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以气虚为基础,火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气虚之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低度炎症为切入点,探讨阴火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关系,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度炎症发生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气虚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火热之邪形成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基础,甘温除热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并结合自噬相关研究,探讨了气虚之火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对甘温除热法的可能物质靶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阴火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继发的邪火。糖尿病的发病是由于脾胃气虚日久,元气不足,血中伏火,消灼阴津所致,日久它脏受累,浊瘀酿毒,毒损络脉而形成诸慢性并发症。同时,阴火论可被视作是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糖尿病炎症发病学说沟通的桥梁,基于本论推导出的种种理论衍说已经当代证素学研究验证。东垣治消法可细分为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活血化瘀通络、调畅情志等,当代医家运用本法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多有验效。  相似文献   

3.
阴火理论作为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就论述阴火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并探讨阴火是糖尿病与炎症学说的重要切入点,提出"补脾益气,升阳泻火"法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学习运用李东垣“阴火”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之一。综观《脾胃论》,李氏所论阴火,概言之是在脾胃元气虚弱基础上,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于常度,以及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虚郁滞所产生的內伤性火热证候。由于阴火病理复杂多端,故东垣论治亦不囿于甘温除热。兹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运用体会,对阴火病机与治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8.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9.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伴见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形成低度炎症进而导致糖尿病。一些学者尝试从中医理论探讨二者的关系,但对二者关系论述的并不清楚,笔者试从"阴火"理论阐述二者关系。阴火由元气亏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可发为糖尿病,通过类比法发现阴火的产生过程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似之处,通过"补脾胃、益元气升阳散火"论治糖尿病,既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又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杜洋 《山西中医》2009,25(7):1-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脾胃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不足则内生火热之邪,即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称为“热中”。后世医家对于热中证及阴火的实质有诸多争议,影响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根据李杲医著及其他医家论述分析,热中证的实质是由于脾胃内伤,化生风、湿、热、燥邪气,致使经络营卫运行不利而产生;阴火的治疗侧重于培补中气,除热祛邪。  相似文献   

13.
炎症是血管稳态失衡综合征(VHDS)的关键机制之一。本文提出这一炎症病理机制可从中医学"阴火"来认识的观点:此炎症之火与气虚关系密切;脾胃在VHDS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西两种理论体系的桥接点,此炎症的"火"与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气虚关系密切;气虚而热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氧化炎症级联反应有相关性;气虚是VHDS形成的关键证候要素,是VHDS火热之邪形成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的关键证候要素,甘温除热是防治的重要治则。并从中医学"气-热"与现代医学"线粒体-炎症氧化"体系的似同性和相关性对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靶点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医释义动脉粥样硬化及2型糖尿病低度炎症的发生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中医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及2型糖尿病发病学说中低度炎症的发生条件进行了探讨。认为低度炎症的发生是以气虚、气滞、痰饮、瘀血为先决条件的。首先,气虚是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条件。气虚导致了炎症的发生,也导致了这种炎症状态是低度的、慢性的。其次,气滞也是发生低度炎症的重要条件。最后,痰饮和瘀血不但是低度炎症的主要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低度炎症持续存在,长期不愈的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15.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虚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最高,脾胃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最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分析李东垣"阴火"学说与冠心病室性早搏因机证治上的关联性,探讨从阴火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新治疗思路。文章首先概述李东垣阴火的理论渊源、核心病机和代表方药;并概述中医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认识,侧重强调冠心病室性早搏从脾胃论治切入,具有火热病机。在病因病机治疗方药上找到阴火学说与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共通点:(1)共同的病因:脾胃内伤;(2)共同的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3)"阴火"代表方药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被部分证实。因此,从李东垣"阴火学说"论治冠心病室性早搏无疑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79-781
探讨谦斋关于脾胃理论的学术思想 ,结论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结合脾胃病的划分原则 ,提出辨主脏的思维方法 ;将中气虚病理演变分为 4个阶段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阐明气虚发热的机理是血分亦虚 ,多兼外邪 ;内湿以脾胃并重 ,将湿阻辨证分 3个层次 ;中气滞是作用不及 ,胃肠气滞是作用太过 ;对气虚发热定性为寒的反思 ,气虚应为凉、阳虚则为寒 ;甘温除大热的“大热” ,既可指高热 ,又可指久热 ;阴火为脾虚下流肝肾之湿 ,闭塞其下郁遏阳气化火上逆。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20.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