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加快推进国家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实施,为纺织智能制造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理清智能纺织装备应用标准制定思路,介绍《智能纺织装备应用标准制定指南》纺机智能标准体系的定位与组成;阐述"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的内涵,以及《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系列标准概况;详细分析"十四五"期间纺织智能制造的相关重点任务,以及提升纺织机械和器材专件制造企业自身智能制造水平的必要性。指出:智能制造需标准先行,智能化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已经刻不容缓,应尽早确定应用标准的制定规则与范围;国家标准体系的确立和标准的发布,为各行业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规范;纺机智能标准体系由智能纺织装备、智能纺织工厂和智能纺织服务组成;纺织机械智能化关键技术的成熟以及技术应用需求的出现,是制定智能纺织装备应用标准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端针织面料的设计、生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不高,与日韩、欧盟等高端面料制造强国仍有差距。本文针对高端针织面料生产的全过程,提出了针织面料生产的设计、工艺、制造和设备的全流程信息模型技术架构,建立了针织面料生产智能制造的通用信息模型,并设计了通用信息模型的试验与验证平台方案。  相似文献   

3.
介绍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发展的最新形态在针织行业中的实践探索。讨论针织设备智能化趋势,包括一体成形、自动接线及落布、智能疵点检测等最新技术研究及成果。介绍针织智能制造发展中工业物联网在设备互联互通中的应用、基于数据采集与传输实现生产智能化及管理智能化的方法,以及行业智能化服务平台案例。分析标准体系建设对针织智能制造的意义,解析基于OPC UA的针织机械互联互通标准体系的整体架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纺织产业规模庞大、生产流程长、用工量大,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仍难以实现。建设数据驱动的机器人化纺织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对于推动我国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少人或无人化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回顾了纺织机器人生产系统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数据驱动的机器人化纺织生产智能管控系统体系架构,从装备层、数据层、应用层探讨了补全流程断点的多类型纺织机器人、多链融合的纺织全流程数字主线、多应用协同的纺织生产智能管控3项关键技术及应用,并对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最后指出高速实时性、灵巧精密性、自主协同性纺织机器人,及具备可解释性、可持续性、韧性的纺织生产智能管控系统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梅顺齐  胡贵攀  王建伟  陈振  徐巧 《纺织学报》2017,38(10):166-171
为给纺织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促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对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梳理,对纺织智能制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纺织智能制造装备涉及的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理论基础。经分析得出,建立纺织智能制造装备的多领域分析模型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建立了纺织智能制造装备分析建模的理论框架,内容主要包括:多场耦合与多领域建模方法、纺织工艺装备动态特性、纺织材料工艺作用机理、纺织工艺装备智能控制方法等,深入研究这些基础问题,将可为纺织智能制造及其装备的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针织机械从底层连接到云端的互联互通,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驱动下,基于网络、数据、安全等因素,构建了针织机械工业互联网模型,讨论了针织机械泛在连接与标识,通过分析OT+IT网络特征,设计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结构与带宽,并对未来网络进行了探讨。结合重量级通信协议的可靠性与轻量级通信协议的便捷性,设计了针织机械互联互通专用协议,规范了报文的结构、语义,建立了通信保障与服务质量保证机制,让报文确信可达。设计了针织机械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验证平台,对横机、圆纬机和经编机等针织机械的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网络与通信协议条款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修订、再验证过程,保证了通信网络与协议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宫丽 《纺织报告》2023,(5):31-33
在“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感知—分析—优化—决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纺织制造生产全过程,数纺智能生产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文章在工业数字化视域下阐述了智能制造技术的概念、特点及优势,结合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数纺智能系统,分析了智能制造技术在纺织制造中的应用内容,并结合纺织行业发展前景,从生产规划、智能管理、操作规范层面提出了智能制造技术在纺织制造中的应用策略,为数纺智能生产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尚润玲 《纺织报告》2020,(1):101-103
智能制造的号角已在全球吹响,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纺织产业领域发展的战略,毋庸置疑,谁在智能纺织中抢得人才,谁就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突破与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应对纺织智能制造挑战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实训平台不智能、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调研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岗位、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力促校企深度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和共商课程内容,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力推师资队伍建设,紧握纺织智能制造企业之手、共建智能实训平台,优化考核体系、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洁  吕佑龙  汪俊亮  王海超 《纺织学报》2017,38(10):159-165
在分析纺织工业面临的“十三五”发展形势与智能制造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新一代工业革命中的关键地位,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对制造过程的透明化、精益化、高效化和智能化作用。基于工业4.0参考架构与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参考模型,分析了纺织智能制造的具体需求,以及信息物理融合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在纺织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与驱动作用。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的纺织智能制造平台体系架构,阐述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集成三项智能制造工作,以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产品设计智能化、生产组织智能化、营销智能化、售后服务智能化等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0.
对纺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推动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提质增效、促进纺织制造企业更好地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很有必要.针对现在纺织智能制造面临的人才紧缺、原创性突破匮乏及创新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在构建纺织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技术引领,原创新突破、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和完善智能纺织品的标准等方面提出纺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郭广超  帅筱倩 《纺织报告》2020,(2):38-39,52
智能制造技术作为2025年中国制造战略计划的重大工程之一,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现代化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一定会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力。目前,一些实力较强的纺织服装类企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化制造转型,大部分中小型纺织服装类企业还处于摸索阶段,为此,从智能制造的概念开始,结合成功转型智能化制造纺织服装类企业的案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制造模式的构建问题以及实施智能化制造后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纺织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加之资源、环境的高压线不断提高,传统纺织发展碰到"天花板",人力资源紧张、产能过剩、附加值过低成为多数企业绕不过去的障碍。在重大转折关口,江苏大生集团早已踏上求新谋变的征途,以智能制造驱动高质量发展,告别"微利时代",拥抱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尚润玲 《纺织报告》2020,(2):119-121
全球纺织智能制造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竞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和纺织智能制造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是高职纺织院校认真考虑的问题。通过剖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搭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持续改进的多元化多角度评价方式对高职纺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日用功能性纤维制品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医疗保健、卫生、防护以及舒适四方面论述了近年来功能性纤维制品在日常生活产品领域中的新发展,并对其未来研究开发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实施,纺织服装产业开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推动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与工业PaaS平台模型,深入分析数字化技术在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中的作用。针对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提升路径,包括搭建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数字化技术在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全过程的应用,推进纺织服装产学研在数字化领域的推广应用,建立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两化融合。  相似文献   

16.
Elisha P. Renne 《Textile》2013,11(3):212-233
Abstract

Since the mid-1990s, China has become the leading exporter worldwide of manufactured textiles and clothing. For Nigeria, one of China’s major trading partners in Africa, increased imports of Chinese textiles are 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also reflects the opening up of China t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subsequent boom in manufactured textile exports and to changes i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extile agree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changes in textile manufacture and trade, focusing first o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nd Nigerian textile manufacturing histories and their subsequent divergence, beginning in the 1980s and continuing into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increase in Chinese-Nigerian textile trade became physically evident in Nigeria in the late 1990s, with Chinese textile companies setting up offices in Lagos and Kano, and Nigerian traders and businessmen setting up offices in Guangzhou, China. The question of how increased shipments of Chinese manufactured textiles have been organized by Chinese company representatives, brokers, and traders, as well as by Nigerian traders and businessmen to meet Nigerian consumer demand is then addressed. Finally, this growth in textile trade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Nigerian plans for the building of a Free Trade Zone in Lagos, which would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extile mill. The paper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whether this collaboration may lead to a revival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