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基于本土建筑地域性、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认同。中国建筑师对立足于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实践和探索也从未停止,期间不乏有一些比较好的尝试,但也一直没有具有普遍性或可持续的解决策略或方案。该文试图从探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发端着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形成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提出从传统建筑文化思想源头进行现代设计传承思考和探索,同时通过现代设计实例和实践,来辅助论证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个好的城市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和谐而多样的建筑,好的城市应能讲出更多的故事。和谐大于样式,品质高于风格。好的建筑关键在于能彰显和承继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文化的意境。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建筑的内容应符合时代特征,其形式也应符合时代的风采。建筑材料的革命,也会带来建筑的革命。如今建筑创作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已从过度关注建筑形式到关注建筑空间,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形式美转换为生活美,设计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艺术,更是一种设计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艺术,建筑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和永续的使用。好的建筑是城市的一层皮,文化内涵才是骨,人在其中的积极活动是建筑的魂。建筑的永恒之路就是不断探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空间和精神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徐宗威 《建筑》2012,(20):23-24
我觉得中国建筑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老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实际上我觉得建筑更是凝固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在经济上强大,军事上强大,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在文化上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所谓好建筑实际上就是凝聚了我们国家诸多方面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所以,寻找好建筑,建造好建筑实际上是贯彻中央精神,  相似文献   

4.
此次活动的主题"城市建筑的文化与创新",是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总结现有建筑成果,探索城市建设领域的文化品位;是秉承科学发展观,倡导运用节能、环保、先进的建筑技术,树立重视文化延续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面对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建筑与环境不协调、建筑功能与设计情感相隔阂、建筑设计者德性有缺等价值冲突现象,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对其加以审视、整合,探索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间的视域融合,不仅有助于探索现代建筑设计应有的传统文化价值维度并构建现代建筑理性价值体系,也有助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价值观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第三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今天在我市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出席这次盛会的各级领导和各位专家、教授、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你们在学术领域的不懈努力和开拓精神,对你们为繁荣建筑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建筑与文化”这一命题的确立和研究,对于创立建筑文化学,从文化深层探索中国建筑文化与中国整体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建筑理论,繁荣建筑创作,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建筑与文化这一新的理论探索,在经过第一、二次学术讨论会的广泛交流以后,正在逐步深入.它不仅得到建筑界、理  相似文献   

7.
《钢结构》2012,(11):97-98
<正>2012年9月19日下午"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京举行。主题活动上,多位建筑师就"到底什么是好的建筑"发表了各自观点。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认为"方便生活、自然生态、节能减排于一身的建筑是好建筑"。  相似文献   

8.
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与现代创意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伍江 《规划师》2008,24(1):12-14
上海产业建筑再利用经历了商业性再利用、艺术家对苏州河边仓库的探索实践和规划支持、现代创意产业萌现与规划调整、公共文化功能引入与政府倡导四个阶段.上海创意产业与产业建筑再利用有很好的结合点:城市工业外迁,中心城土地腾空;中心城人口与住宅建设受到控制;产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且空间使用自由;城市活力与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9.
白鹂 《新建筑》2009,(5):66-72
以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的建设为例,探索超前、独特的酒店文化。提出:城市豪华酒店应对城市的文化积淀、历史保护、文脉延续有所贡献;酒店建筑是城市建筑的“气孔”,酒店建筑要带动周围的文化环境;成功的酒店建筑一定只属于它所在的地域;酒店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激发起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0.
A+C:建筑与城市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闵祥德:建筑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映,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由建筑来体现的,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它的建筑应该是当地经济、文化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邵影军 《四川建筑》2007,27(Z1):70-71
在中国建筑市场异常红火的今天,我们的建筑文化中夹杂着其他的建筑文化和理念。我们不能否定这种现象,但是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欧陆风"是我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共同发展、互相渗透的一种现象,它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的任务就是吸取它的优点,摒弃它的缺点,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现状中体会到,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东方文化给中国现代建筑带来积极的启示和信心。该文结合一些具有深层东方文化与哲理韵味的建筑学探索案例,探究这些探索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简单介绍了笔者在现代建筑创作上,对探索东方本土建筑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世界建筑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有 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有迹象表明,在东方文 化和西方文化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 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选取两位普利茨克 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与妹岛和世分别作 为西方建筑师和东方建筑师的代表,通过对 二人建筑美学、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 东西方建筑师和东西方建筑文化之间的差异 性,并尝试探索各自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着自己的古老的文化,五上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主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了牟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入围理由:多年来从事建筑文化教学与研究,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视野中的意义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近年来出版多部著作,挖掘和探索了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新认识,获得了专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讯     
《世界建筑》2012,(2):12-15
<正>中国建筑学会向社会发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6条倡议为贯彻落实党的17届6中全会精神,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建筑学会于2012年1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车书剑理事长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在会上向社会发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倡议书。他提出:1.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筑文化道路;2.做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时代的结合,研究和推进以中国文化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表达进行分析,阐述了大空间公共建筑和传统文化结合探索过程,包括模仿阶段、停滞阶段、多方面探索阶段。同时还分析了大建筑公共空间要素,内容有空间尺度、空间形状、空间界面。研究了传统建筑空间特征以及可借鉴的传统元素:传统建筑空间特点,可借鉴传统元素,并总结进行传统文化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魏文莉 《砖瓦》2022,(8):89-91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使用,从建筑遗产和文化复兴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价值,以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立面空间转译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材料;立面形式及组成构件包括屋顶、墙身、台阶;立面与室内外空间关系来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立面转译方法和形体比例,设计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艺术和文明的固化见证。当前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入,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建筑怎样才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下应该如何发展?在设计中又应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如何利用这次契机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特色和当代上海的文化,这便是我们在设计中所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20.
吴小明 《云南建材》2011,(17):88-8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会希望建筑的物质属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气息。于是有了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格式塔理论等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研究探索了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建筑环境学,建筑心理学等新的学科理论和更科学更合理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更具有时代精神,更为人们欣赏和接纳的现代化建筑。本文从建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建筑文化设计风格、多元化、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分析,及对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