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日:"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色鲜红或苍白,剧痒,灼热,退后不留痕迹.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2.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18,(23):1989-1992
从隐喻的视角观察"瘾疹"的临床表现,审视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探寻瘾疹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发掘产生各种治法的可能的认知根源。从"瘾疹"病名与临床表现入手,将自然界不同季节的风及由风引发的现象作为始源域,将瘾疹的临床表现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的自然之风来体认人体感受的"风邪"。源于自然界之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不同季节的风可以使人们明显地感知其差异,自然界提供的有关风及与风相伴自然现象,很可能是中医学"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的认知根源。对风及相伴现象造成危害的防护,很可能是瘾疹治法提出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3.
瘾疹夜发 治在血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瘾疹夜发治在血络上海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沈经宇(200025)瘾疹又称风疼痛,在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称风瘙瘾疹,谓:“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此病急性发作者,多见风湿热郁于皮毛肌腠间...  相似文献   

4.
荨麻疹是一种顽固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所述的“风疹”、“风丹”或“瘾疹”。皮肤风疹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融连成片,堆垒成块,由于本病症多骤然发生或迅速消退而不留痕迹,俗称风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历代医家又称为瘾疹、风瘙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瘙痒性风团发生突然、发无定处、来去迅速、瘙痒无度,退后不留痕迹,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时多时少,皮肤损害数目常随搔抓的刺激而扩大,增多,有的融合成环状、地图状等多种形态,反复发作不易治疗。瘾疹证侯分型常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实热证、气血两虚证、冲任不调证等证型。本文重点讨论风寒型瘾疹的诊治。风寒型瘾疹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其皮疹还表现为色淡或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季发生,多以身体暴露部位症状突出。《诸病源侯论.风瘙身体瘾疹侯》阐述为“邪气客于表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疡医准绳》中作了更明确的论述“夫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遏风寒相搏,则为瘾疹;若赤疹者,由冷湿搏于肌中,风热结成赤疹,退热则极,若冷则瘥;白疹者,由于风气搏于肌中,风热结为白疹也,遇冷则极或风中亦极。得晴明则瘥,若厚暖亦瘥也。”本型病因是风邪、寒邪外...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70-1172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被认为是"瘾疹"病名的最早出处[1],瘾疹以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搔之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骤起骤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对瘾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禀赋不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方面阐述,究其根源,终归于"风",故多数医家从"风"、从"血"论治。而"少阴有余"作为本病病机的最早描述,其实质各医家持不同观点,对"少阴"的指代莫衷一是,作者研习经典原文及阅读相关文献后,对"少阴有余"与瘾疹病因病机的关系提出了自己浅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荨麻疹(Urticaria)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并伴有时隐时现的瘙痒症状的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日:“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色鲜红或苍白,剧痒,灼热,退后不留痕迹。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7.
高增辉  孙红娜 《光明中医》2010,25(11):1979-1980
<正>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又有风疹块、风瘙瘾疹、鬼饭疙瘩、赤疹、白疹等称谓,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记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荨麻疹每天发作并持续六周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孙玉信教  相似文献   

8.
风疹(Urticaria)是以皮肤异常瘙痒并出现成片、成块风团为主症的过敏性皮肤病,又名"瘾疹"。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中医有关风疹的病名记载,主要与其症状及发病原因有关,有"瘾疹(隐疹、隐轸、隐眕)""赤疹(赤轸)""白疹(白轸)""风矢(风尸、风屎)""风疹瘙疮""赤白游风""游  相似文献   

9.
“瘾疹”一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皮痹瘾疹。”其后,《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诸病源候论》所说“风瘙瘾疹”、《千金》所谓“风矢”、《外台》所说的“风疹”等名,均指此症。发病原因,主要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营卫不和,风邪从外侵入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风邪虽为本病的主因,然必兼寒、热、湿等。瘾疹的症状,如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中医学称为“瘾疹”、“癗”。一般认为荨麻疹多是风邪侵袭腠理,遏于肌表而成,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瘙瘾疹候》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遇热气并,则生癗”。后世医家多宗此说。但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医籍中"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症状描述和病机的查阅和分析,探究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能的中医病名及其演变和发展,认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瘾疹""血风疮"病名内涵广泛。将中医"风瘙痒""痒风""风行身体如虫行候"作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名,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杨秀文 《新中医》1996,28(10):46-47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顽固性瘾疹杨秀文笔者多年来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佐以清热凉血、益气养血、疏风散寒等,治疗顽固性瘾疹,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举验案4则如下。例1:陈××,女,12岁。1995年6月5日初诊。其母代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认为中医学最早以"隐轸"命名荨麻疹,之后又有"瘾胗""瘾■""■胗"等。"隐"为本字,后对"隐"的缩写加"疒",成"■"("■"同"瘾"),专作瘾疹解。"■""胗"同"疹","軫"通"疹"。故"瘾疹"等与"隐轸"含义相似,属现代荨麻疹。早期的"瘾疹"具有皮疹小,隐藏于皮肤之下等含义。明清时期,对"瘾疹"临床表现的描述更加详实,归纳出"随出随收,收而复出""上下往来,游移无定"等临床特征。此外,瘾疹按皮损颜色不同可分为赤疹、白疹;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癗、赤白游风、风矢、鬼饭疙瘩、风疹块等,亦是荨麻疹的别名。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瘾疹”范畴。《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中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风气相搏,即成隐疹,身体为痒。”《风(?)候》中又说:“汗出当风,风气相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明确地指出了“隐疹”“(?)”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热等邪气相搏于肌肤所致。临床也常有卫气不固、血虚生风等虚  相似文献   

15.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语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为“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此条古今医家除对“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的认识有所不同(如尤在泾说只在荣卫,徐忠可讲言及气血,黄坤载说言及表里,吴谦等认为错简,丹波氏言候荣卫之部位)外,其它见解基本一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相似文献   

16.
瘾疹是以瘙痒性风团 ,突然发生 ,迅速消退 ,不留任何痕迹为其特征 ,因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时隐时现 ,故而得名 ,俗称风疹块 ,现代医学称之为荨麻疹。笔者近几年应用中药治疗瘾疹多例 ,疗效甚捷 ,现举 2例报告如下。例 1.陈某 ,男 ,2 2岁 ,学生 ,1998年 8月初诊。 2周前汗出当风后遍身出现云片状疹块 ,瘙痒难忍 ,抓之则融合成片 ,色红 ,边缘隆起 ,此起彼伏 ,先于某院就诊 ,诊断为荨麻疹 ,予西药服息斯敏抗过敏治疗 ,疗效不佳 ,反复发作。遂求治于我 ,诊时见 :遍身风团 ,色鲜红 ,连绵成片 ,痒无定处 ,此起彼伏 ,苔薄黄 ,脉浮有力。该…  相似文献   

17.
高军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20-320
荨麻疹是因风而发,亦称风疹块,相当于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痦、痦痞一类疾病。本病以发于皮肤,忽起忽退,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笔者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军 《河北中医》2009,31(1):148-150
荨麻疹在中医学文献上,春秋战国时期称风疹,汉代称瘾疹,隋、唐代称风瘙瘾疹、赤疹和白疹,元代称疫疙瘩,明代称白婆瘼、逸风,清代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分急性和慢性,现一般认为病程超过8周即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现就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IU)相当于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痞"等范畴.Mora等[1]调查发现,80%-90%的慢性荨麻疹为原因不明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而且是各型荨麻疹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西医对于CIU的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虽各家辨治不一,但笔者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CIU临床疗效观察选方中多含"玉屏风散".  相似文献   

20.
针药并用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吉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2):717-717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应属于瘾疹、风瘾疹等范畴。笔者自2001年至2006年之间,运用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8例,疗效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