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监测方法成蚊季节分布与昼夜节律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期间采用人诱停落法(人诱法)和CO2捕蚊机法(气诱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季节分布方面,人诱法与气诱法成蚊日变化趋势显著相关(r=0.255,P=0.000),但旬变化趋势未见显著相关性(r=0.318,P=0.185);昼夜节律方面,不同监测方法不同监测时段密度均差异明显,人诱法两个时段成蚊密度[2.24和1.19只/(h·人)]均显著高于CO2第3时段[0.53只/(h·机器)](P<0.01),人诱法第1时段与气诱法第2时段成蚊变化趋势显著相关(r=0.857,P=0.000);人诱法第2时段与气诱法第1时段、第3时段均显著相关(r=0.699,P=0.001;r=0.737,P=0.000)。结论人诱法与气诱法在成蚊监测中具有时段的不完全对称性和密度的不均衡性,人诱法是白纹伊蚊成蚊监测中最敏感的方法,气诱法在特定时段与人诱法具有统计学相关性,通过回归拟合为人诱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成蚊监测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采用人诱停落法和CO2捕蚊机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 2种监测方法的成蚊种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 281.5,P<0.001),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数量占优(构成比为71.07%),CO2捕蚊机法淡色库蚊占优(构成比为71.78%);密度方面,校正前人诱停落法各蚊种密度均显著低于CO2捕蚊机法,以h(小时)为单位进行密度校正后,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显著高于CO2捕蚊机法(t=-3.394,P=0.003),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未见显著差异(P=0.529,P=0.200);种群构成及时间变化趋势方面,成蚊各种群在2种方法中的构成比与季节变化趋势均相关性显著(P<0.01),但不同蚊种的季节分布趋势尚存在各自的特点。结论 人诱停落法与CO2捕蚊机法在成蚊监测中各有优势,在特定时段内,人诱停落法是白纹伊蚊监测最敏感的方法,以“d”(天)为维度时,CO2捕蚊机法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及其在白纹伊蚊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方法搜集2010-2012年5~10月成都市城区白纹伊蚊密度及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因素数据,分析白纹伊蚊成蚊、幼蚊密度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867,P0.01);白纹伊蚊幼密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784,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与温度(回归系数0.780,P0.01)、湿度(回归系数0.220,P=0.01)相关;白纹伊蚊幼蚊密度与温度(回归系数0.420,P0.01)相关。结论在成都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而幼蚊密度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采用CO2诱捕法超过220 d连续性成蚊监测方法,对同一监测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 连续224 d的成蚊监测结果显示,5号监测点成蚊数量共计9737只,密度为43.50只/(d〈台),显著高于其他4个监测点(P<0.01),同时人民广场区域成蚊密度高于人民公园区域[分别为29.80和11.13只/(d〈台),t=-5.552,P=0.000];种群方面,人民广场白纹伊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公园(构成比分别为25.32%和9.54%,x2=187.923,P<0.01),人民公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广场(构成比分别为18.46%和2.77%,x2=187.923,P<0.01);且公园2号点的三带喙库蚊成为该监测点的最优势蚊种(构成比为48.55%).结论 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的蚊密度和种群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孳生环境以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心城区应进一步加强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5.
室外环境积水引起蚊幼孳生的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探讨环境积水的数量、分布 ,以及蚊幼的孳生规律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危险程度。  [方法 ] 根据孳生地调查方法 ,在居民和单位的外部寻找所有环境积水 ,检查蚊幼孳生情况。 [结果 ]共有 2 87个积水孳生蚊幼 ,孳生率为 14 .68% ,其中农村与城镇无显著性差异 ( χ2 =3 .743 ,P >0 .0 5 )。单位高于居民 ( χ2 =16.64 9,P <0 .0 5 )。以牧场、停业企业、公园蚊幼孳生率最高 ;容器以柏油桶、晒水容器、肥料水缸、地面积水的阳性率最高 ;水质以半污水孳生率最高。孳生密度以污水最高。  [结论 ] 室外环境积水不但影响环境卫生 ,而且孳生大量蚊虫 ,易引起疾病流行 ,7~ 9月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指数已达到WHO值三级 ,已足以引起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龙岗区的蚊媒分布情况并探索气象因素对蚊媒密度的影响,为蚊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蚊媒传染病发病资料、蚊媒密度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共捕蚊1 665只,平均密度为0.99只/h,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81.62%);医院、居民区的成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场所;不同场所蚊媒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29,P0.01);不同环境中伊蚊监测容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成蚊密度、伊蚊房屋指数与气象因素无显著性相关,成蚊密度与蚊媒传染病发病无显著性相关;伊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与多个气象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伊蚊诱蚊诱卵指数主要受月平均最低温度的影响:y2=-5.891+0.53x2;伊蚊密度(y3)、布雷图指数(y4)、容器指数(y5)主要受月平均气压的影响:y3=7.529-0.007x5;y4=2 877.878-2.825x5;y5=1 347.05-1.321x5。结论月平均最低温度和月平均气压为影响蚊媒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环境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方法选取5个监测点和2个特定时段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人诱停落法2012年194 d共捕捉到成蚊1 666只,包括3属5种,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占71.1%和27.7%;2个时段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817.553,P0.01)。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是第1时段和第2时段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94.3%和66.2%);人民公园成蚊密度[0.557只/(人·次)显著低于人民广场[1.312只/(人·次),P0.05],5个监测点的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164.225,P0.01)。结论研究提示人诱停落法不同监测时段与监测点成蚊种群与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两种优势蚊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污水沟内蚊幼分布情况,为合理、科学施用杀虫药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幼虫采集勺,采集不同时间、不同生境、不同方位的蚊幼,记录不同生境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污水沟岸边远高于污水沟中的蚊幼密度(t=5.432 P<0.005),在两种生境中,有水草和漂浮物遮盖的水面蚊幼密度均大于无水草、无漂浮物遮盖的水面(t1=2.469 P<0.0025 t2=3.183 P<0.01),污水沟中游蚊幼密度高于上游和下游(t3=4.119 P<0.005 t4=2.642 P<0.005);结论:蚊幼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柳州市的蚊媒分布情况及动态变化,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捕获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分环境类型和城区进行布点监测.对2016年蚊媒监测数据及其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年共捕雌蚊9535只,平均密度为1.61只/小时/灯,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86.49%).监测点中牲畜棚、废品回收站的成蚊密度高于其他场所,柳北区高于其他城区;5—9月伊蚊诱蚊诱卵指数大于20.不同环境类型及不同城区的蚊媒种类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1.832,P<0.01;χ2=969.397,P=0.000),伊蚊诱蚊诱卵指数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8.054,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成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r=0.464,P=0.104)、平均相对温度(r=0.000,P=0.500)、月总降水量(r=0.478,P=0.097)、月平均气压(r=0.469,P=0.101)、月平均风速(r=0.087,P=0.411)等相关无显著性差异,伊蚊诱蚊诱卵指数与月平均气温(r=0.827,P=0.003)、月平均气压(r=0.793,P=0.005)、月平均风速(r=0.735,P=0.012)相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5—9月伊蚊诱蚊诱卵指数大于20,应在全市开展以消除蚊媒孳生地为主要措施的综合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顺义区2009-2011年蚊媒监测情况,为2015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捕获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1年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顺义区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9.57%;各年监测的蚊密度比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4,P=0.807);时间分布以7、8月为主,占捕蚊总数的58.63%,显著高于其他月份(F=22.085,P<0.01);监测点以公园绿地蚊密度最高,平均为2.88只/h,显著高于居民区和医院(F=34.55,P<0.01);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监测月份及地点是影响蚊密度的主要因素,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根据2009-2011年蚊媒监测结果 ,顺义区发生疟疾本地病例的传播风险较低;另外,在蚊媒监测和措施干预过程中要注意季候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03,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2。结论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现场试验,评价永城市不同媒介防制方法的防制效果。方法在不同媒介防制措施处理村,以旬为单位,采用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捕捉按蚊、夜间室外人饵诱捕按蚊方法进行媒介监测。结果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共捕获按蚊79只,占33.33%,其它蚊虫158只,占66.67%。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0.18只/(顶·次),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03、0.03、0.05和0.06只/(顶·次);几种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密度有效(F=4.553,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蚊密度方面存在差异。对照组平均按蚊叮人率为0.10只/(人·夜),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生物灭蚊幼组分别为0.02、0.01、0.03和0.03只/(人·夜);几种处理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叮人率有效(F=5.261,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按蚊叮人率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监测点夜间室外人诱按蚊183只,占15.69%,其它蚊983只,占84.31%。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2.48只/h,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76、2.12、0.24、1.08和0.64只/h。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密度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密度较高。对照组平均叮人率为12.40只/(人·夜),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3.80、10.60、1.20、5.40和3.20只/(人·夜)。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叮人率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叮人率较高。经Pearson相关分析,10月室外人帐诱按蚊密度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45,P〈0.01);10月校正叮人率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5)。结论不同媒介防制方法对降低永城市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果均较明显,但各处理措施在降低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果方面孰优孰劣,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吕炜  黄谊  段丽琼  姚松银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62-1664
目的探索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2007-2011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和蚊虫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蚊虫密度与同期蚊媒疾病发病率相关系数r=0.6881,P=0.0134。结论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数据与蚊媒病发病率中度相关,反映出蚊虫密度与蚊媒病之间存在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儿童维生素K的营养状况。方法EuSA法测定2005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的38例儿科住院患儿的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s-Ⅱ,PIVKA-Ⅱ)含量(正常值〈2ng/ml)。结果本组38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的4个月至12岁患儿中,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含量≥2ng/ml为16例,阳性率为42.11%。本研究显示患儿年龄与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含量无相关性(r=-0.2369,P=0.1521);病程(d)与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含量无相关性(r=-0.2676,P=0.1043)。结论本组大部分住院患儿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研究诱卵器法在口岸媒介监测现场的应用技术。方法诱卵器法。结果 (1)诱卵器放置不同高度时,0m组和1m组的诱卵指数分别为87.68和83.79,0m组高于1m组(χ2=13.24,P〈0.005),0m组和1m组的幼虫密度分别为13.21条/个和11.23条/个,0m组高于1m组(t=2.259,P=0.05);(2)诱卵器放置不同时间时,4d、7d和10 d组的诱卵指数分别为28.00、74.50和76.41,4 d组低于7 d组(χ2=86.54,P=0.000)和10 d组(χ2=92.69,P=0.000),4d、7d和10d组幼虫密度分别为2.095条/个、9.11条/个和11.36条/个,4d组低于7d组(t=2.334,P=0.024),7d组低于10 d组(t=4.691,P=0.000);(3)诱卵指数和幼虫密度呈较为密切的正相关(0 m组r=0.779,P=0.008;1 m组r=0.794,P=0.006),不同监测时间和监测点诱卵指数和容器指数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结论在福州口岸建议诱卵器放置在地面上,放置时间为7~10d,以提高成蚊产卵率,增加敏感性;需进一步研究诱卵器法和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在口岸地区的关联性,探索评价指标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蚊虫密度监测情况,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小型积水(容器)采用吸管法.结果 北京市2010-2012年共捕获成蚊37 603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5.26%,其次是白纹伊蚊占4.62%;季节消长曲线显示,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8月;不同环境中公园绿地成蚊密度最高,其他依次是居民区、医院和旅游景点.蚊幼虫季节消长曲线显示,大型水体和小型积水(容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均为6-7月;不同环境中居民区蚊幼虫阳性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建筑工地、下水道和大型水体.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制,同时应关注蚊幼虫孳生地和密度变化情况,并将蚊密度结果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城市蚊虫和蚊媒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时间维度问卷应用于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度与效度,考察青少年学生时间自我评价的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云南省芒市地区1 985名青少年学生,运用《时间维度问卷》(THQ)进行调查。结果THQ总量表及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0.762之间,分半信度在0.567~0.731之间。分量表的未来计划与积极心理资本(r=0.512,P〈0.01)、现实自我(r=0.513,P〈0.01)呈显著正相关,未来价值与积极心理资本(r=0.487,P〈0.01)、现实自我(r=0.457,P〈0.01)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学生时间自我价值的得分为0.86;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和不同年级青少年学生的时间自我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HQ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应用于测量青少年学生的时间自我价值。当代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时间自我价值。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居住地和家庭经济情况对青少年学生的时间自我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初一至初二年级是青少年学生时间自我价值发展的高峰期,而高二年级则是时间自我价值发展的低谷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影响新兵意志与理性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人性哲学量表的意志与理性分量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56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评。采用秩变换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AMOS路径分析。结果新兵意志力与理性与新兵的个性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r=0.11~0.22,P〈0.01),负性意志力与理性与SCL-90的总分及各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r=0.10~0.22,P〈0.01)。A-MOS路径分析显示,个性因素在心理健康与正、负性意志力与理性之间具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对正性意志力与理性的总调节效应为10.8%(0.49×0.22×100%),对负性意志力与理性的总调节效应为12.3%(0.49×0.25×100%)。结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塑造新兵完善的个性结构有助于加强新兵的意志力与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60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结果CGMS所测的血糖与血浆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r=0.89,P值均〈0.01),24小时平均血糖值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1)。患者1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中、晚餐后1~2h,尤其是早餐后2h最高。上午6时~11时是血糖高峰最集中(64.5%)的时间段,而在凌晨1时-6时出现血糖低谷值占59.5%,尤其是凌晨3时最低。空腹血糖〉7.8mmol/L及餐后血糖〉11.1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60(18~100)%和92(38~100)%。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