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毒性中药的效-毒关系认识,梳理东汉至清朝48部传统中医药古籍中含乌头类中药内治方的应用剂量规律与特点,为临床用药风险警戒提供依据。检索纳入每日剂量明确的处方4 521首,建立乌头类中药内治处方数据表,采用SPSS20.0软件对乌头类中药每日剂量与入药种类、适应证、剂型、炮制、特殊人群用药等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在4 521首处方中,67%处方以附子入药,且90%处方用量小于14.87 g·d~(-1);乌头(川乌、草乌)90%处方用量小于3.14 g·d~(-1)。在治疗伤寒、时疫、水肿痰饮的处方中,乌头用药剂量较大。在汤剂、酒剂中用量明显高于丸散剂型。且随朝代演变,乌头类中药处方剂量、叠加用药情况均有所降低。特殊人群用乌头类中药比例相对较少,剂量较轻。因此,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乌头类中药内治方用量不宜超过现行《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上限,并结合多方面因素严格控制用量,保障效-毒关系平衡。  相似文献   

2.
乌头类中药痹证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该文以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为例,挖掘其传统痹证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与依据。检索东汉至清朝20余部医学、药学及综合类典籍,获得乌头类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1 106首,运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对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附子应用比例约为60.76%,明显高于川乌、草乌,乌头类中药叠加应用占17.63%。70.34%处方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还可见肝肾两虚型、痰瘀痹阻型、风湿热痹型。在剂量明确的处方中,80%附子用量在0.29~2.14 g·d~(-1),乌头(川乌、草乌)用量0.14~1.01 g·d~(-1)。且受证型分类、剂型、炮制等影响,乌头类中药在风寒湿痹证分类中用量最高,汤剂、酒剂用量明显高于丸、散剂型,93.11%处方使用炮制品入药,制品剂量高于生品。临床应用中,川乌、草乌多与防风、甘草、没药、麻黄等配伍,附子与肉桂、牛膝、防风、川芎等同用,共奏祛风除湿、止痹痛之功。乌头类中药广泛应用于痹证的治疗,起到除痹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备急千金要方》中含附子方剂的记载,探讨孙思邈对附子的应用规律。方法对《备急千金要方》中311条使用附子的方剂进行统计整理,从孙思邈应用含附子方剂治疗疾病的种类、与附子配伍药物分类、附子用法用量、方剂剂型与药味组成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的311首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含妇人诸病、七窍病、诸风、各类脏腑疾病等。与附子配伍频次排名前20味的药材包括补虚药、温里药、解表药等九类药物。内服方剂占总方剂数的86%,方剂剂型集中在丸剂、散剂、汤剂,方剂药味组成以复方为主有306首,占总方数的98%。结论《备急千金要方》中附子应用普遍,治疗疾病种类多样,其独特的用药方式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古方中桃仁药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普济方》为数据采集源,收集整理2264首含有桃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网络图谱分析挖掘桃仁古方药物数量、主治疾病、方剂剂型、常用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桃仁古方药物累计668种,主治疾病819种,涉及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剂型,核心配伍组合为当归、红花、川芎、赤芍药等活血行气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揭示桃仁在方剂中用药规律,为桃仁组方临床运用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共载方313首。其中含乌头或附子的方剂达40首,约占两书方剂总数的12.8%。学习、归纳仲景关于含乌附复方的煎服法经验,可为当今临床提供借鉴。煎法溶媒含附子的煎方一律以水煎煮,乌头则全用蜜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Python语言分析《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文献学依据.方法:搜集《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处方,构建方剂数据库,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出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等,并采取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方剂共677首,药物452味.用药以麦冬(...  相似文献   

7.
中药为天然药物,大部分没有毒性,但也有一部分性较峻烈,或含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如附子、乌头、大戟、甘遂、芫花、半夏等为临床所常用。据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使用的各种有毒药物24种,含有毒药物方剂119首,约占二书总方剂(《伤寒》113方,《金匮》262  相似文献   

8.
李根林 《陕西中医》2004,25(10):957-959
乌附类是指川乌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主根 )、草乌 (毛茛科北乌头的块根 )和附子 (毛茛科乌头的子根 )。经对《中华名医方剂大全》l48首治疗痹证方剂统计分析 ,其中 1 1 9首是以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通痹止痛为主立法用药。并以乌附类应用次数最多。而乌附类又属毒烈中药 ,如何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熵聚类分析,挖掘《普济方》外用药治疗黄褐斑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普济方》中治疗黄褐斑的外用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集成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49条,其中共涉及104味中药,分析得出用药以杏仁、茯苓、白芷为主,药性多为辛、温,归肺、脾、大肠经。支持度≥4的中药药对组合为11对;基本辨病处方为:白芷,藁本,防风,茯苓,杏仁,细辛,川芎,白附子,商陆。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得到3首治疗黄褐斑的新处方,分别适宜风邪入络,侵犯气血之证;风寒乘袭,痰瘀互结之证;风痰结聚证。结论《普济方》治疗黄褐斑多从祛风解表、滋润肌肤、活血化瘀入手,尤重视祛风法,为现代临床治疗黄褐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附子、半夏配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林平  李志强  李侠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据陈馥馨[2]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对应用的普遍性了。本文就附子配伍半夏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附子、半夏功效1.1附子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Debx的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从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对于四逆汤处方配伍进行研究,为四逆汤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平行比较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开展了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影响研究,观察了受试物对心衰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 及左室内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的影响。 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处方配伍中附子配伍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要优于附子配伍干姜,在减毒方面甘草起主要作用。四逆汤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单用附子药效作用相似,均是通过增加心率、提高LVSP、增加+dp/dtmax,提高颈动脉血液流量起到治疗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对于附子的药效促进作用优于甘草,在增加处方药效方面干姜起主要作用。 结论: 四逆汤组方中甘草在减低处方的毒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干姜在增强附子药效方面起主要作用,从药效和毒性两方面阐明四逆汤处方配伍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整理李时珍对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经验,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相关实践操作及理论认识,以利于传承和完善附子临床调剂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以"附子"、"李时珍"、"法像药理"、"金世元"、"调剂技术"为主题词,在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伤寒论》、《本草纲目》、《医宗说约》、《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书籍,归纳附子历代炮制方法和古今煎煮用量,同时结合技术调查以及实践操作,分析梳理出李时珍对附子描述和金世元教授对附子调剂的研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法象药理学的方法记载附子性状鉴别、临床炮制应用;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发扬李时珍的用药精髓,以其自身"精药通医"的知识结构传承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为附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首次提出附子调剂技术,包括性状鉴别、临床炮制、临床煎煮、处方应付发药交代技术和附子等级规格。该文以附子为例分析中药调剂的关键技术,日后将中药的关键调剂技术运用到各个常用中药中。  相似文献   

14.
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旨在从毒性角度考察人参附子配伍是否减毒.[方法]运用均匀设计和固定附子剂量与人参不同配比两种方法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均匀设计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附子给药剂量的增多,小鼠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人参对附子的比例增大减毒作用呈现增大趋势.固定附子LD50与人参不同配比的减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与附子配伍的减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人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人参∶附子为1∶1及大于1∶1时更明显.[结论]人参附子配比1∶1为人参附子配伍减毒作用的分界点,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回顾文献,本文就近年来附子配伍减毒增效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简介。内容有:附子的现代基础研究;四逆汤全方或拆方的减毒增效系列研究;附子多药配伍方剂中药对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附子方剂的疗效;深入研究附子的领域及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对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对大鼠利尿作用、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对体外肾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药理论,选取不同比例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通过HPLC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流动相乙腈-0.4%冰乙酸水溶液(42∶58),检测波长318 nm;通过大鼠水负荷动物模型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的利尿作用变化;通过大鼠急性肾损伤试验比较配伍前后大鼠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变化;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的变化。结果:炮附子-干姜-关木通(3∶2∶1)配伍使用时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显著降低,降低率达19.18%,而对大鼠的利尿作用没有影响,对大鼠急性肾功能损伤明显低于关木通生品,细胞活力优于关木通生品。结论: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可以达到一定的减毒存效作用,对解决含马兜铃酸A的中药饮片现有临床应用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佚人所撰《毓麟验方》中医药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病用药配伍思路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清代佚人所撰《毓麟验方》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病的中医复方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117首中药内服复方,涉及199味中药,用药总次数964次;高频次核心药以麝香、丁香、附子、肉桂、蛇床子、川椒、蟾酥、淫羊藿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温里药、开窍药、收涩药等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0.6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87.87%;归经以肾、脾、肝、心、肺、胃为主,累计频率91.39%。结论:该古籍临证选用高频次麝香、丁香、附子、肉桂、蛇床子、川椒、蟾酥、淫羊藿加减处方用药;突显以温里药和补阳药相参加减治疗男女不育不孕证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