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41例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25.14±4.51)岁;体重(65.14±9.11) kg。根据脊髓纵裂的分型进行分组,15例PangⅠ型纵裂为A组,26例PangⅡ型纵裂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并计算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术后对两组患者冠状位与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进行比较,评价其躯干平衡性;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分别(610.14±115.02) min、(4 001.12±1 014.33) ml、(3 951.14±1 021.55) ml,B组分别为(520.12±101.14)min、(2 701.57±1 021.45) ml、(2 565.77±880.4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45±4.21)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28%,5/18)、分节不良6例(33%,6/18)、混合畸形7例(39%,7/18)。脊髓末端均在L4椎体平面或以下。于顶椎部位进行截骨,其中10例行全脊椎截骨,8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应用平移技术安装内固定系统,不植入椎间融合器,直接缩短闭合截骨间隙及侧凸矫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44.5±135.1)min,失血量(2 965.8±1 750.2)ml,输血量(3 068.3±1 586.1)ml,截骨长度(28.3±5.7)mm,融合节段(12.9±2.8)个。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7.3±16.1)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83.9°±25.7°,末次随访时33.0°±16.7°,矫正率60.7%;术前矢状面Cobb角74.1°±19.6°,末次随访时31.0°±10.4°,矫正率58.2%。末次随访时肌力减弱患者症状改善率57%(4/7),腰骶部或下肢疼痛患者改善率100%(3/3),下肢感觉减退患者症状改善率75%(3/4),3例术前大小便障碍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脊柱缩短截骨术在侧凸矫形的同时通过缩短脊柱骨性结构间接降低脊髓张力,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避免了椎管内拴系松解术可能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评价经后路一期胸腰椎两处截骨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2月,采用经后路一期胸腰椎两处截骨短缩脊柱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5岁、17岁和17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81°、123°、141°,侧凸柔韧性23.5%、18.7%、0.7%。冠状位偏移距离6.9cm、1.6cm、1.8cm。2例合并矢状位畸形,后凸Cobb角52°、46°。椎体分节不全2例,半椎体畸形1例;2例合并脊髓纵裂。3例均有下肢无力、步态异常及膀胱功能障碍,2例有腰痛,1例双足疼痛。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1h,术中出血量3200~4200ml,平均3733ml。术后侧凸Cobb角分别为7°、27°、37°,矫正率91.4%、78%、73.7%;冠状位偏移距离0.2cm、0.8cm、0.3cm,矫正率97.1%、50%、83.3%。2例后凸Cobb角22°、25°,矫正率57.7%、45.7%。分别随访19、15、13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分别为10°、28°、39°,矫正率为88.7%、77.2%、72.3%;冠状位偏移距离0.3cm、0.9cm、0.4cm,矫正率为95.6%、43.7%、77.7%。2例后凸Cobb角24°、26°。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术后所有患者脊髓拴系症状逐渐改善,末次随访时2例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后路一期胸腰椎两处截骨不仅能较好矫正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并可同时减轻脊髓拴系张力,缓解拴系综合征,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行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的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2~28岁,平均(15.6±3.3)岁。合并Ⅰ型脊髓纵裂11例、Ⅱ型脊髓纵裂1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0°~135°,平均93.4°±13.9°;柔韧性4.9%~28.3%,平均13.9%±7.1%。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患者,截骨矫形前先切除骨性纵隔;对合并Ⅱ型脊髓纵裂患者直接行截骨矫形术,脊髓纵裂不予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44.5±17.4)个月。手术时间395~895 min,平均(554.7±118.4) min;术中失血量1 000~9 600 ml,平均(3 741.7±2 260.0) ml;术中输血量800~8 850 ml,平均(3 711.3±2 059.4) ml。术后矫正率47.2%~96.7%,平均65.9%±11.3%;末次随访矫正率40.7%~94.5%,平均62.7%±12.0%;矫正率丢失0.3%~8.9%,平均3.0%±2.4%。6例(25.0%,6/24)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即刻暂时性神经损害加重3例(12.5%,3/24)、脑脊液漏2例(8.3%,2/24)、胸膜破裂1例(4.2%,1/24),无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3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并发症患者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或较术前改善。结论 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一期手术并未增加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脊柱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29例获得随访.男11例,女18例;年龄6~26岁,平均13岁.其中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25°~120°,平均66.5°±21.5°;冠状位顶椎偏距0~100 mm,平均(52.1±21.3)mm;冠状位躯干偏距0~40 mm,平均(12.2±13.2) mm.采用半椎体切除7例、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6例.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5°~40°,平均24.4°±18.6°,平均矫正率63.3%.术后即刻冠状位顶椎偏距0~50 mm,平均(21.1±19.2) mm,平均矫正率59.5%.术后即刻冠状位躯干偏移0~28 mm,平均(5.5±10.5) mm,平均矫正率55.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7例患者中3例下肢肌力恢复1~2级,1例小便控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现象.随访期间4例患者各发生1枚螺钉断裂,均为应力集中部位.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骨性纵裂近端脊柱截骨矫形可获满意疗效,对部分有脊髓栓系神经症状者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17.2±4.5岁(7~26岁)。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冠状位主弯Cobb角97.6°±23.5°(50°~165°),主弯位于颈胸段1例,胸段58例,胸腰段7例。23例同时存在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89.5°±13.9°(47°~165°)。伴有Ⅰ型脊髓纵裂45例,Ⅱ型脊髓纵裂21例,均合并脊髓拴系。所有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Ⅰ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切除骨性分隔、松解脊髓拴系,Ⅱ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松解脊髓拴系;一期术后3~4周,二期行侧凸矫形手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208.7±107.2min(60~505min),术中出血量297.1±192.6ml(20~2000ml);二期手术时间392.6±150.7min(196~600min),术中出血量2158.8±1158.4ml(450~6000ml)。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中,1例术后下肢肌力提高2级,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其余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2例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二期术中出现脊髓损伤(3.0%,2/66),其中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为4级,感觉稍减退,术后1周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低至2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经脱水、激素冲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随访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残留轻度麻木感,大小便功能正常。4例(6.1%,4/66)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冠状位Cobb角为41.6°±17.8°(12°~107°),矫正率为(61.3±14.3)%;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15°~108°),丢失率为(1.9±1.1)%。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4°±11.0°(2°~78°),矫正率为(67.6±23.4)%,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为39.7±11.2°(3°~87°),丢失率为(2.3±1.3)%。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 讨先 天 性脊 柱侧 凸 合并 脊髓 纵 裂患 者的 矫 形手 术治 疗 方法 及效 果 。方 法:回顾 性 分析 31 例 先天性 脊柱 侧 凸合 并脊 髓 纵裂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手术 方 法 及 治疗 结 果 。 结果 :31 例 患 者中 合 并 骨 性纵 裂 4 例 ,纤维性 纵裂 23 , 例 混合 性 纵裂 例 纵 裂涉 及 胸段 4 , 10 ,例 腰段 例 胸 段 及腰 段 6 , 14 , 例 颈 段到 腰 段 例 1 。 矫形 手术方 法 包 括 前路 矫 形 内 固定 2 例 ,后 路 矫 形 内固 定 14 例 ,前 路 松 解 联合 二 期 后 路矫 形 内 固 定 10 例 ,一 期 前 后路半 椎体 切 除联 合后 路 矫形 内固 定 例 仅 例 患者 在 后路 矫形 手 术时 先行 切 除了 骨嵴 ,纤 维 性纵 裂均 未 予处 5 。 1理。 手术 前 、后 脊柱 侧 凸主 弯冠 状 面 Cobb 角、 顶椎 偏 距、 顶 椎 旋 转度 、 躯 干 偏移 平 均 分 别为65.4° 35.1° 和 ;51.2m m 和32.2m m ;1.3° 1.2°13.5m m 和 ; 和 8.9m m ,主弯冠 状 面矫 形率 平 均为 49.1%。术 后均 无 神经 功能 缺 陷发生或 神经 功 能缺 陷加 重 。结论 :根 据 合并 脊髓 纵 裂的 类型 、患 者的 神 经功 能状 态 选择 相应 的 治疗 方法 ,先 天 性脊柱侧 凸可 以 获得  相似文献   

9.
前后方一期截骨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是在胚胎发育的前8周因脊椎发育异常所致。用外支具治疗的效果差,单纯后路手术能获得的矫正效果亦差。我科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采用一期前后方畸形椎切除椎弓根螺钉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脊髓纵裂是一种先天性椎管缺陷,我院自1985年开展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以来诊治8例。为提高对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马尾神经功能障碍的认识,减少脊柱矫形手术可能造成的脊髓损伤的严重合并症,我们就脊髓纵裂与脊柱侧凸的有关问题提出讨论。1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为7~14岁,平均11岁。1.1临床表现 (1)脊柱部位皮肤异常,如有丛毛、色素斑、皮肤凹陷者5例。(2)两足大小不对称,两下肢不等长,相差1.5~2.0cm者3例。(3)出现两下肢肌力减弱,步态不稳,痉挛性瘫痪,皮肤感觉迟钝,小便失禁,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等体征者3例。(4)合并脊柱…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的脊髓畸形和脊椎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211例已确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髓畸形、脊椎畸形的发生率及其好发部位,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2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44例(20.85%),其中脊髓空洞症25例次(11.85%),脊髓纵裂30例次(14.22%),马尾终丝栓系28例次(13.27%),低位圆锥12例次(5.69%),其他类型少见,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脊髓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44例伴有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不良分节34例(77.27%),孤立性半椎体1例(2.27%),非孤立性半椎体21例(47.73%),脊柱裂30例(68.18%),混合型41例(93.18%);脊椎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腰段、腰骶段。结论:先天性脊椎畸形常合并脊髓畸形,总体上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脊髓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该类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手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资料,共纳入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2.7(2~9)岁。患儿术前全脊柱MRI发现椎管内脊髓拴系、脊髓纵裂及脊髓空洞,经详细的神经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平衡(SVA)等参数;记录患儿术中、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患儿侧凸Cobb角术前为37.7°±16.4°,术后1周为10.4°±9.2°,手术平均矫正率为(72.4±27.9)%,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后凸Cobb角术前为20.3°±5.4°,术后1周为1.6°±3.4°,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前、术后C7PL-CSVL分别为10.6±5.4mm、7.9±5.3mm,SVA分别为-6.4±19.8mm、1.2±14.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46.1±20.3(12~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和SVA分别为11.3°±13.7°、3.1°±7.2°、9.1±4.8mm和8.7±22.4mm,无明显矫正丢失(P0.05)。1例患儿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继发弯加重5°,3例患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过支具保守治疗后控制良好。所有患儿术后及随访中均未见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无神经损害表现的伴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不明显增加术中及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69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13.9±4.5岁(7~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主弯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评估脊柱侧凸矫形率及相关并发症[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前Cobb角]。结果:在69例脊髓纵裂患者中,单纯膜性纵裂50例,骨性纵裂4例,膜性合并骨性纵裂15例。合并椎板畸形38例,半椎体24例,肋骨畸形25例,37例同时存在其他椎管内畸形,椎管外畸形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背部毛发10例,跛行6例,腰背痛4例,截瘫2例。双下肢/双足异常8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0例。脊髓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占72.4%(50/69),纵裂累及椎体节段平均为4.2±2.7个。所有患者中,1例在矫形前行骨嵴切除,余均未对纵裂做预防性切除,仅单纯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术。6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9%。平均随访时间32.4±22.7个月(13~115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71.8°±29.4°,次弯Cobb角为46.4°±17.3°,胸椎后凸角为39.5°±36.1°,腰椎前凸角为50.4°±17.3°;主弯顶椎偏距为6.2±3.6cm,躯干偏移平均为2.8±3.0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8.8°±21.6°,次弯Cobb角25.6°±14.5°,胸椎后凸角25.5°±19.1°,腰椎前凸角42.3°±15.4°;主弯顶椎偏距4.2±3.3cm,躯干偏移2.4±2.8cm,主弯顶椎旋转度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形率为(59.9±22.0)%,末次随访时矫形率为(53.6±25.7)%。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主弯顶椎偏距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主弯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为33.3°±25.9°,次弯Cobb角为27.1°±16.9°,胸椎后凸角为25.1°±16.1°,腰椎前凸角为45.6°±17.6°;主弯顶椎偏距为4.9±6.0cm,躯干偏移平均为2.1±2.0cm,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均为不完全神经损伤,无截瘫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棒断裂1例。2例螺钉松动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予以随访观察;1例内固定棒断裂患者手术翻修,未再次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SCM手术治疗患者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畸形以混合型最多见;中下胸段肋骨畸形的伴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及其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情况以及全脊柱CT、全脊髓MRI、双下肢肌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有63例(51.6%)合并脊髓畸形,其中脊髓栓系(TCS) 69.8%(44/63);脊髓纵裂(SCM)占60.3% (38/63),包括Ⅰ型脊髓纵裂占68.4% (26/38),Ⅱ型纵裂占31.6% (12/38);脊髓空洞27% (17/63);脊膜膨出占20.6% (13/63);椎管内囊肿占17.5% (11/63);Chiari畸形4.8% (3/63).[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生率高,并且常表现为多种脊髓畸形同时存在.合并神经畸形的患儿常表现为腰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足畸形和双下肢不对称,但对于不同神经畸形其与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Study design

A retrospective case review.

Introduction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non-fusion technique in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roper correction for congenital spinal deformity (CSD) and allowing normal spinal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 (SSCM).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 patients who had CSD and SSCM were adopted, with a mean age of 8 years. All the patients in this study received Halo-gravity traction (HGT) prior to expansion of the spine and instrumentation with vertical expandable titanium prosthetic rib, growing rod or their hybrid. Five of them underwent opening wedge thoracoplasty simultaneously. And the two patients with type I SSCM underwent bony spur excision in the initial surgery before corrective manipulation. Then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a lengthened operation every six months. Changes of their major curve and length of T1–S1 spine were measured, and complications, neurological status were record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 average of 32.6 months.

Results

Their mean major curve improved from 90.1° to 58.6° with a correction rate of 34.9 %. The T1–S1 length increased from 26.3 to 34.7 cm at final follow-up. Especially, one of the type I SSCM patients whose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was found preopera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clusion

Preoperative Halo-gravity traction followed by non-fusion and growing instrumentation may be effective and safe for young children of CSD associated with SSCM. But it is an ongoing study and additional large multicent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further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on-fusion and growing instrument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2岁(12.1±7.1岁)。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6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2例。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胸段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远端代偿弯Cobb角、双肩高度等参数,并观察神经功能转归及并发症。结果:行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3级截骨6例,SRS 4级截骨3例,SRS 5级截骨16例。手术时间306.1±101.5min(147~550min),术中失血量1108.0±1000.9ml(150~4500ml)。随访时间37.8±14.0(20~69)个月。颈胸段主弯Cobb角由术前59.5°±28.5°矫正到术后的28.8°±16.9°(P0.001),末次随访时为31.6°±16.4°,无明显丢失(P=0.574)。局部后凸由术前39.2°±28.2°矫正到术后的21.1°±14.4°(P0.001),末次随访时为24.0°±14.3°,无明显丢失(P=0.478)。远端代偿弯由术前的35.4°±19.5°减少为术后的18.4°±11.3°(P0.001),末次随访时为26.1°±16.9°,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73)。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2.6±0.9cm减少到术后的1.2±0.6cm(P0.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为0.9±0.6cm,但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93)。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6例患者中5例随访期间恢复至Frankel E级,1例C级恢复至Frankel D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5例凸侧上肢麻木;1例因双下肢肌力持续下降行再次手术探查清除血肿后恢复,6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他包括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3例,伤口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远期融合远端侧凸加重行翻修手术2例,均通过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对于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出血量150~1000ml(585±319ml)。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