防护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检索到文献102篇,纳入46篇.研究显示,发达国家通过规范开展预防锐器伤相关培训,使用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得出结论: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对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感染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各种因素,提出各项有效预防措施,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规范化职业危害培训及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讲座,调查在过去工作中有过职业损伤的人员及因素。结果: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的共16人(76.2%)。结论: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应从预防入手.针对损伤因素采取相对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情况。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480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25名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54%。其中76.00%的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过;低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门急诊、外科、手术室针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钟刺伤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器毁形、拔针、处理用物、回套针帽等;护士在操作时经常戴手套者仅占10.21%,钟刺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者占53.18%。自觉执行上报制度者占13.18%。产生心理障碍者占90.82%。结论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差,操作不规范,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管理,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的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所医院218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状况及相关因素等67项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所得资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损伤发生率达73.4%,机械性损伤占首位,其中针刺伤是最易发生的职业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性格特征、医院重视程度、防护措施等6项变量影响职业损伤的发生.结论 加强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增强防护意识,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保险制度,给予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大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职业损伤是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目前,国内的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损伤包括:针刺伤、锐器伤、破损玻璃器械、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造成的生物性损伤:化学消毒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化学损伤。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遇到的一种职业损伤,护理人员是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的高危人群。因此,熟练掌握防护措施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整体情况,以强化职业防护的意识,改进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方法:根据江西省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表的要求,随机对基层医院12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锐器损伤次数为2.53次/人/年,医生为0.86次/人/年,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次数平均为1.96次/人/年。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医护人员身体部位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鼻口为38.2%,接触眼为31.7%,接触手及躯干为30.1%,而不同部位所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口鼻戴口罩的为39.1%。接触眼而戴眼罩的为1.1%,接触手及躯干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为33.6%,总的防护率仅为18.5%。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3.6%,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3.2%。结论:强化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提供防护设施及物品,推行标准的防护管理是提升医护人员防护能力,降低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医院产科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产科护士职业损伤与防护的状况,以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改进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水平。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随机对市区从事产科工作的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最突出的因素是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分泌物,比牟达100%。其次是针刺伤,平均每年每人损伤2—3次。再次是接触化学消毒液,有53.1%的护士出现过局部皮肤反应。最后是运动性损害和言语伤害。在职业防护中,由于大多数护士未高度重视,防护设施不到住,导致防护水平较低。结论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以提高护士防护水平,是确保基层医院产科护士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敏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912-1913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在各级医院职业损伤调查中,医、护、技的职业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37.98%。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增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健康损害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在各级医院职业损伤调查中,医、护、技的职业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37.98%。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增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健康损害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窦小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53-754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已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损伤形势,本文通过对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原因、部位及损伤后处理情况的探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加强标准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实习护生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处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实习医院的665名护理专业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情况、伤口处理、后续处理、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的看法及调查对象所在医院针刺伤管理现状。结果 被调查的665名实习护生中有90.9%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有14.2%的实习护生未经任何处理,76.6%的实习护生未做后续处理,仅1.4%的实习护生进行血液检查;实习护生对针刺伤全面防护基本知识掌握较差;部分被调查学生所在实习医院没有针刺伤登记及上报制度。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针刺后处理不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实习前要强化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实习医院应建立、完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以减少针刺伤危害。  相似文献   

20.
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本专业的工作态度,探讨相关因素,便于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方法以自制问卷对云南省十二个地州、十三家医院从事精神科护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2.7%的护理人员继续选择做精神科护士;职业评价居前的项目为:不被重视(62.3%)、受人歧视的职业(37.1%);职业顾虑居前的项甘为:病人出现意外(88.5%);专业知识的需求依次为: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科研论文、内外科知识。结论大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但对职业评价不高,工作中最大的顾虑是怕病人出现意外,对现有收入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