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当前,在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已职得显著的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然而,单讲中医只强调辫证论治,不重视辨病,是片面的,应看到辨中医的病在“辨病与辨证结合”中的必要性。为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向前推进一步。现提出几个具体问题,供同志们探讨。一、证与病辨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西医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化验,诊治疾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病体的变化规律。西医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3.
谈谈辨中医的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谈中医的辨病问题,得先从目前常常讲到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提法谈起。目前常说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所谓辨病,实际是指辨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中西医互相结合,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质量,是很对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西医结合仍是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案,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提高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水平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病无完整的认识,“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虽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相关,但均不能概括和把握高血压病的共同病因病机、发展趋势、预后。寻求证和病在疾病某一阶段的相互联系与差异是证病结合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辨识高血压病某…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医学界,对病、证、症的关系,仍众说不一。其间有这样一种意见云,“病”这是西医诊断的结论,“证”这是中医诊断的结论,或者说,中医过去讲辨病,现在讲辨证,若提“证”与“症”,则“证”代表的是证候(一组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疾病临床征象),“症”代表的是症状。笔者认为,中医诊断的结论也是病,中医不仅过去讲辨病,现在也仍然主要是辨病;至于“证”与“症”两字,在医学范围内,是本不有应有什么区别的,因为它  相似文献   

8.
目前,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多数人都以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小儿科临床对疾病的辨病比较容易统一,但在辨证方面,由于各人对主证(疾病的主要矛盾)的理解不一致,辨证也就常不易统一。根据我科近年来中医查房、中医教学查房与门诊的体会,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供儿科医生参考。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解放以来,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根据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总结了不少经验。在西医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搞好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是辨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在目前来说,几乎已公认为搞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也有“病”(病名),如“疟疾”、“痢疾”、“肺痨”、“咳嗽”、“胃痛”、“腹痛”等等,但是它的含义,仍不离“证”,不过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候”而已。如中医的所谓“疟疾”,是以“寒热往来,发有定候”为主征或定义的,而西医“疟疾”的诊断,一定要找到“疟原虫”。中医  相似文献   

10.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琳  李明 《亚太传统医药》2007,(5):22-23,57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一直都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辨病,历来都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症、证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病。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中医 ,临证实施中、西医“双重诊断”,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尤其对于急危重症、疑难病症 ,不能动摇。“双重诊断”是患者的呼唤 ,法规、法律的指向 ,“双重诊断”功在病人 ,也利在医生 ,并且是合理应用中、西医治疗手段的前提。中西医毕竟共处于医学科学的矛盾统一体内 ,其研究的疾病对象是共同的 ,因而中、西医各自的诊断方法、诊断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转化、互相统一。通过辨主症、辨病名、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 (病理生理 )、辨病性、辨疗程七个方面的分析 ,表明西医“辨病”(指西医的诊断及其方法 )可以帮助中医“辨证”(泛指中医诊断 ) ,借鉴西医“辨病”的方法和内容 ,关系中医自身学术的发展 ,尤其是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荣翔 《新中医》1996,28(3):5-7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章荣翔主题词疾病,命名法,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十余年前中医界对辨病与辨证问题作过一番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辨病辨的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曾经一度占很大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自有中医的病名,这个“本”...  相似文献   

14.
论“辨证与辨病”狄玉敏,刘月林(河北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指导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辩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都是既辨病又辨证的。病和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同于西医的病,中医的病,是以突出症状或病灶、病...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曹恩泽教授辨治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①慢性肾脏病病机上重视肺脾肾亏虚之本,强调脾运的重要性;②中西互参,寻求中西医结合点,包括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把握西医疾病分期、寻求中医证候的衍变规律;③创立"清补法",继承和发展了新安医学;④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慢性肾衰竭,注重解毒降浊治标法。  相似文献   

16.
“病”和“证”是相联系的,“病”是“证”的基础。“证”是“病”的产物和机体病理的真实反映。所以,在诊断上不能以提出病名为满足而得到治法的依据。“辨证”的特点是整体观。而辨证与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辩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判断和治疗的过程。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依靠西医诊断,选用中医方药治病。这  相似文献   

17.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证”的研究应明确“证”的概念,实行“证”的规范化,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纲,以辨证为目,以病统证,即一个西医病种以下分中医的若干个证型。这是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专或教课书所采用形式。临床实践运用则是在明确西医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每种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区分其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临床表现,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对患的疾病做出中医证的诊断。如冠心病血瘀证、肝硬化血瘀证、脑栓塞血瘀证等,亦可称为“异病同证”;或冠心病下分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阴两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是中医目前发展的基本方向,结合中医对疾病证的推理性判断和西医对疾病的实证性认识,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