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脓毒症大鼠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影响,探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6 h采血收集血清和血浆,采用鲎试剂法定量测定血浆脂多糖(LP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将血清与HUVEC孵育8 h后分别应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荧光染色计算细胞坏死率,并应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0、12、24 h的细胞间残存距离.结果 脓毒症组LPS、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1).脓毒症组血清刺激HUVEC后8 h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刺激HUVEC后的细胞坏死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孵育12和24 h后,脓毒症组的细胞间残存距离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值均<0.01).结论 脓毒症大鼠血清中LPS、细胞因子的水平显著升高,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血磷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9月—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老年(年龄≥60岁)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监测入ICU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评估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评估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以APACHE Ⅱ评分和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老年脓毒症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0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3、7天血磷水平在脓毒症休克组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P < 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入ICU第1、3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 < 0.05)。ROC曲线显示APACHE Ⅱ评分(AUC=0.679)和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AUC=0.641)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价值高于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AUC=0.601)及入ICU第3天血磷水平(AUC=0.616)。结论:动态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外泌体(Exosomes)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集脓毒症患者血清样本,采用ExoQuick试剤法从血清样本中分离提纯Exosomes?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并将实验大 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对各组大鼠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炎症介质检测、支 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计数、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肺组织湿/干质量(W/D)比值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 较,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大鼠PH值、P&O2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而PaCO2则明显升高;实验组大鼠PaO2低于脓毒症组, 而PaCC)2则高于脓毒症组(P<0. 05) o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TNF asIL 1[3SIL 6和IL 10的浓 度水平值均明显升高;实验组大鼠血清TNFaJLlpJL6和IL 10的浓度水平值则高于脓毒症组(P<0. 05) o脓毒症 组和对照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则高于脓毒症组 (P<0.05)o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大鼠肺组织W/D比值和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大鼠W/D比值和病理 评分则高于脓毒症组(P<0. 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Exosomes会进一步加重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 与Exosomes会加重肺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磷水平变化及其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脓毒症患者血磷水平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预后的关系。结果:非SIRS组与非感染性SIRS组比较P〈0.05,与脓毒症各组比较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易出现低磷血症,并且血磷水平低者,预后较差,血磷水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顸后的简易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中重度脓毒症长期生存大鼠模型,观察脓毒症自然转归的过程,为研究脓毒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sham组,8只)与盲肠结扎穿孔术组(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32只),所有操作均在小动物麻醉机,七氟烷吸入麻醉下完成。所有大鼠在其右颈部建立动静脉通路。术后恢复24 h后,CLP组大鼠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致脓毒症。手术完毕后将大鼠转移到恢复室(室内温度22~25℃),单笼饲养。术后静脉补液按1∶1比例分别给予6%HEAS和5%葡萄糖注射液,第1、2天补液量为20 m L/kg/12 h,之后液体减半直至大鼠开始饮食。根据大鼠生存情况CLP组大鼠自然分为生存组(survival组)和死亡组(dead组)。观察术后大鼠至30 d,记录大鼠的症状表现、体重变化、IL-10血浆浓度的变化,并解剖观察腹腔内脏器改变。结果 (1)CLP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为75%,72 h内生存率为62.5%,7 d内生存率为50%。(2)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评估系统,32只CLP组大鼠在术后24 h均达到中重度脓毒症程度。(3)手术后,survival组与sham组体重均有下降。survival组大鼠从第4天开始体重下降明显(P=0.017)。survival组大鼠在术后第6天体重下降至最低,较原体重下降(8.51±2.23)%;sham组则在术后第4天体重最低,较原体重下降(2.73±1.8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大鼠在术后第30天时,体重的最大升高率(sham组(16.16±2.39)%与survival组(13.03±3.74)%比无明显差异(P=0.29)。(4)术后1 d与术前(0 d)相比,三组IL-10血浆浓度均有升高,survival组(P=0.000)和dead组升高明显(P=0.010)。(5)腹部解剖见:dead组大量恶臭血性腹水,结扎肠管紫黑,无包裹,无粘连。survival组腹腔广泛粘连,大网膜失去原有形态及光泽,趋向结扎肠管,但无脓肿包裹。sham组解剖未见异常。survival组大鼠脾脏占体重的(2.64±0.37)‰,sham组大鼠脾脏占体重的比例为(1.63±0.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本实验为建立CLP中重度脓毒症长期生存者模型提供可靠的控制CLP的措施和筛选模型的方法,使其基本符合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毒症治疗中血压改变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血透中心的52名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实记录全部患者进行血透前、血透时和血透后血压水平,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分析血压变化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正常血压组患者的年龄、血透龄、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与高血压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SBP 组体重增长比例、平均脱水量、血透前 SBP 相比于低△SBP 组明显偏高, HB 与 ALB 相比于低△SBP 组明显偏低;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得出正常血压组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率相比于高血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水平与年龄、血透龄、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具有显著相关性,血透前后收缩压差(△SBP)的升高会提高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 年3 月-2011 年5 月齐齐 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37 例,依据糖尿病合并情况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 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糖尿病 组1 年生存率88.64%(39 例),非糖尿病组97.85%(91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 组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3 年生存率61.36%(27 例),非糖尿病组80.65%(75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5 年生存率20.45%(9 例),非糖尿病组40.86%(38 例),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低于非糖尿病组。即糖尿病组患者的1、3 和5 年 生存率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45.45%,非糖尿病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25.81%, 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患者的不良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患者 饮酒、糖尿病病程、Child-Pugh C 级、HBV DNA ≥ 3 lg 拷贝/ml 的R^R 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糖尿病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较低, 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应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时 ,交叉污染对血清磷测定结果的影响 .[方法 ]使用 715 0型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 ,先检测 1次已设置的所有检测项目 ,在每个项目测试后连续检测3次血清无机磷值 ,以确定对血清无机磷测定产生交叉污染的项目 .[结果 ]尿酸、α 羟基丁酸脱氢酶、葡萄糖、胆碱酯酶、胆汁酸及肌酸激酶等 6种试剂对血清无机磷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结论 ]应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血清无机磷时存在项目间的交叉污染 ,因此有必要调整项目的通道以避免产生交叉污染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前降低体重对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60例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诊断为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体质量指数(BMI)降低情况分为无降低组(降低<1.0%)、轻度降低组(10.0%>降低≥1.0%)和重度降低组(BMI降低≥10.0%).所有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分析不同体重降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体重降低对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160例胃癌患者中体重无降低组33例,占20.6%;轻度降低组87例,占54.4%;重度降低组40例,占25.0%.重度降低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最长,且TNM分期更晚,与无降低组及轻度降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降低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与副作用(不良反应)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均低于无降低组与轻度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降低组术后第1年和第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无降低组与轻度降低组,且轻度降低组术后第1年和第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无降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降低组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生存率均低于无降低组与轻度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BMI下降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有明显影响,尤其是BMI下降>10.0%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疾病谱对行心肺复苏术的急救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急诊手术室因发生心脏骤停实施CPR 复苏成功患者100例和复苏失败患者10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直接病因。结果:复苏成功组大多为20~40岁患者(51例/100例,51%),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以上(45例/100例,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心肺复苏起始时间(100例/100例,100%;17例/100例,17%)、是否气管插管(91例/100例,91%;32例/100例,32%)和心电监护(79例/100例,79%;56例/100例,5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9,P=0.000;χ2=10.025,P=0.000;χ2=4.982,P=0.000);直接病因主要为脑出血和梗死(44例/200例,22%)、冠心病(33例/200例,16.5%)、呼吸衰竭(40例/200例,20%)和急性心肌梗死(47例/200例,23.5%),且两组患者间原发性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与患者年龄、原发性病、是否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和复苏起始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辅助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12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每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5.4%)(χ~2=7.543,P=0.006)。结论:益生菌辅助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脓毒症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患者抗炎、促炎指标动态变化在临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2010~2011年该院 EIC U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诊断明确后第1、3、5、7天清晨血清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促炎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抗炎指标(IL‐4、IL‐10)血清浓度,同时动态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结果两组 TNF‐α、IL‐1均呈早期上升,病程进展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之后逐渐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两组IL‐4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IL‐10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死亡组IL‐10水平呈现逐渐升高,并维持高位,第3、5、7天IL‐10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 Ⅱ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死亡组则呈上升趋势并维持高评分值。结论 TNF‐α、IL‐1在脓毒血症早期呈迅速升高并达峰值,IL‐4、IL‐10升高并达峰值时间较促炎指标延后,其中IL‐10持续维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miRNA-21和炎症因子PCT在脓毒症病程中的动态表达,并探讨与脓毒症病情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58例、健康对照24例,其中一般脓毒症32例,脓毒性休克26例,按28 d病死率分为生存组48例和死亡组10例。检测研究对象在入组第1、3、5天血清miRNA-21表达量以及炎症因子PCT水平,并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患者入组第1天血清miRNA-21表达量明显升高(Z=-7.061,P=0.000),做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miRNA-21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997(95%CI=0.991~1.000,P=0.000),且以miRNA-21≥ 0.875为截断点,其诊断脓毒症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1.7%、100%。②在脓毒症5 d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miRNA-2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7.778,P=0.000),且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P=0.000),入组第1天血清miRNA-21表达量(1.974±0.886) ng/μL高于第3天miRNA-21表达量(1.015±0.709) ng/μL,第3天血清miRNA-21表达量高于第5天miRNA-21表达量(0.531±0.312) ng/μL。③在脓毒症5 d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PCT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304,P=0.000),且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P=0.000),入组第1天PCT表达量(14.164±13.939) μg/L高于第3天PCT表达量(4.224±4.039) μg/L,第3天PCT表达量高于第5天PCT表达量(1.614±3.438) μg/L。④脓毒性休克组入组第1天,血清miRNA-21表达量、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一般脓毒症组(Z=-6.510,P=0.000;Z=-4.457,P=0.000;Z=-6.517,P=0.000),且miRNA-21表达量与APACHEⅡ评分成正相关(r=0.993,P=0.000)。⑤血清miRNA-21在死亡组中高表达,且在各个观测时间点两组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Z=-2.823,P=0.005;Z=-3.664,P=0.000;Z=-4.942,P=0.000)。结论:血清miRNA-21在脓毒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为脓毒症潜在的早期诊断标记物。血清miRNA-21在脓毒症病程中的动态表达可能与机体炎症反应紧密相关,并在预警脓毒症严重程度以及评估预后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彤  范蕴  陈敏 《现代医学》2000,28(4):229-230
目的研究急性期脑梗死(ACI)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况及免疫学异常。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8例ACI患者第1~4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动态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ACI患者各年龄段在1~4周病程各阶段合并感染与非感染的患者SIL-2R水平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ACI患者在1~4周病程中人体T淋巴细胞未见明显激活及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2例脓毒症患者在入院后第1、3、5、7d测定PCT,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23)和存活组(n=59),比较两组PCT清除率.结果 两组基础疾病构成比例类似,死亡组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比例较高.第3、5、7 d PCT清除率(PCTc-3、PCTc-5、PCTc-7)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提示PCTc-7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892明显高于PCTc-3、PCTc-5.结论 PCTc-7可作为评估脓毒症预后的重要指标,其截值≥40%可作为预后有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麻处理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4例脓毒血症患者按维持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术中采用丙泊酚维持,观察组术中七氟烷维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呼吸功能各指标变化、不良反应、手术结局。结果观察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控制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氧饱和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中30 min、手术结束、术后24 h对比中,观察组在不同时间段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气道峰压(Paw)、血乳酸、肺动态顺应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头痛、过敏、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室拔出气管插管率、术后ARDS发生率、术后24 h内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采用七氟烷全麻维持具有良好效果,能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对呼吸功能影响更小,有利于手术疗效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大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用ELISA方法对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大鼠血清进行抗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滴度的检测,以了解其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了感染血清经过或不经过2-琉基乙醇处理和给大鼠灌服吡喹酮的情况下,ELISA检测值的变化。蛄果大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用2-ME处理后各时点采集的感染大鼠血清OD值均较不加处理者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服药结束后第3d大鼠血清IgG抗体ELISA检测值约为未服药组感染大鼠的2.2倍。结论以2-ME处理的血清及服用吡喹酮能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Sepsi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newborn infants. From January 1983 to April 1988, 166 cases of neonatal sepsis with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were collected at V.G.H.--Taichung. Among them 140 newborn babies were delivered at private clinic (outborn babies), 26 cases were inborn babies. Of the inborn babies, 20 cases (76.9%) were early onset sepsis (the onset of illness within 96 hours of life) and 6 cases (23.1%) were late onset sepsis (the onset of illness beyond 96 hours of life). Off the outborn babies, 64 cases (45.7%) were early onset sepsis and 76 cases (54.3%) were late onset sepsis. The Gram positive organism (51.9%) was more common than the Gram negative organism in the inborn babies, on contrary, the Gram negative organism (59.0%) was more common in the outborn babie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organism of the inborn babies was Enterococcus (22.2%) and E. coli (22.2%), followed by Pseudomonas spp (11.1%)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11.1%).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organism of the outborn babies was Enterococcus (17.4%), followed by E. coli (16.1%), Staphylococcus aureus (9.9%) and Klebsiella spp (8.1%). The antibiotics sensitivity tests to the pathogens didn'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 babies. In this clinical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first choices of antibiotics were ampicillin plus aminoglycosid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nonspecific.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were lethargy, fever, hypothermia and poor feeding. Of the inborn babies, 17 cases (65.4%) had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the outborn babies, 42 cases (30%) had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