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序化撤机策略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进行非程序化组(回顾组)与程序化组(前瞻组)对照研究:程序化组采用程序化撤机的策略,患者先接受筛选,随即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直接断开呼吸机,仅给予吸氧,SBT为30~120min;通过SBT患者即可拔除气管插管.结果 程序化组与非程序化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20±12天和38±35天(P=0.10).两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20±11天与44±33天,程序化组明显低于非程序化组(P=0.02).程序化组撤机成功率为86%(12/14),高于非程序化组36%(5/14)的撤机成功率(P=0.02).程序化组死亡率为14%(2/14),远低于非程序化组64%(9/14)的死亡率(P=0.02).结论 应用程序化撤机策略及SBT方法可以减少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减低COPD患者的死亡率.程序化撤机策略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需要在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于2008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观察撤机结果,对两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撤机成功84例(65.6%),撤机失败44例(34.4%)。与撤机成功组相比,撤机失败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明显增加(P〈0.05),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撤机失败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明显长于撤机成功组(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较高的撤机失败率,应努力寻找撤机失败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肺康复在高原地区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急诊ICU收治的75例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其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37例,观察组为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早期肺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活动水平ICU活动量表(IMS)评分、氧合指数、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I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高原地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肺康复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运动水平,缩短机械通气和入住ICU时间等。  相似文献   

4.
毛宇红 《西南军医》2014,(5):535-536
目的: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住院行机械通气治疗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发生撤机困难患者25例和未发生撤机困难患者95例。在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心理因素和机械通气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性,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例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共出现25例撤机困难,发生率为(20.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30.0g/L,发生VAP,存在不良心理及机械通气时间≥7d均为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VAP、不良心理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为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撤机困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4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例):采用呼吸机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n=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呼吸机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d病死率和ICU住院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d病死率和ICU住院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节省ICU住院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21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机治疗,根据机械通气模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60)和B组(适应性支持通气,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呼吸频率、吸气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第0.1秒气道闭合压、静态肺顺应性),呼吸机撤机时间和撤机成功率,不同时间点(通气前、通气2 h、拔管前)血气分析值(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B组患者呼吸频率、吸气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均低于A组,第0.1秒气道闭合压、静态肺顺应性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呼吸机撤机时间短于A组,撤机成功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2 h、拔管前的pH值、氧分压呈逐渐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呈逐渐下降趋势;本组3个时间点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应用中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减少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慢阻肺急性加重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30例慢性慢阻肺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的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经过t检验进行分析患者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16例患者机械通气48 h内成功拔出气管插管及呼吸机有效撤离;7例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失败,其中4例为反复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成功拔出及撤离呼吸机,3例患者气管切开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经过机械通气的治疗后2 h,30例患者结果显示:血气分析指标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均有所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对慢阻肺急性加重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是抢救、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患者疾病治疗为有效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机及维持了患者病情,延长了生存期,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并(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RICU住院使用机械通气并符合常规临床撤机标准[1]的35例COPD患者,监测患者RSBI值,然后进行撤机试验,观察RSBI值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37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28例(75.68%),撤机失败9例(24.32%),撤机成功组RSBI值(79.26±13.75)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106.27±15.91)(P<0.05),RSBI预测脱机成功的灵敏度为73.0%,特异度55.6%.结论:RSBI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性、无需患者主动配合,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并非敏感指标,结合临床其他指标可能更可靠.  相似文献   

9.
范蓉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379-1381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作用。方法:2010-02~2011-05本院ICU共收治需机械通气(MV)的患者50例,其中33例行气管插管,17例经气管切开,对其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VAP的发生情况,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指导临床ICU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治疗。结果:5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8例,发生率16.0%;其中有4例死于该病,死亡率8.0%。结论:加强ICU和人员的管理、严格的隔离制度、加强胃肠营养及管理、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以及增加患者机体防御功能等是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导致困难撤机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26例困难撤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困难撤机的患者共发生撤机困难45例次;撤机困难的原因:原发病恶化25例次(55.6%),生理学及代谢指标异常16例次(35.6%),撤机策略原因4例次(8.8%)。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呼吸机治疗短期内(〈7d)撤机困难患者多数因原发性疾病恶化引起,1w以上撤机困难者多为生理学及代谢指标异常所致。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肺部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及呼吸肌锻炼,合理的保护性机械通气,可提高患者主观的撤机信心,从而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困难撤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有创无创无隙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撤机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6例进行有创无创无隙通气治疗,患者经有创通气过渡至无创通气之后进行撤机拔管,对照组26例患者进行常规有创通气治疗,患者经有创通气至撤机拔管,对两组患者撤机情况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插管与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通气后120 min的HR、p H及Pa CO2等指标与拔管之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拔管之后立即进行有创无创无隙通气治疗可明显减少VAP发生率,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ICU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资料,主要指标是呼吸机治疗模式、病人的潮气量、能反应呼吸功能的血气分析、血常规和胸片,次要指标是呼吸功能的发展,如急性肺损伤程度、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是否死亡等.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入ICU第1个24小时均进行容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65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33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8例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15例,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1周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营养费用及机械通气(MV)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2周治疗后E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氮平衡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P〈0.05),且均高于TPN组治疗后水平(分别P〈0.05)。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E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T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则明显低于TPN组(分别P〈0.05)。两组1周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只要胃肠道功能正常,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ICU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使用异丙酚的镇静效果.方法 在ICU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中随机选取42例,机械通气期间使用异丙酚镇静,观察用药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呼吸、气道压力、氧合指数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时,使用异丙酚镇静能快速镇静,患者心率、血压、氧合指数、呼吸次数在用药后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异丙酚是ICU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较为理想的镇静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无创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有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时间点的PaO2、PaCO2、SaO2、pH、RR、HR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有创组相比,无创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1),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1),撤机失败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减少(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后序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了撤机失败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t通过探讨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中的作用,明确了该护理策略是预防VAP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急诊ICU室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的机械通气患者356例为观察组;未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的机械通气患者372例为对照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vAP感染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观察组以慢性阻塞性肺病诱发VAP的比率较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VAP感染率经口插管较气管切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减少其死亡率,并缩短机械通气患者入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伴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连枷胸伴呼吸衰竭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手术组),23例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气管切开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镇痛剂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镇痛剂使用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伴呼吸衰竭的方法,通过可靠的内固定迅速稳定胸壁,消除反常呼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疗效优于单纯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仲健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13-1713
通过测评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中患者的舒适度,了解影响其舒适度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影响无创呼吸机使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有漏气致憋闷、吸痰、呼吸机不合拍、沟通障碍、面罩压鼻、口干、口渴、活动受限、害怕、焦虑、缺乏医务人员支持、周围环境差等。通过对95例患者在呼吸机使用过程进行临床观察,对病人出现的不适,及时实施舒适护理措施,保证通气治疗过程顺利,缩短了病人撤机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被广泛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的关键。然而吸痰所引起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近年来,我院ICU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提高了吸痰效果,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MV)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 72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机械通气5 d内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