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志致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鸿 《山西中医》2010,26(2):1-2
情志因素导致机体发病,主要是通过破坏阴阳平衡,扰乱脏腑气机,损伤脏腑精气而致病。临床防治情志病症,应注重调整阴阳、调理气机和补养脏腑精气。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对于防治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浅论中医情志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的产生依赖于脏腑精气,外界刺激和个体体质的差异是影响情志发病的两个重要方面。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是情志致病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情志致病论     
情志致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等7种情志变化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很长时间,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它是中医病因学中内伤致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悸"与七情所伤有关,七情分属五脏系统,过度变化,直接作用于与之相对应脏腑,气血阴阳紊乱和功能失调,引起心律失常-心悸。"情志之所舍,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见其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促使气滞、血瘀、痰饮形成,进一步影响各脏腑。导致心悸无非气血阴阳失常,痰饮湿瘀等,以气机逆乱为最主要因素。肝主疏泄,暴怒伤肝,最易导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扰伤心脏,灼伤心血,致心主气血功能紊乱;思伤脾,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凝津为痰湿水饮,阻遏气机,上泛蒙蔽心神;肝主疏泄,气机不利,血行推动失常,形成瘀血,同时瘀血又会扰乱气机运行,如此反复,使病情虚实错杂,迁延不愈。心悸还与个人体质、年龄、性格、脏腑精气血阴阳的盛衰息息相关。情志致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异常心理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激素代谢、神经递质代谢失常,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心悸病位在心,不外虚实两类,虚则气血阴阳亏虚,实则瘀血痰浊水饮,分为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痰浊瘀阻、水饮凌心等证型。西医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介入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外科手术等)发展迅速,患者尚未完全认可和接受。中药复方补血补气和活血化瘀药的用药味数、次数和使用频率最高,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6.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及情志致病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求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的病因以及情志致病的方式。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法,以青岛、济南及庆云县三地1026例工人、干部、教师和农民为调查对象。结果情志内伤所致病例占两证总人数的55.4%,忿怒悔恨、郁怒怨屈是情志内伤的主要种类,其次为心愿不合、忧思悲伤。结论情志内伤是两证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直接伤肝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情志致病     
心理因素(情志因素)已经成为许多疾病主要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人体调节范围,就会引起气机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情志变化可导致病情转归"向愈"或恶化,即"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治疗有重镇安神、养心安神、祛痰、祛瘀、清热泻火、补益、心理疗法、针灸及气功及多种方法联合。情志致病的研究对临床诊治有极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晓锦  马月香 《天津中医药》2018,35(11):836-838
文章从"纠结"词义沿革出发,探讨当下人们"纠结"心理状态是"思、忧、恐"多情交织于心,情志不舒的表现;分析其成因有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多选择的困惑、个体体质差异以及脏腑机能的失调等;阐释其对机体能够产生扰乱气机、伤及脏腑、影响病情等不良影响;提示人们培养达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听合适的音乐等可以防治"纠结"致病。  相似文献   

11.
情志因素对哮喘的发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致病机制为:情志异常导致肝肺的气机不能调畅,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肝肺的功能异常又导致痰浊内生。对情志性因素导致哮喘的施护对策主要采用调肝理肺法和积极的情志调护。  相似文献   

12.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扰乱神明,闭塞清窍,化火生风;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才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情志致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 《中医研究》2008,21(3):3-5
从中医情志及情志致病的基本内涵入手,初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人体情志活动的过强或不及,引起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分属五脏",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情志致病,首伤于心,影响脏腑气血功能;五脏相互关联的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因此,情志致病机制之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论郁邪致病     
认为郁是由情志,即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导致的一种无形病理产物,它又是一种独立的致病因素,因此又可称为郁邪。郁又可因为合并其他病邪而具有不同特点,分为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及食郁,其中气郁是最根本的。郁邪的产生与肝密切相关,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肝、气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其他病理变化而实现,郁能引起各种病变,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郁邪甚至成为一种时邪。“木郁达之”是郁邪所致疾病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陈建伟 《国医论坛》2011,26(5):34-35
《黄帝内经》中“思”作为一种情志表现,与其他情志喜、怒、忧、悲、恐、惊一样,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随时都可发生,它是在人体接受客观事物刺激之后,心神及其五脏经过复杂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思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地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激增,其病情极易反复,甚至导致癌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病与情志因素有重要关联,从病机本质着手,通过调畅情志可协调整体阴阳,起到治疗作用。最新研究显示情志致病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提示中医从情志致病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从平衡肠道菌群方面做探讨。文章以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实验研究等方面为出发点,探讨其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扩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172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情志失调导致消渴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方法:基于“情志致病”理论,参阅古籍及临床研究,详细论述情志失调通过影响气机、气血运行,首及于肝,进而影响五脏,导致五脏同病、阴阳失衡,郁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日久化热,灼伤阴津,形成消渴病阴虚燥热病理基础的过程。结论:情志失调导致消渴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包括气机郁滞、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四个方面,调畅情志以达到形神并调,对临床消渴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