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NCS患者(病例组)和12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MSCT影像资料。观察NCS左肾静脉(LRV)的MSCT表现及伴随征象;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LRV中心层面处SMA与AA之间距离、LRV在夹角受压处的截面积(S1)和近肾端最宽处的截面积(S2),并计算其比值(S2/S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中2例可见左肾增大,2例左肾灌注慢,7例清晰显示侧枝循环建立,30例均可见LRV呈"漏斗样"变。两组比较各测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LRV的形态、能精确测量各数值,直观地评估LRV的受压变窄程度,还可观察NCS的伴随征象,为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胡桃夹征影像学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胡桃夹征被发现,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环节.胡桃夹征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因而介入治疗较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胡桃夹征被发现,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环节。胡桃夹征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因而介入治疗较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Wilson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Wilson于1912年最早报道故得此名,又叫肝豆状核变性。本病是由于铜转运和代谢异常使铜首先在肝脏及脑部的豆状核等部位异常沉积所致。早期可导致肝硬化,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出一系列锥体外系症状。此组病例头部典型CT表现为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等对称性核团状低密度灶,该病灶不被强化。后期大部分患者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现将我们遇到的17例患者,结合文献就其临床及脑CT表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系我院1995~2006年收治(13例)及外院提供(4例)。男9例,女8例;年龄6…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上腺骨髓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以往有关的文献大多是个案报导,本文收集了1992~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讨论其CT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对儿童颅内结核的诊断、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儿童颅内结核病例160例的CT影像资料与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照并结合疗效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对儿童颅内结核的诊断、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CT显示病变类型多样经常为2—3种合并出现。CT显示晚期、慢性期患儿脑积水明显多于中期,二者具有显著差异性。儿童结核性脑膜炎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结论:CT影像检查除帮助确诊外,还有助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8.
况红妹  龚洪翰  彭德昌  张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66-16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0例PSH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47~68岁,平均57.6岁。1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例仅行CT平扫,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部位:右肺3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2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3例。病灶形态:10例均为圆形、类圆形肺内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晰.分叶不明显(4例有浅分叶)、无毛刺、胸膜牵拉凹陷、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病灶大小:均为单发,最大径1.7~5.1cm,其中〈3cm者6例。病灶密度:CT平扫4例密度较均匀,6例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区,4例见点状或粗大点片状钙化;CT增强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9例中7僻呈延迟强化。特征性的征象: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10例、尾征3例、晕征7例。结论: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晕征等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sH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淹溺性肺损伤的CT表现。方法对我院于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10例淹溺性肺损伤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离水后1~8 h内接受了首次CT检查。结果在CT像上,4例表现为两肺野肺纹理增粗、增多,广泛分布腺泡结节影与斑片状影;6例表现为两肺野磨玻璃样影,呈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片絮状,病变多分布在肺门周围;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和肺段肺不张;4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溺水后的急性肺损伤,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1行增强动脉期扫描,4例同时行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3例发生于腹腔,2例发生于盆腔,3例边界均模糊不清,2例可见假包膜形成。CT平扫显示5例均为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带、团状低密度区,1例可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5例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在静脉期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增高,平衡期强化度减弱,假包膜未见强化。5例周缘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结论若出现腹盆部巨大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CT三期增强以静脉期强化明显,横纹肌肉瘤应纳入鉴别诊断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例行介入治疗的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讨论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6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呈典型胡桃夹综合征表现,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MPR)图测得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20.6°±4.04°,DSA造影术中测得受压近远侧血压差为(6.4±0.4)cmH2O;支架置入术后1年未发生支架移位、脱落及再狭窄等并发症,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12.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itis,XGC)是一种以胆囊慢性炎症为基础,伴胆囊肉芽肿、重度增生纤维化以及泡沫样组织细胞为特征的炎性病变。当胆囊图1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胆囊壁外缘突出,壁内见一个低密度影,胆囊腔未变形图2同一病例,增强扫描示胆囊壁强化明显,壁间低密度结节未强化,胆囊粘膜完整壁局部增厚形成肿块时极易误诊为胆囊癌。本组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45~76岁。临床症状为上腹疼痛5例,反复发热伴黄疸1例,病程4天~10年。术前B超诊断胆囊炎伴结石5例,1例诊…  相似文献   

13.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灶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肝外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因新的临床症状,经CT检查发现肝外多脏器合并泡状棘球蚴病。结果 脑泡状棘球蚴病7例,增强后表现为内部有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的肿块或显示为“靶征”样的强化结节;包状棘球蚴病3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偏心空洞”的结节灶;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分析23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其中有外伤史者15例,占6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14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行眼眶CT检查并经DSA造影证实。结果主要CT表现为:(1)眼球突出;(2)眼上静脉扩张;(3)海绵窦增大;(4)眼外肌增粗;(5)眶内软组织肿胀。结论对突眼的病人进行CT扫描,发现有上述表现时可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但应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DSA检查可明确瘘的部位和类型,并可决定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primaryleiomyosarcoma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PIVCI。MS)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静脉壁平滑肌。自1871年Perl首先报道,文献报道不足300例,且多数为个案报道。国内亦仅有少数报道,郑伟等。报道1986~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收治14例为国内最多报道。笔者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PIVCLMS的CT及MRI检查结果,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Cobb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2例报告结合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Cobb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2和13岁。临床症状为下肢无力,查体见皮肤血管瘤、下肢肌力下降。均行Mm、CT、DS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结果 MRI显示2例椎体多发血管瘤,T1WI呈高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压脂像(STFIR)呈低信号;相应节段椎管及肌肉内见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有流空现象;增强扫描椎管内病灶呈明显强化。CT平扫仅显示椎体血管瘤,表现为局部骨小梁增粗,呈网眼状,冠、矢状面重建可见栅栏征。DSA示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增粗、紊乱,周围静脉提前显影并增粗迂曲,多个椎体内可见紊乱血管团。结论 MRI能明确显示Cobb综合征椎体、椎管、脊髓、肌肉等组织的病变及其范围,结合皮肤表现对该病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主要为多脾、心血管及其他内脏发育异常的联合畸形.以往多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现在由影像检杳发现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牵牛花综合征的CT诊断(附七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plory syndrome)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临床证实的牵牛花综合征病人的CT资料。结果(1)眼球呈椭圆形,视盘呈“火山口”样凹陷3例;(2)视盘缺损,缺损边缘的巩膜变薄外翻,视神经头部呈漏斗状扩张,眼球呈梨状畸形2例;(3)视盘缺损,球后视神经囊状扩张,水样密度,与玻璃体腔相通,眼球呈“葫芦状”变形2例。结论 牵牛花综合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