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36例患者胸片中14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或局限性肺实变(38.89%),其中单肺2例(5.56%)、双肺12例(33.33%);8例呈弥漫性分布(22.22%),10例呈网织纹理(27.78%)、9例见小结节(25.00%)、7例呈磨玻璃密度影(19.44%)、6例见粟粒样病变(16.67%)、5例见肺气囊(13.89%)、4例见胸腔积液(11.11%)、4例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11.11%)、2例见结节状肿块影(5.56%)、心包积液及自发性气胸各1例(2.78%);36例患者HRCT发现32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或局限性肺实变(88.89%),其中单肺4例(11.11%)、双肺28例(77.78%);13例呈弥漫性分布(36.11%)、10例见小叶间隔增厚(27.78%)、9例见小结节(25.00%)、8例呈磨玻璃样密度影(22.22%)、9例见粟粒样病变(25.00%)、8例见肺气囊(22.22%)、13例见胸腔积液(36.11%)、21例见纵隔淋巴结增大(58.33%)、2例见结节状肿块影(5.56%),心包积液及自发性气胸各1例(2.78%)。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内多发的浸润性病灶或局限性肺实变及磨玻璃密度影,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肺间质病变即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粟粒样病变及肺气囊。  相似文献   

2.
袁虹  彭程  陆普选  梁芳芳  余卫业  刘艳  叶如馨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61-1063
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粟粒型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肺部弥漫性粟粒性病变的临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确诊的9例艾滋病并发粟粒型肺结核和42例单纯粟粒型肺结核的CT影像检查及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肺粟粒结节的大小、分布、密度、磨玻璃影、结节边缘征象等,以及观察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心包积液的程度。结果:9例艾滋病伴粟粒型肺结核结节大小一致3例,分布均匀4例,密度均匀2例,磨玻璃影8例,结节边缘模糊6例,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5例,肺外结核6例。42例单纯粟粒型肺结核中,结节大小一致32例(76%),结节分布均匀37例(80%),密度均匀33例(78%),磨玻璃影3例(7%),结节边缘模糊8例(17%),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28%),胸腔、心包积液11例(23%)。结论:艾滋病伴粟粒型肺结核与单纯粟粒型肺结核在结节分布、大小和密度、结节边缘征像以及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浆膜腔积液、肺外结核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了解其相关临床影像表现特征有利于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部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MDS)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 13例患者X线胸片中5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7例呈网织纹理,4例见胸腔积液,4例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见粟粒病变,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2例呈磨玻璃密度影(GGO),2例见肺气囊,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13例患者HRCT发现7例见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见小叶间隔增厚,6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5例见粟粒病变(其中1例可见胸膜下小结节),4例见胸腔积液,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可见GGO、多发肺气囊及树芽征各2例,空洞(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局段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结论 AIDS合并肺毛霉菌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粟粒病变、纵隔淋巴结增大、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肺内多发的浸润性病灶、胸腔积液及结节状肿块影.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后转归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病灶的吸收时间、体内PM的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影像学表现与转归:①患者体内PM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②粟粒病变为主型患者体内PM转阴的时间长于渗出病变、肿块病变为主型者;③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病变吸收时间长于渗出病变、结节病变及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者;④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和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患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肺部结节型患者,再次为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X线平片和CT检查能反映AIDS合并PM感染的病变转归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选择复查时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PCP)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2月医院肾内科确诊的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23例慢性肾脏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有:斑片结节影、磨玻璃影、肺实变、肺气囊、纤维网格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病变可表现为两肺或单侧肺。疾病早期以斑片结节影为主,逐渐进展呈弥漫磨玻璃及肺实变,伴有纤维网格影。结论慢性肾脏病合并肺孢子菌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惠明  伍筱梅  刘晋新  邓宇   《放射学实践》2012,27(9):937-940
目的:探讨AIDS与非AIDS患者肺毛霉菌病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肺毛霉菌病患者(AIDS组24例,非AIDS组9例)胸部X线及CT(常规CT扫描和薄层CT扫描)影像表现。结果:肺毛霉菌病的常见征象有肺纹理增粗、肺内斑片状渗出性病灶、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磨玻璃样密度影、肺气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其中非AIDS组肺内多发渗出性病灶的发生率(9例,100%)高于AIDS组(14例,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则更多见于AIDS组(9例,37.5%),非AIDS组未见此征象(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肺毛霉菌病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肺毛霉菌病在非AIDS组中以肺部渗出性改变最为常见,在AIDS组中则以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为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肺结核感染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IRIS的AIDS患者的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30例患者中肺内出现弥漫性病变伴结节影20例,出现肺内结节影、条片影17例,粟粒性肺结核15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10例. 结论 两肺弥漫病变伴粟粒样结节影是AIDS发生IRIS结核病感染最显著的胸部CT影像表现特点,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5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43例(占78.18%),双肺呈磨玻璃影伴索条状及网状影18例(占32.73%),表现为碎石路征14例(占25.45%),合并有散在斑片影、局限性肺气肿、结节灶、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6例(占10.91%)。结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网状磨玻璃影及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CT出现上述表现时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MSCT首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实验室检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患者的首诊胸部MSCT影像资料.由3名副教授影像医师独立阅读并最终讨论达成一致.影像的异常表现包括实变、磨玻璃密度影、结节影,网格影.病变的分布包括单侧或双侧.病变部位按病变累及肺叶的解剖划分,同时评估胸腔积液单双侧及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增大、心包积液及胸膜异常.用自建半定量甲型H1N1病变评分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半定量磨玻璃样变和实变CT评分与患者的发热时间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胸部CT首诊为阳性,肺内见实变影3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12例.病变全部为双侧分布,并且主要为弥漫分布(14例),多灶病变均分布在中下叶(4例).2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其中1例合并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患者中,2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胸膜增厚.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有2例4.25分,1例3.75分,1例2.25分,1例1.75分,6例1.00分,2例0.75分,2例0.50分,4例0分.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有1例4.25分,1例4.00分,1例3.75分,1例2.75分,3例1.25分,2例1.00分,2例0.75分,1例0.50分,3例0.25分,4例0分.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存在正相关性(r=0.776,P<0.01),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无相关性(r=0.322,P>0.01).结论 甲型H1N1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多以双侧磨玻璃密度病变伴或不伴实变影为主,主要为弥漫分布.甲型H1N1肺炎在发病初期病程进展以磨玻璃密度影范围扩大为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67例艾滋病(AIDS)并PC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AIDS并PCP患者的典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以两侧肺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以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格状影,部分病变可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呈"磨玻璃样"、"地图样"、"碎石路征"等改变,病变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少数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胸部DR及螺旋CT扫描是AIDS并PCP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其细微结构。双肺磨玻璃影、网状影、碎石路征等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谢正平  戴峰   《放射学实践》2013,28(2):150-15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高分辨CT(HRCT)表现与CD4+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例经临床证实的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HRCT表现,临床资料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资料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粟粒结节影两侧肺野分布11例,一侧肺野分布3例,单侧肺野的某一局部分布6例;分布均匀3例,分布不均17例;大小均匀一致4例,大小不等16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16例。合并其他影像表现有磨玻璃影7例,肺实变3例,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胸腔积液6例,心包积液2例。粟粒型肺结核分布、大小和密度与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生和分布范围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累及的范围也越广泛(P<0.05);粟粒结节影的分布、大小和密度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P均<0.01)。结论:HRCT能很好地显示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分布、大小、密度等影像特点。CD4+T淋巴细胞水平越低,粟粒型肺结核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其分布、大小和密度越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结果 HIV/AIDS患者肺结核的CT表现为:继发型肺结核19例(39.6%),病变形态以斑片状阴影为主,10例可见融合成大片的实变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35.4%),其中急性粟粒型肺结核7例,表现为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影,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0例,表现为大小、分布不均匀的粟粒、小结节影;多种征象混合表现10例(20.8%),表现为双肺斑片状渗出病灶与弥漫分布的粟粒、小结节灶相混杂.纵隔淋巴结肿大36例(75.0%),胸腔积液13例(27.1%),心包积液10例(20.8%).结论 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特征为局灶性肺实质病变较少而弥漫性的病变较多.  相似文献   

13.
黎剑宇  曾庆思 《放射学实践》2020,(11):1419-1423
【摘要】目的:分析及总结肺毛细血管瘤病(PCH)与肺静脉闭塞症(PVOD)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19年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6例PCH或PVO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CT征象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PCH和PVOD临床症状以胸闷、气促、干咳为主,少或无咳痰、咯血。常伴有肺功能受损,以弥散功能严重下降为主,平均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测值的百分比[DLCO(%Pred)]为(31.0±7.3)%。心脏彩超及右心导管均提示肺动脉高压。胸部CT征象常表现为多发斑片磨玻璃影、多发磨玻璃小结节影、小叶间隔增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动脉主干增宽及右心增大等肺动脉高压表现,心包积液等,部分可见支气管动脉增粗。其中PCH以多发磨玻璃小结节影为主,小叶间隔增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较轻,PVOD以多发斑片磨玻璃影为主,小叶间隔增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较明显。结论:PCH和PVOD是罕见的肺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40例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CT资料。结果:孢子菌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是两肺磨玻璃样影,呈"地图状"分布26例,肺间质性改变11例,肺气囊6例,少见的合并表现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气胸,双肺斑片状模糊影及小结节影。结论: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HRCT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急诊CT对胸部外伤后严重程度评价(附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胸外伤CT表现的认识,并分析CT表现与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胸外伤患者的X线胸片与胸部CT资料,按损伤程度的叶段分布、出血点、血气胸的量分为轻型与重型,并与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CT轻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样影或合并少量斑片状影,分布于3个叶段以内,共65例,CT重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样影内合并点状、结节状出血高密度影,分布于3个叶段以上至双肺,共53例,均见气胸、积液,另10例为大量胸腔积液肺实变。临床分类轻度58例,重度70例,CT分类与临床分类一致性比较Kappa值为0.825,P〈0.005,出院复查7.6%(5/65)CT轻度胸内病灶未完全吸收,57%(36/63)CT重度胸内病变未完全吸收,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部外伤后胸部CT表现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AC)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经菌种鉴定为MAC的AIDS患者31例,其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30例行胸部CT及X线检查,1例仅行胸部X线检查.结果 31例AIDS合并MAC感染患者中,3例肺部未见病变,28例为MAC肺部感染.AIDS合并MAC肺部感染的影像表现类似肺结核改变,常见的CT征象有斑片影21例,其中大片实变3例;支气管扩张18例,结节18例,双肺弥漫粟粒10例,空洞10例,胸腔积液1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以中度肿大为主,7例肺门淋巴结大,双肺门多见.结论 AIDS合并MAC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多样、不典型,以斑片影、小结节及支气管扩张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胸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明确诊断的MPA胸部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其中4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3例,实变影2例,纤维化2例,肺大泡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2例,胸内淋巴结增大3例;外周型为主3例,中央型及无明显区域分布各1例。2种及以上肺部病变并存4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增大的3例。结论 MPA胸部CT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肺部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0月间确诊AIDS合并CMV肺炎患者19例,分析胸部HRCT纵隔窗及肺窗征象。结果 19例CMV肺炎患者肺内见磨玻璃斑片影者16例,微结节影5例;小叶间隔增厚7例;部分肺实变者6例;支气管扩张者2例;厚壁空洞影1例。肺内病变以多种形态混合多见,不同类型病变分布各有特点。其中,磨玻璃斑片影多对称分布,外周带重或弥漫分布为主,与隐孢子菌肺炎向心性分布不同。随访结果显示肺内病灶完全吸收者较少,15/17患者肺内有病变残留,并形成纤维索条影或间质纤维化。结论 CMV肺炎肺部CT表现多样,磨玻璃影分布特点及治疗后病变残留对于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腹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腹部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的腹部CT扫描表现.结果35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腹部CT示腹腔淋巴结肿大27例(77.1%);肝脾肿大18例(51.4%);肝脾实质病变共11例(31.4%),其中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3例(8.6%),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5例(14.3%),肝密度弥漫减低5例(14.3%)及肝脏强化不均匀5例(14.3%);肠壁增厚3例(8.6%);腹水4例(11.4%);胰腺炎1例(2.9%).结论AIDS合并播散性PSM腹部常多脏器受累,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脾实质病变是其最常见的腹部CT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20.
梁锐烘  刘艳雯  曾庆思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13-1317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的胸部CT和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免疫功能正常宿主TSM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其中16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胸部CT平扫检查;5例同期行18FDG PET-CT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两肺多发病灶。主要CT表现:多发粟粒及小结节影7例(38.9%),片状实变影6例(33.3%),肿块及结节影3例(16.7%),斑片及条索影2例(11.1%);伴小叶间隔增厚7例(38.9%),多发厚壁小空洞6例(33.3%),支气管扩张4例(22.2%),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11.1%),支气管狭窄1例(5.6%),肺毁损1例(5.6%);胸腔积液8例(44.4%),心包积液4例(22.2%);伴骨质破坏7例(38.9%),其中5例(5/7,71.4%)CT复查出现骨质增生、修复;肺门、纵隔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14例(77.8%)。5例患者的PET-CT显示两肺病灶摄取明显升高,SUVmax 5.8~20.3,平均13.74±6.42。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宿主TSM的胸部CT和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