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羊耳菊Inula cappa中7种化学成分(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5-O-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羊耳菊药材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mm,1.7μm),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柱温为30℃,样品温度为4℃,体积流量为0.4 m L/min,检测波长为329 nm。结果测定了广西、贵州、云南3个省份共20批羊耳菊样品中7种成分的量,建立了羊耳菊药材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0个共有峰,除样品18(S18)外,样品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以羊耳菊中7种成分的量及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仅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量在产地间有显著差异,20批样品被聚为2类,广西壮族自治区羊耳菊质量均一性较贵州、云南省高。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羊耳菊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6,(2)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及抗炎药效,并分析指纹图谱与抗炎药效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7个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得到11个共有峰;选择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进行抗炎药效学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11个共有峰与其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各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峰数目和大小差异较大且均有抗炎作用;构建了雷公藤多苷片"谱-效"模型,各共有峰与抗炎药效的关联度均大于0.5,其中9号峰和6号峰对药效的贡献较大(关联度均大于0.77),各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炎作用贡献的大小顺序为:96351=10482=117。结论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指纹图谱不同,抗炎药效亦不同,其是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群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两者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峰与药效的关联度不等,对药效的贡献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蒙药材蓝刺头HPLC特征图谱及咖啡酸、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以及1,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该蒙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甲醇-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1 nm,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对16批蒙药蓝刺头药材进行特征图谱研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 A版)"进行评价,并对色谱峰进行指认。对药材特征图谱中的咖啡酸、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以及1,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种咖啡酸衍生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蒙药材蓝刺头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及16批药材的共有模式,并指认了其中8个特征峰,同时建立了4个咖啡酸衍生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咖啡酸在10.848~108.48 ng、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17.712~177.12 ng、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13.260~132.60 ng以及1,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24.672~246.72 n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5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7%、99.93%、100.62%、99.7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为蒙药蓝刺头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黑骨藤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探讨黑骨藤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以及Data Analysis和Metabolite Detect等软件分析,通过比对黑骨藤提取物、含药血清、空白血清指纹图谱以及空白血清与含药血清的差异图谱,根据质谱所提供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与对照品的比较,判定口服黑骨藤提取物后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结果:口服黑骨藤提取物后,从血清中检测出17个入血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7个为代谢产物。鉴定了其中7个原型吸收入血成分,依次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杠柳毒苷。结论:这些入血成分可能是黑骨藤在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有助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艾纳香及其提取物艾粉、艾纳香油的GC-MS指纹图谱,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GC-MS建立艾纳香、艾粉、艾纳香油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通过CHROMAP 1.5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分别建立共有模式,标定共有峰,进行相似度评价,并用NIST11标准质谱库对共有指纹峰进行检索分析。结果建立了艾纳香、艾粉、艾纳香油的GC-MS指纹图谱;标定艾纳香共有峰40个、艾粉共有峰17个、艾纳香油共有峰31个,并鉴定了艾纳香40个共有指纹峰、艾粉13个共有指纹峰、艾纳香油25个共有指纹峰的化学成分;艾纳香药材相似度为0.632~0.989,提取物艾粉和艾纳香油相似度均大于0.900;艾纳香药材与其提取物指纹图谱有较好相关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艾纳香、艾粉、艾纳香油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抗炎有效部位的谱效关系,明确其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试验研究禹州漏芦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的药效部位筛选,并建立其抗炎有效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的各组分峰的峰面积和抗炎药效相关联,用后退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拟合回归方程。结果: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的抗炎作用最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指纹图谱的9个共有峰中,其中有7个峰对抗炎的药效作用有显著贡献,2,3,5,7号峰(7号峰为α-三联噻吩)所代表的化合物与抗炎的药效作用呈正相关,4,8,9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与抗炎的药效作用呈负相关。结论: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中α-三联噻吩是禹州漏芦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另外尚有6个重要成分参与这一药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栀子提取物抗炎作用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采收期栀子药材指纹图谱,以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作为抗炎模型,对其进行药效学实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与药效数据相关联,建立谱效关系模型。结果各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炎药效贡献的大小顺序为10号峰>2号峰>9号峰>4号峰>3号峰>26号峰>1号峰>31号峰>23号峰>28号峰>12号峰>29号峰>21号峰;对抗炎作用药效贡献大的前5个峰分别为10、2、9、4、3号峰,通过对成分进行全波长扫描,推测10、2、9、3号峰为环烯醚萜类成分,与对照品图谱比较后,确定9号峰对应的化学成分为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10号峰为栀子苷。结论栀子的抗炎药效作用是由多种成分、多个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探索其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青翘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阐明各部位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炎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青翘各部位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通过青翘不同部位样品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3个药效评价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炎活性,利用灰色关联与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灰色关联分析得出7个对药效贡献较大的峰,分别为23,25,31,29,24,26,30号峰。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23号峰含量变化与TNF-α呈极显著负相关;18,13号峰含量变化与IL-6呈极显著和显著性负相关;22号峰含量变化与IL~(-1)β呈极显著性负相关;7,13和6号等峰含量变化与IL~(-1)β呈显著负相关。这些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含量越高,降低TNF-α,IL-6及IL~(-1)β的效果越显著,发挥的抗炎效果越好。结论:23,13,25和31号等色谱峰对青翘抗炎药效的贡献最大。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初步证明青翘的抗炎药效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为中等极性的成分,抗炎作用是这些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桃核承气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抗炎药效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建立15批桃核承气汤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药效试验,以TNF-α的抑制率和IL-10的促进率为抗炎作用的药效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构建谱效关系.结果 建立了桃核承气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2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9个色谱峰.药效试验结...  相似文献   

10.
银黄滴丸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戴德雄  刘根才  朱婷  纪晓燕  季玉林  赵准 《中草药》2016,47(24):4370-4373
目的利用HPLC法建立银黄滴丸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色谱柱Kromasil 100-5C18(2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7 nm;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对10批银黄滴丸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计算;通过药材对照对共有峰进行归属;通过对照品对照指认共有峰。结果银黄滴丸HPLC指纹图谱有7个共有峰,6个共有峰(峰1、2、3、4、5、6)来自于金银花药材,1个共有峰(峰7)来自黄芩药材;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7个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峰1)、绿原酸(峰2)、隐绿原酸(峰3)、3,4-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4)、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6)、黄芩苷(峰7);10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很好地控制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山楂体外降三酰甘油主要活性组分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山楂降三酰甘油(TG)主要活性成分UPLC指纹图谱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TG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筛选出山楂降TG主要活性组分。采用UPLC法建立12批不同产地山楂降TG主要活性组分指纹图谱,并获取相应的药效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山楂中富含黄酮的组分能够明显地降低TG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在该组分指纹图谱所含的11个共有峰中,1(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3(原花青素C1)、4(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5(芦丁)、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号色谱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对降TG呈正相关作用,其余包括2(表儿茶素)、10(槲皮素)、11(5-O-咖啡奎尼丁酯)号色谱峰在内的各峰则呈负相关。结论山楂黄酮类成分对降低TG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筱筱  夏忠庭  何毅  姚凤娟  周水平  李萍 《中草药》2016,47(12):2167-2174
目的 建立远志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多成分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方法。方法 采用UPLC法,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 L/min,检测波长320 nm,测定24批远志药材中sibiricose A5、sibiricose A6、sibiricaxanthone B、glomeratose A、polygalaxanthone III、3,6′-disinapoyl sucrose 6种成分的量,并建立远志药材指纹图谱,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指认共有峰。结果 不同产地远志中3,6′-disinapoyl sucrose与sibiricose A6量差异较大;建立的药材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7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33个峰,24批样品相似度在0.756~0.997。成分量及相似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远志药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建立的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有效、全面地用于远志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高家荣  徐双枝  韩燕全  魏良兵  宋俊梅 《中草药》2017,48(12):2401-2406
目的建立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并分析补骨脂-肉豆蔻药对的入血成分。方法对20只SD大鼠分别ig 10个不同批次的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物,采用UPLC法比较体外供试品、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指纹图谱,分析其入血成分。结果测定给药后入血成分并建立UPLC指纹图谱,标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其中10个峰来源于体外供试品中原型成分,3个峰为代谢产物。结论首次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建立了补骨脂-肉豆蔻药对血清指纹图谱,反映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口服给药吸收入血情况,为其体内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灯心草及其炮制品灯心炭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及灯心草中3个菲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灯心草炮制前后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UPLC建立灯心草、灯心炭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灯心草与灯心炭UPLC指纹图谱,生品标定15个共有峰,炭品标定16个共有峰,与相对应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9;通过CA将灯心草和灯心炭聚为两类,PCA筛选出4个主因子;确定了灯心草3个菲类成分的UPLC定量方法。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炮制后灯心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为灯心草临床用药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化橘红黄酮类成分UPLC与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少东  王莲婧  林励  肖凤霞  帅欧 《中草药》2013,44(9):1195-1198
目的 比较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与HPLC法分析化橘红总黄酮指纹图谱的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UPLC法与HPLC法对17批化橘红药材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分别建立了化橘红黄酮类成分的UPLC与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其中UPLC法标识出21个共有峰,HPLC法标识出17个共有峰,17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2种方法均可用于化橘红的质量控制,UPLC法较HPLC法更高效、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16.
邢耀莹  王姿杨  王露  杨苗苗  庞哲  赵宁  崔治家  邵晶 《中草药》2024,55(4):1237-1247
目的 建立牛蒡子-甘草药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探讨牛蒡子-甘草药对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牛蒡子-甘草药对的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收集到的18批牛蒡子-甘草药对进行质量评价;以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以一氧化氮分泌量为指标考察18批牛蒡子-甘草药对的抗炎活性,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GCA)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HPLC共有峰与炎性指标间的谱效相关性。结果 指纹图谱研究共标定38个共有峰,经混合对照品指认出13个成分,聚类分析与PCA结果一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样品S7质量最佳。GCA结果显示,牛蒡子-甘草药对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抗炎活性关联度为F5(甘草苷)>F17(甘草酸)>F1>F3>F4>F9>F11(异甘草苷)>F13(牛蒡子苷)>F19>F23>F21(牛蒡苷元)>F14;通过PLSR分析发现,牛蒡子-甘草药对38个共有峰中17个特征峰(VIP>1)与其抗炎作用显著相关,且F21(VIP>1.5)贡献较大。结论 建立的牛蒡子-甘草药对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其质量评价,谱效相关性研究初步筛选出的17个成分可作为其抗炎作用有效成分群,为牛蒡子-甘草药对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 mm,1.8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20%A;5~7 min,20%A;7~25 min,20%~25%A;25~30 min,25%~90%A),柱温35℃,进样量10μL,流速0.3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莱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花UPLC法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为评价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红花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产地来自新疆和河南共34批红花样品应用UPLC建立其指纹图谱,按"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对照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SAS 9.30和Matlab软件对新疆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红花的UPLC指纹图谱特征峰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了红花药材的专属性UPLC指纹图谱,确立了26个共有峰;30批新疆红花样品和4批河南红花样品质量差异较大,新疆不同产地间和同一产地不同品种间具有一定差异。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实现了新疆红花指纹图谱差异的识别。结论该方法简便、高效、可靠,为红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快速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璇  王鸿发  于福来  元超  黄梅  张影波  陈振夏  王丹  庞玉新 《中草药》2021,52(12):3679-3688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区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方法建立4个不同产区34批艾纳香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根据前期提取分离出的艾纳香单体成分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并测定样品中含量,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以及药材综合质量评分寻找不同产区艾纳香药材中的差异。结果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各批艾纳香样品相似度在0.433~0.977,4个产区艾纳香样品在化学组分和含量上存在差异。4个产区的艾纳香药材基本上可以分为4类,每个产区大部分样品各自分布于不同的象限,不同产区之间有交叉样品,样品之间的离散程度较大,每个产区的样品本身质量就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海南和广西样品。通过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图确定了5个产区差异性指标成分,综合质量评分中3份海南琼中产样品评分排在前3位。测定5个黄酮类成分含量中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圣草酚、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和sakuranrtin均以贵州产整体含量较高,艾纳香素以海南产整体含量较高。结论结合HPLC指纹图谱、HCA、PCA及多指标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艾纳香药材质量,为艾纳香药材质量控制和优良种质资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