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LF炉精炼过程钢液温度预报及控制是炼钢工艺过程优化的主要内容,它不但影响能否为连铸提供温度合格的钢液,能否实现节奏调整及多炉连浇,而且对整个炼钢过程的节能降耗以及现场的操作影响很大。通过LF炉精炼过程钢液温度预报及控制研究,建立LF炉升温期钢液目标温度数学模型,给出LF炉热效率公式及确定损失能量的方法,将供电制度与钢液温度控制结合在一起,给出LF炉精炼过程供电原则。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LF炉精炼过程,增加LF炉对电炉-连铸流程节奏的调节能力,实现多炉连浇及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某钢厂在进行热态LF炉渣回收再利用的实践及经验.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现场试验结果研究了LF炉热态渣回收再利用对冶炼的影响.研究表明,LF炉热态渣在LF炉造渣时循环使用,可快速形成低熔点渣系,改善渣的流动性.在满足造渣和脱硫效果基础上,LF炉热态渣回收再利用工艺,每炉减少石灰消耗500 kg,减少铝球24 kg,平均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GCr15轴承钢“LD→ LF→ VD→ CC”生产工艺中的氮含量情况及LF精炼过程中钢水增氮的原因.结果表明,LF精炼阶段的“原材料”和“钢液裸露”是造成钢液增氮的最主要原因.提出了GCr 15轴承钢LF精炼过程控氮措施,通过工业试验,降低了精炼过程氮的增加,使成品氮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换热器试验测控系统满足动态换热试验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分析了试验系统中被控温度对象动态模型,设计了前馈-自抗扰温度控制算法。动态换热试验对象为管壳式换热器,试验过程管程流体为强迫对流换热,壳程流体自然对流换热,同时管程流体循环利用,要求控制管程入口温度稳定。控制算法全面利用模型信息,将壳程温度作为管程温度控制中的干扰,为其设计前馈补偿,同时设计自抗扰控制算法,处理模型偏差问题。利用AMESim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在Simulink中设计控制算法,进行了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通过对比多种控制算法,验证了在壳程温度变化干扰的换热过程中,使用前馈-自抗扰控制算法能够使管程入口温度波动更小,更快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炼钢过程各工位取样,分析研究了EAF-RH-LF-CC工艺下Q345B无缝管钢的洁净度.试验结果表明:(1)铸坯中的总氧含量可以稳定在0.002%左右;(2)非金属夹杂物以近似球形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居多,其数量依炼钢流程工序不断降低,且精炼过程中降幅最大.(3)LF过程有明显的增氮现象,需控制LF过程的二次氧化;(4)与RH过程相比,在LF结束时钢中10~20μm的夹杂数量较多,应适当延长LF脱氧后的软吹时间;(5)RH精炼初渣中w(FeO+MnO)过高,RH钢包渣需进行改质处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网温度控制具有非线性、多扰动特点,对敏感电子元件的工作温度要求较高,导致控制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的PID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的电网温度控制算法,构建电网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型,对电网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指标设计和流程分析,采用3层前向变结构PID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对温度控制算法进行改进,设计电网温度控制的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对电网温度控制系统进行硬件配装和调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电网温度控制具有较好的温度控制跟踪性能,控制过程的收敛性能较好,减少了温度的波动和振荡,提高了对电网温度控制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摩托车催化器性能考核台架对催化器入口温度控制的要求,设计了冷轧翅片管和单程管壳式两种换热器,并分析对比了这两种换热器的优缺点,根据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试验台架的空间布置特点,选定冷轧翅片管换热器控制催化器入口温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换热器能够连续调节催化器入口温度,控制温度波动在±2°C之间,可以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的电热风换热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应用于测井仪器性能测试的高温高压模拟试验装置温度控制工艺要求,引入釜壁和炉膛温度控制回路,通过串级PID跟踪控制方法,在保证釜体内外温差承压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釜内试验温度能够按照升温保温的工艺曲线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核电、风电、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机组的相继投产,铸钢件的品种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以电弧炉单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钢水质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对电弧炉+LF炉双联生产及炉外精炼措施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东汽化使用LF炉冶炼多钢种铸钢件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但由于在LF炉设备特性及精炼工艺技术方面缺乏研究,对国内外LF炉先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方而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LF炉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该文就科研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LF炉设备特性及精炼工艺技术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某钢厂150 t LF钢包炉的电气特征和供电曲线进行了研究分析,绘出了LF炉20 MVA变压器各级电压下的电气特性曲线图,利用各级电压的电气运行特性建立了LF炉的电气运行圆图;根据LF炉电气运行约束条件得出了各级电压下的许用电流工作点,绘出了在LF炉实际生产过程中可用的典型供电曲线,得到了LF操作各个阶段合理的供电曲线和吹氩流量。通过研究,最终制定出150 t 20 MVA LF钢包炉合理的供电制度,对该公司大吨位钢锭的精炼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尹志宇 《工业加热》2007,36(5):51-52
设计了一种带有积分参数的模糊控制器,并将其应用于电阻炉的温度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器的设计、系统的硬件构成,实现了一套温度采集和控制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其较好的控制效果和较强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风电机组润滑油冷却系统中传统橡胶囊式温控阀使用寿命短、综合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设计、制造了焊接波纹管式温控阀,实验研究了其动作特性并进行了实际应用。风机齿轮箱润滑油冷却系统中,温控阀的调节行程长、稳定性要求高、使用环境恶劣,焊接波纹管结构的引入,既满足了温控阀的实际功能需求,又克服了传统囊式温控阀使用寿命低、性能不稳定等缺点。通过试验,合理设计了温控阀的调节弹簧参数,将其与焊接波纹管配合使用,满足了温控阀的复位调节需求。通过填充蜂窝铝材料强化了储蜡腔的内部导热能力,有效提高了焊接波纹管式温控阀的响应速度。实际挂机试验表明,焊接波纹管式温控阀能有效代替传统囊式温控阀,有效降低风机综合运营成本,可作为风机齿轮箱润滑油冷却系统技术改造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火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的难点和要求,常规串级控制系统无法达到良好控制效果,尤其在大范围变负荷过程中很难控制汽温动态偏差在要求范围内。分析了基于机理模型的双回路汽温控制原理和控制参数整定方法,并对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应用于某300 MW CFB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结果表明其稳态和动态控制品质良好,并能适应机组大范围变负荷需要。由于控制方案能够灵活配置汽温控制中惰性区传递函数时间常数和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增益调整,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单片机在感应淬火设备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感应淬火温度控制的原理,设计出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的硬件、软件。应用表明:热分析仪抗干扰能力强,温度控制效果好,能够用于现场生产控制。  相似文献   

15.
泡沫玻璃窑炉温度控制系统是一个大惯性、大滞后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变参数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而且窑炉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种扰动因素的影响,传统的PID控制难以满足对窑炉温度控制的高性能要求.提出了将动态矩阵控制应用到燃气泡沫玻璃窑炉的温度控制中,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DMC方法有着较高的稳态精度和动...  相似文献   

16.
为防止大坝因局部拉应力过大而产生坝体拉裂现象,基于拱坝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场基本原理,以江西省萍乡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为例,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拱坝施工期与运行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拱坝的施工与设计中未采取温控措施、不设置分缝,坝体拉应力过大,超出了碾压砼的抗拉强度,对大坝防裂稳定不利;对拱坝合理地设置横缝和诱导缝,采取温控措施,坝体高拉应力区的应力可得到有效改善,应力得到了释放,最大拉应力小于碾压砼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大坝防裂,为坝体稳定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火力发电厂中,对锅炉主蒸汽温度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由于主蒸汽温度具有延迟大、惯性大、非线性等特性,导致对其控制比较困难。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鲁棒性以及遗传算法的全局随机搜索能力,在常规PID控制基础上,提出采用二者相结合的PID控制策略。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控制品质,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刘会景 《工业加热》2011,40(5):51-54
加热炉温度是重要热工控制参数之一,温度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性、滞后性等特性.利用COM组件技术,运用组态王6.53组态软件的可视化画面制作技术,利用MATLAB软件的丰富算法来完成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实现了稳定的温度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结果表明,不仅获得强鲁棒性、强抗干扰性和满意的控制性能,同时提高了实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 6 0 0MW机组一级减温系统调节品质不好 ,导致汽温波动较大且经常造成管屏超温 ,影响协调投入效果等问题 ,对一级减温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影响汽温波动的制粉系统和风量调节系统进行了改造 ,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