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Na2CO3胁迫对朝鲜碱茅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及膜透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a2CO3溶液对朝鲜碱茅草种子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朝鲜碱茅草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朝鲜碱茅草种子的吸水量随着Na2CO3浓度增高而逐渐降低。不同阶段吸水量随着Na2CO3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的幅度不同,第1阶段降低幅度较小,第3阶段较大。当Na2CO3浓度大于4.00%时,朝鲜碱茅草种子不萌发,吸水停滞于第2阶段。朝鲜碱茅草种子的膜透性在吸胀初始时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膜逐渐得以修复。Na2CO3胁迫下,膜系统修复受阻,Na2CO3浓度与膜透性正相关极其显著,膜修复受阻是Na2CO3胁迫抑制朝鲜碱茅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油砂的几种主要组分在58℃时,对不同浓度的NaOH和Na_2CO_3的碱耗情况,据之选出了适用性较强的动力学速率方程.结果表明,碱耗并不一定是一级反应,它随油砂组分的不同而改变,数据处理由计算机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迭代逼近.  相似文献   

3.
蒙脱石与碱性驱替剂反应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四氟乙烯塑料惰性反应器在25℃条件下,以20 g/L的固液比,研究了蒙脱石与不同质量分数的NaOH和Na2CO3碱性驱替剂间的作用,反应时间为0~120 h,根据硅、铝标准曲线,对反应后液相中的硅、铝元素质量分数参数分别进行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据反应前后碱液质量分数的变化,计算各条件下的绝对碱耗量,测定NaOH溶液驱替过程中,蒙脱石填砂管渗透率和注入压力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蒙脱石在碱溶液溶蚀,在溶蚀反应前期溶液中硅铝离子明显增加。相同温度下,蒙脱石在NaOH溶液中比Na2CO3溶液中碱耗量高。在碱溶液驱替过程中,渗透率经过几个波动之后逐渐稳定,稳定之后下降幅度小,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朝鲜碱茅种子在4种盐分NaCl、Na2SO4、Na2CO3、NaHCO3的7个不同浓度(0.3%、0.5%、0.7%、0.9%、1.1%、1.3%、1.5%)的胁迫下进行发芽试验,分别观测其发芽情况,胚根和幼苗的生长.结果表明:朝鲜碱茅种子的发芽率随盐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耐盐顺序为Na2SO4>NaCl>NaHCO3>Na2CO3.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研究了白云母与碱剂(Na2CO3和NaOH)间的相互作用;分别对反应后的液相参数和固相参数进行了全面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白云母在碱剂中存在短期瞬时效应和振荡变化趋势;NaOH浓度差异对白云母溶蚀程度的影响明显强于Na2CO3浓度差异对它的影响。此外,反应液中硅铝元素浓度之比与原始固相中的比例一致说明白云母在碱剂中发生了一致性溶蚀;而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白云母的溶蚀。  相似文献   

6.
以珙桐为材料,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0,5,10,15,20mmol/L)Na2CO3和相应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对珙桐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光合特性相关指标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5,10mmol/L)Na2CO3的胁迫对珙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NaCl对珙桐净光合速率的作用却呈现低浓度(5,10mmol/L)抑制而高浓度(15,20mmol/L)促进的趋势;对于胞间CO2浓度而言,两种物质虽然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其影响效果呈现出了不同趋势,其中当Na2CO3浓度为10mmol/L时对其有明显得到抑制效果;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Na2CO3与NaCl对珙桐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抑制效果也呈规律性增加.由此可见,随着环境条件中Na2CO3和NaCl浓度的增大,由Na2CO3等碱性盐所造成的碱胁迫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明显大于由NaCl等中性盐所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铁铝土矿还原过程中的碱耗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化学分析,XRD,SEM和EDS等方法研究Na2O在产物中的分布及赋存状态,分析影响碱耗的因素和机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工艺条件,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从Na2CO3晶体的结构和能量变化角度研究熔融促进Na2O扩散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扩散损失的Na2O占总损失的87.76%,其中,43.60%属于固相扩散,56.40%属气相扩散。固相扩散量随物料与容器间的Na2O质量分数差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而气相扩散则不受到影响。还原性气氛增强、还原时间延长、温度升高以及物料含Fe2O3和Al2O3会导致Na2O扩散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桑树(Morus alba L.)为研究材料,在相同Na+浓度下,研究了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2CO3)胁迫下桑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00 mmol/L NaCl对桑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影响较小,桑树幼苗可以通过增加根冠比和叶片非光化学淬灭(NPQ)来适应盐胁迫。但是,50 mmol/L Na+浓度下,Na2CO3胁迫对桑树幼苗植株的生长和根系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NaCl的。同时,Na2CO3胁迫降低了桑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桑树幼苗叶片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光饱和时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降低,并且桑树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不能完全用于电子传递,而NPQ等光合热耗散能力受抑制,导致过剩光能的大量积累。因此,在相同Na+浓度下,碱性盐(Na2CO3)胁迫对桑树幼苗的伤害比中性盐(NaCl)胁迫的严重,Na2CO3胁迫不但抑制了桑树幼苗根系的生长,而且降低了叶片的光合热耗散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霞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2):98-101
用Na2CO3处理蚕豆幼苗,处理浓度为25,50,75,100mmol/L,胁迫6天后取样,测定植株鲜干重、肉质化程度、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a2CO3促进了蚕豆幼苗鲜干重、肉质化程度、叶绿素含量的增加,100mmol/LNa2CO3处理明显抑制了蚕豆幼苗的生长.Na2CO3浓度超过75mmol/L时,蚕豆幼苗MDA含量急剧上升,质膜透性也明显增加,脯氨酸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Na2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生长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星星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生长势与Na2O3胁迫浓度呈现出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影响青海星星草种子累积发芽率的Na2CO3浓度的适宜值、临界值、极限值分别为1.42%、2.62%和3.94%。清水复萌实验表明,经较高浓度Na2CO3处理的种子仍具有较高的发芽潜能,说明青海星星草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盐碱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离子种类和质量浓度对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分别配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Na+、Ca2+、Mg2+的盐水溶液,应用旋转油滴法测量了不同温度时稠油与盐水的界面张力,分析了温度、离子种类与质量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盐水成分为Na+和Mg2+时,随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大,界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极小值;成分为Ca2+时,界面张力先增大后稳定再增大.②随温度升高,在Na+和Ca2+作用下界面张力明显减小,在Mg2+作用下先减小后稳定.③温度和离子质量浓度均影响界面张力;离子质量浓度低时界面张力主要受温度影响;离子质量浓度高时在Na+作用下界面张力受温度影响较大,在Ca2+作用下界面张力受温度的影响减弱;在Mg2+作用下界面张力受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野大麦在不同逆境下的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态模拟,分析野大麦在碱性盐(Na2CO3,10mmol/L),单纯碱(浓氨水,pH=10)中性盐(NaCl,20mmol/L)磷酸中和碱性盐(pH=7)聚乙二醇(MW4000,30mmol/L)各处理下生物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柠檬酸,叶绿素,K^+,Na^+等胁变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高pH是野大麦最大受害因素,其次才是钠离子效应,与前两者相比,渗透效应非常微弱,用磷酸中和降低Na2O3的  相似文献   

13.
将CO_2注入地下油藏用于驱替原油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CO_2注入地层后会与地层流体和岩石发生反应,其中岩石组成中的碳酸盐矿物极易与CO_2和水发生反应导致储层岩石物性发生改变。论文以方解石为代表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诱导双等离子体原子排放光谱测定仪(ICP-AES),扫描电镜(SEM)及在5 MPa压力下填砂模型的试验方法进行评价,分别考察了方解石的矿物学性质、CO_2-水-方解石反应前后方解石的表面物性、反应前后溶液的离子浓度变化及方解石填砂模型与CO_2、水反应后渗透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CO_2和水反应后,方解石出现溶蚀现象;反应压力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增加;反应温度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先增加,后降低;与CO_2和水反应后的方解石/石英砂填砂模型水测渗透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石化企业中可能出现的硫化氢(H2S)泄露,考察了不同情况对水喷淋控制性能的影响。模拟H2S泄露点的释放浓度为1 000 mg·m-3,释放速率为4 L·min-1;碳酸钠(Na2CO3)作为添加剂主要用于提高液滴对H2S的吸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Na2CO3溶液(1 g·L-1)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当Na2CO3过量时,控制效果并不会提高太多,强碱性溶液反而还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提高喷淋量可以显著的提高控制效果;对于低位泄露点,控制效果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多喷头的布局不仅可以提高控制效果,还可以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5.
用一系列含同摩尔Na^+浓度的NaCl、Na2CO3、Na2SO4溶液以及用磷酸中和至PH值与含同摩尔Na^+浓度的NaCl溶液的PH值相等的Na2CO3溶液处理生长期为30天的玉米幼苗。处理一周后,测定离子含量、渗透势、光合性能和叶绿素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同摩尔Na^+浓度条件下,玉米幼苗在NaCl、NaCO3和Na2SO4胁迫下产生胁变的顺序为:Na2CO3〉NaCl〉Na2SO4  相似文献   

16.
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状液的相行为及其结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C12H25SO3Na/nC4H9OH/nC7H16/H2O和Na2SO4/H2O/C12H25SO3Na/nC4H9OH/nC7H16体系在km=WC4H9OH/WC12H25SO3Na=2时的相图.测定了起始含油质量分数为21的上述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体系在纯水和在不同浓度Na2SO4水溶液中单相微乳状液的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曲线.由电导率曲线研究了微乳状液由W/O→二连续→O/W型的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探讨宁夏枸杞叶中离子平衡与盐碱胁迫的关系,研究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胁迫下,枸杞叶中Na^+,K^+,Ca^2+的浓度变化,同时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枸杞叶中Na^+,K^+,Ca^2+的流速变化.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内(7,14,21d),Na^+的浓度随NaHCO。浓度的升高总体呈升高趋势,K^+和Ca^2+的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c(Na^+)/c(Ca^2+)随NaHCO3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时间的变化,各个处理下枸杞叶中Na^+的浓度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K^+的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Ca^2+的浓度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c(Na^+)/c(K^+)总体呈现升高趋势,c(Na^2+)/c(Ca^2+)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NaHCO。溶液胁迫7d时,诱导了枸杞叶肉细胞中净Na^+,K^+,Ca^2+外排的增加.碱胁迫下造成c(Na^+)/c(K^+)和f(Na^+)/c(Ca^2+)升高的原因为,叶片中K^+和Ca^2+外排和Na^+大量积累,这也是枸杞不耐碱的原因之一.可为种植枸杞改良盐碱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不同钠盐催化剂及其用量对微分热重曲线的影响,确定小球藻热解最佳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利用自行设计的直接热化学藻类油化实验装置,通过改变最佳催化剂用量,调查其对小球藻油化产物分布以及油产率的影响,并利用GC/MS分析得到油产品成分的含量,同时对油化过程进行了能量衡算.结果表明:3种钠盐催化剂均使小球藻热解反应向低温区移动,钠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依次为Na2CO3Na2SO4NaCl,其中碳酸钠催化作用最显著;从微分热重曲线分析可知,催化剂中钠离子质量为小球藻样品质量5%时为理想用量,在直接热化学液化法小球藻油化实验中,碳酸钠的钠离子质量为小球藻质量的5%时,可获得较大的油产率62.58%,与热重分析结果相吻合.通过GC/MS分析得到产品油化学成分与重油相近.产品油的热值很高,为32.4,MJ/kg.能量回收率为78.2%.  相似文献   

19.
注入多少氧气是好氧微生物驱油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高压氧化管作为反应器,通过分析反应前后气体组分的变化,探讨了胜利油田某区块原油、注入水和产出水的耗氧情况。结果表明:对70℃的油藏,非生物因素耗氧主要是氧气对原油的低温氧化作用。6.3MPa、70℃,高压空气与原油充分反应12d,平均每克原油耗氧20.15mg,其中3.29%转化为CO2;5.8MPa、70℃,高压空气与注入水体积比为1∶23,充分反应12d,每升注入水耗氧11.12mg,其中95.00%转化为CO2;6.3MPa、70℃,高压空气与产出水体积比为1∶23,充分反应12d,每升产出水耗氧3.9 mg,几乎完全转化为CO2。该研究工作将为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碱和盐存在时振动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尚校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2-3586
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原油的乳化有利于其被驱出。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受碱、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石油磺酸盐与原油制备乳状液时,与NaOH和NaHCO3相比,Na2CO3加入后可与石油磺酸盐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56℃下无外加振动时,浓度为0.30%的Na2CO3与0.45%的石油磺酸盐复配时和原油制备的乳状液的2 h脱水率为22.8%;加载振动时,当最优振动参数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振动时间分别为20 Hz、0.5 m/s2、25 min时,乳状液最稳定,脱水率降至16.4%。当乳状液中含有无机盐时,其稳定性会有所变化。无机盐引发乳状液破乳的能力依次为:AlCl3>FeCl3>CaCl2>MgCl2>NaCl。在相同盐浓度下,以最优振动参数加载振动时,会对乳状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与无外加振动时相比,NaCl、AlCl3和FeCl3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有所增强;CaCl2和MgCl2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