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帮 《物探装备》2011,21(3):161-164
可控震源施工中使用交替扫描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从设备的硬件连接、系统联机和具体的参数设置着手,详尽地介绍了428XL仪器配合先进Ⅲ电控箱体在施工中如何做到不用仿真VE432实现交替扫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磊  李少军  高宇 《物探装备》2010,20(2):96-98
随着可控震源电控箱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技术已经逐渐在国内、外石油勘探项目中推广应用。应用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技术,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通过参数设置,将Ad-vanceⅢ箱体模拟成VE432箱体,实现了AdvanceⅢVib Pro电控箱体与408XL仪器配套使用进行震源交替扫描。  相似文献   

3.
李现庆  胡其兵  孟钊龙 《物探装备》2003,13(1):36-40,42
可控震源的激发效果,直接关系到可控震源施工采集资料的质量。文中就对VE432可控震源的三种状态报告对质量控制和震源维护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VE432系统与电台中继站配套施工可以弥补电台通讯遇到盲区没有信号的不足.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几项试验和测试,证实可控震源VE432控制系统与电台中继站配套放炮的可行性,以及VE432控制系统在使用中继站后带来的风险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VE432控制系统与可控震源培训手册(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编写目的 编写VE432培训手册的目的是使用户对Sercel公司设计、生产的可控震源VE32数字控制系统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市场对可控震源更高技术性能指标的不断追求和扩展可控震源先进技术的应用范围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VE432可控震源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现庆 《物探装备》2006,16(Z1):58-60
VE432系统为新一代可控震源控制系统,文中简要地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根据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VE464可控震源控制系统的功能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E464可控震源控制系统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施工瓶颈,提高了可控震源的施工效率和地震资料的品质。本文分析了VE464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VE464可控震源控制系统支持超大组滑动扫描和高效震源采集、高保真可控震源采集、单台震源独立扫描以及同步采集的功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可控震源系统的同步精度直接关系到采集资料的品质。本文通过分析VE432可控震源系统的系统同步,提出了解决系统同步错的方法以及测试可控震源控制系统的同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VE432系统是采用全数字自适应伺服控制理论设计的可控震源控制系统,目前在国内石油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VE432系统主、从同步的工作原理,介绍了VE432系统与428XL地震仪器的连接方案。通过两套428XL地震仪器进行数据同步采集的应用实例,论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吴宗珂 《物探装备》2012,22(1):41-44
为了实现VE432震源电控箱体与Scorpion地震勘探仪器的配套应用,本文对VE432Standalone软件的安装,补丁的装载、设置及其与Scorpion仪器的联机、设置,都详细进行了说明,并对震源激发和数据采集的同步验证进行了理论分析,实现了Scorpion系统控制装有VE432箱体的震源进行野外施工的采集作业。  相似文献   

11.
交替扫描、滑动扫描和距离分离同步扫描是现今最常用三种可控震源高效扫描技术,且各有其优势和适用条件。由于三种扫描方式的技术特点、施工组织方式和资源需求量差别较大,以往采集施工时只能单独选用其中一种方式,制约了优势技术应用范围和施工效率的提高。为此,研发了可控震源动态扫描技术,它突破了以往可控震源激发仅考虑时间域变化的局限,首次引入空间域理念,通过建立时空关系联合时间域与空间域,从而将交替扫描、滑动扫描及距离分离同步扫描等方式综合考虑并运用,即可根据预设时空关系自由编组并切换扫描方式,使采集作业方式更灵活,施工效率显著提高,且进一步拓展了可控震源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可控震源高效交替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可控震源电控箱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技术在西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国内该项技术应用较少。在常规交替扫描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可控震源高效交替扫描(交替扫描)技术,该技术与常规交替扫描作业方式相比可提高效率30%,与单套震源施工方法相比可提高效率67%,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可分为常规采集、高效采集及高保真采集三大类。常规采集方法通常是指只采用一组可控震源作业,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效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两组或多组可控震源间隔一定时间或同时施工,同样,通过互相关处理获得共炮点道集;高保真采集方法是指采用一台或多台可控震源在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不同炮点同时振动,采用地面力信号反褶积获得共炮点道集。结合实例分析,对比三类方法特点,可得到两点结论:①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法使数据采集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施工周期明显缩短,进而降低了勘探成本;②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效采集与高保真采集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低成本、高精度及高保真度地震勘探作业。  相似文献   

14.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合作项目是中石油最大规模的海外天然气开发项目,2009年12月14日投产至今累计向国内输送73×108 m3优质天然气。西南油气田公司按生产运行总承包合同方式提供对口支撑,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运行管理、抢维修、生产物资保障等服务。面临资源国保障不足、物质资源匮乏、签证形势多变、气候环境恶劣等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①提前介入,发挥技术对口支撑作用,及时优化设计、会商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②精心准备、平稳高效,实现31口井、4列天然气净化装置、3座集输场站、2台大功率压缩机组投产成功,确保四国元首庆典和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③优化运行、快速处置、跟踪管理,确保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700天;④发挥西南油气田公司国内技术支持、物资供应保障,生产运行完整性管理,酸性气田开发安全环保基础性工作、团队执行力等各方面的优势,创造了一流的管理业绩;⑤搭建中土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创建中土融合式管理模式,推进项目运行本土化战略,不断提高融合式团队管理水平。率先探索建设海外管理示范区的经验,用高效、平稳、安全的管理业绩彰显中国石油高含硫天然气开发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创造性探索适应资源国监管的海外天然气生产运行总承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曙一区超稠油开采特征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曙一区超稠油在油层条件下呈“固”态,常规试油不出。经过多项开发试验,确定以蒸汽吞吐伴以井筒越泵电加热和地面保温伴热为基本开发方式。本文研究了超稠油生产过程中产油量低、操作成本高等各种开发矛盾特征及对策,同时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方式研究方向。结果认为:采取低成本开采的油藏管理与配套技术,可大幅度改善开发效果,实现稳定、经济、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目前已转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在考虑同等工程技术因素的前提下,寻找影响该区页岩气水平井高产的主控地质因素便成了研究的重点。为此,从分析该示范区目的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沉积背景入手,结合区内三维地震资料、取心井地质及测井资料,开展水平井小层划分与对比,筛选影响页岩气井产能的储层关键参数,进行储层分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Ⅰ类储层钻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气井高产与否,具体到长宁—威远示范区的海相页岩气藏而言,靶体位置及龙一_1~1小层钻遇长度是决定气井是否高产的主控地质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该区页岩气高产水平井的地质模式,有效地指导了钻井作业,提高了页岩气水平井的产量,推动了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在杜84断块超稠油开发中的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成 《特种油气藏》2002,9(6):45-47
运用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手段。结合矿场试验,并与直井在完全投资,操作成本,完井方式,生产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表明,水平井在杜84块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应用水平井蒸汽吞吐开采技术,可以优选超稠油的开发方式,为超稠油开发方式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在条件具备的区域选用该项技术,对提高超稠油储量动用程度,提高最终采收率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青海油田计划使用双分支水平井来开采东坪地区的基岩气藏,针对该地区基岩钻进过程中漏失较严重,开窗位置泥岩坚硬以及甲方提出的分采要求等技术难题,通过优化井身结构、优选分支井钻完井方案以及定位、开窗、斜向器回收、重入和分采配套工具优化研究,形成了适合基岩油气藏开发的三开井身结构,具有抗拉、抗扭和耐压能力的定位工具,并配套斜向器的合理使用,顺利地完成了该井的完井施工,投产后日产气最高达76×104 m3,成为青海油田60年来单井产量最高的井,为基岩气田经济高效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能源用地政策的改革和新"两法"的颁布实施,油田逐步开始采用丛式井平台开发模式。吉7井区新建大平台采用"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电潜螺杆泵"无杆泵采油模式,地面建设采用"井站一体化采油平台",将集输工艺、注水工艺、供配电、仪表自动化和道路等多项技术进行配套改进,同时采取设备集成、无人值守、远程监控、事故巡井等措施。井站一体化采油平台的建设可大大减少油田建设征地面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地面建设工程量,缩短建设周期,实现油田快速建产、智能管理、高效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油田丛式井平台地面工程建设的样本和典范。  相似文献   

20.
油气录井“片区化一级管理”模式,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赴哈萨克斯坦录井项目组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研究而创立的,具有管理层次“扁平化”、技术指导“辐射化”、录井作业“交叉化”因而用人少、队伍精、效率高、效益好的特点。2004年9月川局录井专业化重组后,该院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川渝油气录井队伍管理中,撤消了原五大矿区录井公司“多级、多层、多片”旧的管理体制,使川局录井生产运行达到了快捷、优化的管理效果,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在系统介绍该模式的构建与特点的基础上,报道了其在川渝地区推广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