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桑内酯致痫后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厚纶  朱长庚 《解剖学报》1997,28(2):123-126
为探讨马桑内酯致痫与生长抑素的关系,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后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致痫组大鼠CA1,CA2区及齿状回生长抑素mRNA的反应明显增强,以上各区的中,小神经内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的数目及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荧光探针Fluo-3/AM为胞浆内游离钙特异性指示剂,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急性分离SD大鼠(出生后7~14 d)海马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的变化情况,以了解钙离子及钙通道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探讨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 CL)调节神经细胞内钙稳态的机理.实验发现,CL能使急性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Ca2 ]i增加;nifedipine和低浓度NiCl2虽可延迟,但不能完全阻断这种作用.除促使电压依赖的T-、L-型钙离子通道开放外,CL尚可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海马神经元内[Ca2 ]i,改变细胞兴奋性而致痫.  相似文献   

3.
目的和方法:采用皮层应用或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的方法致痫大鼠,用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了致痫动物皮层、海马细胞外Ca2+浓度的变化,观察了海马CA2区注射硫酸镁对致痫大鼠脑电图和皮层、海马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马桑内酯致痫时,皮层、海马细胞外Ca2+浓度分别降低了0.61 mmol·L-1和0.74 mmol·L-1,海马内注射硫酸镁能明显地抑制致痫动物皮层、海马诱发电位和脑电图痫样放电.结论: 镁盐的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Ca2+流入神经元内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胰蛋白酶消化加吹打的方法急性分离SD大鼠(出生后7~14d)海马神经元,并用银染法对细胞进行验证。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下,记录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的电生理活动,观察马桑内酯(Coriarialactone,CL)对电流幅度的影响。既有高电压激活钙电流(High voltage-activated calcium currents,HVA)又有低电压激活钙电流(Low voltage-activated calcium currents,LVA),HVA钙电流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峰电流成分、持续的电流成分和瞬时的电流成分。其持续成分主要是L型钙电流。经20μl/ml和40m/ml的CL作用3min后,LVA、HVA峰值钙电流密度均增加(P〈0.05),这一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CL使海马神经元钙电流增大可以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引发神经元产生异常的癫痫样放电,这在CL致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法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原癌基因表达、谷氨酸免疫反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一侧侧脑室内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后,在双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切片上,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均有3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谷氨酸(Glu)单标细胞、Fos单标细胞和Fos/Glu双标细胞。癫痫发作后1h,注射侧齿状回有大量Fos/Glu双标细胞,而海马回CA3区仅有散在的双标细胞;癫痫发作后1.5h,海马回CA3区双标细胞数明显增多。Fos单标细胞数及谷氨酸免疫反应性与双标细胞数是平行的。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对马桑内酯致痫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法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原癌基因表达、谷氨酸免疫反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一侧侧脑室内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后,在双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切片上,齿状回及海马回CA3区内均有3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谷氨酸的单标细胞、Fos单标细胞和Fos/Glu双标细胞。癫痫发作后1h,注射侧齿状回有大量Fos/Glu双标细胞,而海马回CA3区仅有散在的双标细胞;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马桑内酯致痫时癫痫样放电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采用大鼠海马脑片技术,细胞外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观察了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腺苷对海马脑片CA1区细胞群体锋电位的作用。结果:腺苷对马桑内酯所致的成串癫痫样放电具有抑制作用。结论:ATP敏感的钾通道可能是马桑内酯致痫时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可能与马桑内酯(CL)癫痫发作及人参皂甙Rb1(GRb1)神经保护作用有关的蛋白质成分,探讨海马组织蛋白质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GRb1对其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对照组、CL致痫组和GRb1+CL致痫组动物海马组织蛋白,双向电泳分离,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 成功鉴定出6个蛋白质分别是:脑肌酸激酶(brain creatine kinase)、内吞蛋白A1(endophilin-A1)、UPF0628 蛋白 C10orf96 同源物(UPF0628 protein C10orf96 homolog)、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光导素样蛋白(phosducin-like protein)及桥整合蛋白3(bridging integrator 3)。其中前3个蛋白质在GRb1+CL致痫组表达低于CL致痫组,后3个蛋白质在GRb1+CL致痫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CL致痫组、GRb1+CL致痫组和对照组表达的蛋白质存在明显差异。鉴定出的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GRb1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其中 brain creatine kinase、endophilin-A1和UPF0628 protein C10orf96 homolog可能与CL所致癫痫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10.
致痫剂马桑内酯引起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致痫作用的马桑内酯处理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以原位DNA 断端标记法检测培养神经细胞的凋亡,配以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的检测,观察马桑内酯对培养皮层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与已知的神经毒剂海人酸作比较。结果显示,马桑内酯可诱导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凋亡,而引起细胞坏死的作用不如海人酸明显,其对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神经毒作用以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系统应用马桑内酯所致的慢性癫痫大鼠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证明,整个海马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并可见阳性细胞增生、胞体肥大,尤以齿状回门区和海马分子腔隙层及始层为甚。此外,本实验还发现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强度随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2 h~9 d)而不同,且直至发作后9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程度仍高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马桑内酯所致癫痫反复发作可使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O参与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要用4-血管阻断的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的变化;以Nissl染色方法,结合图象分析统计海马神经元丢失比率,同时采用Y-型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成绩,结果:在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分辨学习记忆能力发生严重障碍时,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或坏死增加,海马神经元受损,导致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海人酸(kainicacid,KA)侧脑室注射后大鼠海马内nestin的表达变化,本文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1μl(0.5μg/μl)KA,分别于术后1、3、7、14、30、60、90d处死动物,并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实验组大鼠海马的nestin阳性细胞在KA注射后3d开始出现于齿状回、CA3和CA1区,到7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注射侧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均较非注射侧多(P<0.01);对照组仅有散在阳性细胞。本结果提示,海人酸可诱导和增强大鼠海马nestin的表达,而这些表达nestin的细胞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大白鼠海马神经毯内的神经胶质突起与神经元突起的超微结构。本文论述了星状胶质细胞突起与神经元的树突、树突侧棘和轴突膜间联系的超微形态特点,发现星状胶质细胞突起广泛分布于神经毯内,与神经元突起间形成膜的紧密并列关系,但不形成突触,也未见二膜间并列处有膜的增厚和突触小泡聚集的现象。星状胶质细胞突起上的棘状突起的超微结构特征不同于树突的侧棘,无棘器的构造。首次发现有的神经胶质棘状突起上有小棘结构。有些棘状突起借粘着斑与树突形成细胞间连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糖皮质激素的抑痫效应 ,本研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脑电图仪观察了地塞米松对谷氨酸钠致痫大鼠脑电图以及 GABA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 :大鼠在注射谷氨酸钠前 3 0 min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能明显减轻严重的癫痫发作症状和脑电图中高电位的痫波发放 ,并使海马齿状回及大脑皮层 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强。显微图象统计分析 :与致痫组相比 ,抑痫组 GABA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地塞米松具有抑制谷氨酸钠诱发癫痫的作用 ,其抑痫效应可能与增强 GAB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毁损M eynert基底核(nbM )建立Alzheim er氏病(AD)动物模型。用乙酰胆硷酯酶(AChE)细胞化学方法对模型动物大脑皮层及海马进行反应,评价AChE 与AD 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将48 只大鼠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用Morris 水迷宫(MW M )测定行为学变化。在实验组,以局部注射海人藻酸的方法毁损nbM 。术后7 d,再次检测其行为学变化。存活不同时间后,用AChE 酶细胞化学技术染色脑切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算海马层AChE阳性神经元及纤维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毁损nbM 鼠皮质及海马的AChE阳性神经元纤维明显减少,其特征为片层结构缺失。这些变化在毁损nbM 鼠3~4 个月及9~10 个月组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证明,毁损nbM 出现的AChE减少与AD 的发生关系密切,且与同一动物模型β 淀粉样蛋白及τ蛋白过度表达在时间上一致,后者是AD 病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黄体酮对戊四唑(PTZ)致痫大鼠的发作情况和海马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影响,旨在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黄体酮对抗癫痫作用的可能机制。实验中采用成年去卵巢(OVX)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实验对照和实验给药3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实验给药组经腹腔注射黄体酮,每天一次。3 d后,空白对照组经腹腔注射NS,实验对照和实验给药组经腹腔注射PTZ致痈。注射PTZ 1 h后,灌流固定,取脑,做振动切片。取含背侧海马的脑片,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图象分析计数海马齿状回门区内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结果:(1)实验给药组大鼠均未出现癫痫发作;(2)三组间齿状回门区内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给药组的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果显示,黄体酮可对抗PTZ致痫的行为发作和门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并提示黄体酮可能具有增强GABA能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