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1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仍是超早期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因其可显著改善AIS预后,被国内外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2012年12月《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1])和2014年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对规范我国AIS  相似文献   

2.
正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管理。潜在原因包括诊断困难、缺乏深入研究以及其病理生理学和复发风险的差异。由于后循环缺血(PCI)在临床上易延诊、误诊,早期诊断面临挑战,且复发风险高,疾病本身或并发症可危及生命~([1]),做出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大量研究~([2-3])在进行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时发现,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较前循环长,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风险较前循环低,只有早期识别才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AIS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1-3])。静脉溶栓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进一步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4])。由  相似文献   

4.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3):205-206
正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国约70%脑血管病患者为缺血性卒中~([1])。急性缺血性卒中易致死致残、复发风险高~([2]),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和进行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有效手段之一~([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与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CTA的两种侧支循环评价量表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纳入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采用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 LMC)和Tan侧支循环评分(Tan)评价侧支循环,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以病残或病死为主要结局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2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OR=0.309,95%CI:0.134~0.713;P=0.006)和Tan评分0~1分(OR=7.339,95%CI:2.072~25.994;P=0.002)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an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21)。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和Tan评分0~1分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LMC评分相比,Tan评分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预测能力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Stroke)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1]),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亦称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2])。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及中国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相关指南均加以推荐使用.rt-PA静脉溶栓后部分类型颅内出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死亡及伤残率,是阻碍静脉溶栓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分类、rt-PA药理作用、不同类型出血转化发病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善急诊就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4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在启动绿色通道后立即给患者及家属佩带明显标识,并将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筛查纳入绿色通道的管理流程,同时将rt-PA静脉溶栓地点由病房前移到急诊室。以2014年1月~4月改善流程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DNT时间。结果对照组DNT时间中位数133(80~174)min,试验组DNT时间102(56~168)min,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1)。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合实施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就医流程,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美两国卒中学会相继发布消息,将机械取栓以最高等级推荐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1-2])。虽然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著名MR CLEAN~([3])、ESCAPE~([4])、EXTEND-IA~([5])、SWIFT PRIME~([6])等临床试验结果提示血管内支架取栓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且较过去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显著延长,血管开通率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较大的应用前景。但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死因。急性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60%~80%~[1]。目前超早期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结局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在4. 5 h静脉溶栓时间窗内行CT平扫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可尽快进行静  相似文献   

12.
<正>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有脑卒中,约有500万人死亡,是造成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73%~86%~([2])。对于缺血性卒中目前除了超早期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外泌体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低免疫原性、低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穿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再灌注治疗,包 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 6 h 内给予静脉溶栓可改善预后,然而静脉溶 栓同时也存在出血转化的风险,可能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远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 认为,炎症反应主要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生理病理机制。现对炎症反应 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风险预测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 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69例,通过对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多模式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静脉溶栓前仅检查CT的占68.1%;静脉溶栓前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1.9%。静脉溶栓后立刻或同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的占30.4%。结论结合医院放射科设备配置及卒中中心发展状况,溶栓二线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多模式影像并判断何时开启多模式影像;结合灌注成像的分析确定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为超时间窗的rt-PA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进行指导评估,使更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扩大溶栓时间窗的神经影像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阶段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惟一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局的是超早期(3 h内)采取标准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治疗,但对最佳溶栓治疗策略来说仍有许多困难。利用影像学筛选3 h后静脉/动脉溶栓的急性卒中患者,是改善风险/效益比率、增加溶栓治疗获益的患者数量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是指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 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治疗有很多,包括溶栓、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以及神经保护等~([1]),虽然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但其严格的适应证和时间窗要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3])。积极静脉溶栓是其临床主要治疗方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溶栓剂,但时间窗短、颅内出血风险及过敏反应等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4,5]),且易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20~2021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方法 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23家高级卒中中心和116家防治卒中中心在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上报的1855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分析。结果 湖北省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分别为10.37%和1.96%,2021年静脉溶栓率较2020年有所提升(11.39%vs.8.92%,P<0.001),血管内治疗率较2020年也有所提升(2.25%vs.1.55%,P<0.001)。结论 湖北省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有所提升,卒中中心建设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1-3]。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RCT)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4]。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1]。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2]。脑卒中是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疾病负担。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alteplase, rtPA)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血栓栓塞症(房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也是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